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回老家,与县城的几位同学相聚时,有人提议第二天一起去我村附近的果老沟游玩。紧接着,有人自告奋勇开车;很快,参加活动的人员及集合的具体时间、地点等都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多年来有名的、无名的山山水水也去过不少,家门口的小山沟能有啥看头?果老沟,听也没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友人见我一言不发,表现出疑惑的样子,便道:据说不错。还是你们村的安新创开发的。</p><p class="ql-block"> 一听到安新创的名字,我肃然起敬。安新创,名如其人,一个我一向仰视、钦佩的长者。多年来,县电线厂在他的主帅下,不断发展壮大,一直是县里的纳税大户,“天立”牌也跻身全省的著名商标行列;他反哺家乡,把村边几近废弃的老旧苹果园打造成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跑马滑雪、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度假村,成为全县的一张靓丽名片,三四十公里外的运城、闻喜高铁站,出租车司机听说客人要去德兰度假村,都说门清道熟,不用导航,不用问人,一脚油门,直达目的地;而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他,竟又轻弹征尘,再次披挂开发果老沟。我立马来了精神,必须去!</p> <p class="ql-block"> 既然刚开始建设,想来游玩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去时啥也无需准备,连水也没带。未曾想,这个正开发了不足二公里的果老沟(第一期工程),竟让我们走走停停、兜兜转转间,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过去了。据说,沟还很深,我们这次只能说才进沟。大家尽管累了,但意犹未尽,觉得此沟别有洞天,值得一来,并都为安新创独具慧眼、敢想敢为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果老沟胜在石。刚进沟口,空中一块硕大的石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赫然夺目。原来,这里要建一个湖,这块特意在原址上留下的巨石,正好昂立湖中央。巨石正面呈长方形并平平展展略有波纹状,人称“迎客石”。一同伴端详良久,认为稍加整饰,就是“国旗石”或“中华石”。众人一致拍手叫好。 </p><p class="ql-block"> 转过人工湖,更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的路全</p> <p class="ql-block">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头铺就,路面高高低低、宽宽窄窄依沟况而筑;沟底石头随处散布,溪中石头自然成了游人溪流两侧随意来回的“桥梁”;抬头看左右,两边全是高耸入云壁立万仞的石头山,即便善攀的猴子也只能抓耳挠腮望山长叹。这山不是孤峰独秀,而是石连着石,峰连着峰,山连着山,绵亘蜿蜒只见头不见尾,也看不出整块石头有多大、\石头之间的缝隙在哪里。山是一块石,石是一座山。山峰拔地而起,竞相争上,直指苍穹。无论是立地摩天的巨石,还是沟底滚落的乱石,或整块石头,或石头上的纹路,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似禽,似兽,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画"栩栩如生,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是一种天然雕饰的美,一种乐感强烈的美,一种雄伟的、磅礴的、震撼的美,此乃果老沟之大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站在蔚为壮观的巨石阵前,在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不禁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在一期工程的尽头,还有一块石头,不太大,除了一面较为平整外,看着倒也无奇。但俯身舀一瓢水往石面上一泼,立马显现出一颗茂密的松树,十分清晰、逼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赋予了长寿、坚定的意志和毅力的内涵。看来,连上天</p> <p class="ql-block">也眷顾这一胜景地,以此隐喻着安新创永葆活力、斗志昂扬、乐于创新的性格品质,同时也昭示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果老沟还胜在水。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娇柔。山与水的相伴相随,是静与动、力与美的组合,于是成就了大自然如画的风景。在果老沟,清洌的山泉水,给整个山谷带来舒适的的凉爽。潺潺流水声、习习风声、啾啾鸟鸣等等,这些天籁之音与逶迤的山态水势形成了一曲乐形交融跌宕起伏的大合唱。在果老沟,虽然缺树少绿,但也生机盎然,令人忘返。</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清朗悦耳的水流声大了。循声抬头,一盏巨大的褐色茶壶倒悬空中,一脉清澈的水柱訇然直下,几拨游人在自然形成的小湖边嬉戏拍照。正疑惑悬壶喷水之谜时,突然,感到臂膊上凉飕飕的。下小雨了?蓦然回首,原来是背后的嶙峋悬崖飞流溅沫如细雨。</p><p class="ql-block"> 行至一开阔处,我们散坐在几块相邻的大石头上,脱掉鞋袜,脚浸溪水中,溪水脚面流,一股凉</p> <p class="ql-block">丝丝的感觉沁入心脾,真有脱光衣服跳下去的冲动。当空的夏日直射下来,也感觉不到热。我们惬意满满地躺在光滑、平展、干净、热乎的石头上,懒洋洋,暖洋洋。或无主题海侃胡谝,嬉笑打趣,天马行空,恣意聊发少年狂;或仰望蓝天,观云卷云舒,心绪无羁无绊任飞扬;或闭目养神,了无杂念,静静地不再想动弹挪窝,不求长寿富贵,但愿此情此景常在,时光停顿,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人惊叫一声“螃蟹”。原来,他无意间搬动身边一块小石头,扰动了正在休息的一只螃蟹。还没等我们看仔细,螃蟹便在瞬间泛起的浑水中疾速逃遁。于是,我们开始寻捉螃蟹,嘿!还真小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果老沟之胜,更在于它是一条有故事的沟。故事是景区灵动的魂。果老沟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故事的色彩,不但有图有真相,还有史料佐证。清光绪年间的夏县志载:“北晋村张果洞在县北三十里中条山,村后有洞,溪水绕流,洞前禾草经露不凋,相传张果隐此。”据近版的《夏县志》载:“张果洞位于县城东北部15公里埝掌镇南、北晋村后中条山谷间。。。。。此山洞系一天然石洞,位于半山腰,山下</p> <p class="ql-block">壑中溪水环流,景色宜人。洞内曾塑有张果老和白驴之像,洞外左方阶台上有人脚和驴蹄痕迹各一,向为四方民众春季游览所。抗日战争时期,塑像被毁。如今石洞和遗迹尚存。”志中所提到的张果,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八仙之一张果老。他姓张名果,由于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上加一个"老"字,以示尊敬。果老沟,就因其悬在沟中的张果老洞而得名。相传张果老当年就是在此洞修炼得道成仙的。我们在沟谷间,遇到南晋村的一位精神矍铄的柴姓老者,他说自己今年九十二岁,小时候经常到沟里玩,早些年果老洞口还有树枝编的栅栏门,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见了。想来,当年的果老沟肯定人迹罕至,清苦却潜心修仙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走在石路上,“嘀嗒”声响彻山谷,显得格外的空旷而寂寥。</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人工刻造的分水槽。围绕这个分水槽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水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据说很早以前,南、北晋两村常因争抢沟水而械斗。为此,官府便决定凿分水槽。人常言: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石匠得了北晋村的好处,便有意偏向北晋村,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在技术上动一些小心思。一是选择</p> <p class="ql-block">一个合适的地势和石头,北晋村的流向是直的,南晋村的流向是弯的;二是为体现公正,槽口应是“ ∨ ”形,但石匠设计成“ √ ”。这样,流向北晋的口子又稍微偏大些:三是流向北晋的槽底是光滑的,而流向南晋的槽底则相对粗糙些。这些小动作,看似不起眼,但架不住水是常年四季一天到晚不断流的,日积月累北晋就占了便宜。现在,在分水槽的旁边,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个起挡水、导流作用的槽迹。</p><p class="ql-block"> 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早期的共产党人嘉康杰(1890年-1939年)曾隐藏于果老沟开展革命斗争。嘉康杰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曾被刘少奇称赞为河东"群众领袖"。离沟底约二十米的悬崖上有一个洞,嘉康杰隐蔽在北晋村和这个洞里一年多时间,一直坚持地下活动。洞很隐秘,在下面若没人指点、不刻意寻找还真看不见。山体近乎直立,进洞无路,需手脚并用,紧贴石壁摸探抓踩跨跳,上下左右迂回,险象环生,许久才能到达洞口。而今,英雄虽逝,忠魂永存,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p> (上图为嘉康杰烈士照片) <p class="ql-block"> “若教此地容高隐,我亦移家傍水西”。果老沟有着华山的启童立千仞的险峻,有着九寨沟自然流淌的清澈河流,有着太行大峡谷的幽深和凉爽。但它如未经打磨的璞玉,久藏深山人未识,而今终于遇上了伯乐。我们相约,下一次来时,带上食材、装备,野营,野餐,野游,关闭手机,纵情潇洒玩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