情绪是主要影响人们身体器官的运作、每个细胞的运行水平的。<br><br>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个担心的事情突然解决了,“如释重负”。你心头一轻,突然感觉天空都变蓝了,呼吸也随着事情的解决而变的轻松了。感觉自己的食欲大增,想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但是还是时不时的想起被情绪所支配的那些日子。<br><br> 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肝脾肺,就更不用说心脏和大脑了。要不然怎么说生病都是堵/忍出来的呢?然而去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事能力,三观等,是会滋养器官,让精神为身体做按摩的。<br><br>----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在细胞分子的层面上,解除那个压在身体上的大石头!身体有多少细胞,就会感受到多少倍的轻松。<br><br>想开点!放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放下的事情。这是需要诚实的说出自己的内外在的实际情况,学习并且利用心理学的知识,用所以学到的知识去缓解并开导自己,安宁充实并且快乐,终身成长,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再为什么事情去过度焦虑,用知识去填满空虚,这样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且打发自己无聊时候去胡思乱想的方法吗? ----你在身体上过度消耗透支自己的身体,这不是养生。<br><br>你总是对别人好,却从来不对自己好。总是去放过别人,但从未做到放过自己。<br><br>三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在和平年代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死。物质固然重要,因为生活质量离不开物质的支撑,但是物质会影响心理,滋生出扭曲的三观,这就好比登山时背的旅行包一样,背不动的东西会是你所需要的吗?可能只是你脑海中所想的“必需品”,欲望都是建立在自己背负的重量上,这难道不是很犀利的观点吗?难道还有比剪掉欲望所产生的焦虑更重要的事情吗? ----乔布斯说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br><br>stay hungry,stay foolish.<br><br>保持饥饿,一个人不要吃太饱,稍微有点饥饿感才好。比如吃饭只吃到七分饱是公认的最健康的饮食方式,吃饱了就会让人昏昏欲睡,而且吃饱之后就会没有动力去做事情,反而去思考过多,一个人如果处于空腹的状态下,有一定的饥饿感,反而又会充满活力。而不是会变的懒洋洋的,一脸颓废的样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保持饥饿。<br><br> 后半句是要保持愚蠢,这句话确实让人费解,为什么要选择去保持愚蠢呢?一般人不都是希望自己更加聪明吗?我想这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这和中国古代的先贤的理念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大智若愚,就是不主张一个人要表现出多么的精明,多么的去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