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欢爬山,每次登上杭州萧山湘湖景区老虎洞山的莲华寺和萧然山南石岩山顶的先照寺,站在峰顶南望时,遥见云雾缭绕中,群山叠翠,连绵不断。绿树丛荫中红顶黄墙还隐现一寺。想去爬这些山,查了查地图,这些山应该是萧山区南面的木尖山,双顶山和大山头。再往南就属绍兴了。看了看的介绍,在湘湖周围诸山中,最高的就是这座湘湖之南的木尖山了。主峰因耸立似笔架,名文笔峰。文笔峰两侧支峰逶迤向北,环抱成坞,这里还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故里。千年古刹百步禅寺就坐落在坞内的绿荫丛中。萧山八景中的“文笔拱秀”一景,和湘湖八景中的“尖峰积雪”一景,就在此山。 百寺禅寺傍边还有两座村庙,老屋黄庙大悲寺,和五龙寺。爬山前先探探路,绕山转一圈,路过了山下几个寺庙,回程时又经过了萧山的西施故里(绍兴也有一个西施故里)。 顺便登上旁边的临浦峙山,山上有座峙山寺,顺便进寺拜佛敬神。 正赶上寺里做水陆法会: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大法事,善男信女很多。 听说是大乘佛教中非常隆重的佛事仪则。 江浙一带寺庙做这个法事的挺多,遇到好几次了。宋朝的宗赜在《水陆缘起》中介绍过水陆大法会:“今之供一佛、斋一僧、施一贫、劝一善,尚有无量功德,何况普遍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独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p><p class="ql-block">其实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地方土庙,村庙,供的都是些地方山神,土地,龙王,井神,大爹,二爹,娘娘,等等。 也供奉历代给百姓做过好事,修路,建桥,治水,除恶扶贫,仗义散财的地方官,山大王,名人,善人,行医即中,高僧等等。还有最早来到地方落户开荒,盖屋建村的先人们。这些土庙村庙现在大部分或面临拆迁,或由于周围赖以供养维持的自然村落消失,信徒搬移或年龄老化,逐渐人去楼空,破败,关门或倒塌的处境。很多几年前才去过的村庙土庙,现在再去看时已经不见了。 另外挺感兴趣的是寺庙里和尚住持唱经时的曲调,很多都是从当地民歌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曲改编而来,也有近年电影电视剧中的插曲。能听出来的调子有:九九艳阳天,一条大河,天涯歌女,北京金山上,西游记女儿情,黄梅戏天仙配,刘三姐,等等。 记得一位法国音乐学者曾说过,歌曲/歌剧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曲调/旋律和歌曲/歌剧内容的间离。曲子旋律美了,广泛传唱于民间大众,至于最初的歌词内容是什么,是悲剧是喜剧,是高雅是庸俗,是中土是西域,是东洋是西洋,是官家还是民间,早已不重要了,甚至沒有人记得了。国内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中艺术间离现像很常见。 剧中角色出场,亮像后,一声高唱或一句底气十足的道白,底下顿时一片叫好,喝彩和鼓掌声。 至于那一声高唱的词是什么,是苦,是乐,是冤,是恨,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欣赏的是喊唱的调子,气场,角色的作派,几步走,等艺术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