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环绕上海老城厢

胡国华

<p class="ql-block"><b>2024年4月14月 周日 阴 16-19℃</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县建立,隶属松江府,县治在上海镇。从这时起,上海镇作为上海县的县城,成了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清朝末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抵御倭寇入侵,县城周围筑起一道高高的城墙,城墙外配有护城河,城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墙上先后开辟了十座城门,用于县城内外的交通往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清朝末期,上海开埠,县城北面设立租界,城市中心北移至外滩及南京路一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拆墙填壕筑路同步进行,沿城墙护城河位置筑起了一条圆环形的大马路,北半圈为今天的人民路,南半圈为中华路,县城与租界及城外华界连成了一片。自此,历经七百多年的上海老县城走进了历史的尘埃里,变成了上海人记忆深处的“老城厢”,化成了繁华都市里那一缕淡淡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字下图上</p> <p class="ql-block"><b>南宋时,松江府的一个村庄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集镇,因紧靠一条名为“上海浦”的河道,取名“上海”。元初设县,上海镇成了上海县的县城。至明朝中叶,大约300年间并未建筑城墙。上海地区地势平坦,一旦遭遇外敌进犯,则无险可据。</b></p><p class="ql-block"><b>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患猖獗。这年五月间,由于缺乏有效屏障,倭寇轻易便侵入县城内,并驻扎七日,大肆劫掠,焚毁大量官舍民居。知县喻显科逃走,县丞宋鳌和指挥武尚文战死,“市民溃散,巨室恣其掠取,粮船泊浦上者悉被毁,海匪满载而去”。</b></p><p class="ql-block"><b>在这种背景下,身为本籍人士的光禄寺少卿顾从礼疏请兴建城墙以抵御倭寇,最终松江知府方廉同意筑城。</b></p><p class="ql-block"><b>同年农历十月,深受海匪之苦的上海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用时三月便建成了一座周长9里、高8米的环形城墙。</b></p> <p class="ql-block"><b>城墙上先后共辟十座城门,自拱辰门起顺时针绕城一周分别为:</b></p><p class="ql-block"><b>拱辰门(小北门)</b></p><p class="ql-block"><b>晏海门(老北门)</b></p><p class="ql-block"><b>障川门(新北门)</b></p><p class="ql-block"><b>福佑门(新东门)</b></p><p class="ql-block"><b>宝带门(小东门)</b></p><p class="ql-block"><b>朝宗门(大东门)</b></p><p class="ql-block"><b>朝阳门(小南门)</b></p><p class="ql-block"><b>跨龙门(大南门)</b></p><p class="ql-block"><b>尚文门(小西门)</b></p><p class="ql-block"><b>仪凤门(老西门)</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在古代,城墙是保护一座城池的重要屏障。自从上海建造城墙以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只得望城兴叹,悻悻而退。</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清朝末期,国门洞开,上海成了洋人冒险家的乐园。道光二十五年(1845)起,英、美、法、日先后在上海开辟租界。十里洋场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条条马路笔直宽阔,城市中心北移,老县城的渐显衰败与落后景象。20世纪初叶,随着上海县城内外各类联系的日益频繁,老城墙在无形间竟逐步成了当时影响发展的重要障碍。</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乡绅姚文枬领衔起草,向上海县署递交呈文,建议拆除城墙。其拆城的理由是:城垣阻碍,商埠难兴,集议公决,拆去城垣,修筑马路,使城厢内外荡平坦直,为振兴商埠之基础。</b></p><p class="ql-block"><b>不料,呈文一经提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保城派”与“拆城派”激烈对掐,相持不下。正当刚刚出任上海道的广州举人蔡乃煌为此脑壳疼痛的时候,有人献上“调停之策”,建议新辟城门,多铺几条马路,既可保住城墙,又可照顾“地方公益,便利交通”。蔡乃煌对此欣然采纳。小西门、小北门、新东门就是这个时候开辟的。</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辛亥革命,上海光复,民国元年(1912)元月,姚文枬等再度上书,重弹拆城填壕之老调。呈文上递之后,没想到效果奇好。当月14日,新任沪军都督府民政部长李平书即批复:姚文枬等“所见极真,即应照准”。</b></p><p class="ql-block"><b>1912年1月19日,拆墙筑路工程首先在“东城旧道署东首”和“救火联合会门前”两处正式动工。拆城填壕筑路,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共耗银元高达二十八万二千九百余元。到1913年6月,城北铺路工程完成,因与法租界相挨,新路被叫作法华民国路(后改称人民路)。城南铺路工程至1914年冬天竣工,取名中华路。两条路首尾相接,形成了一个圆圈。 </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历经三个半世纪的城墙终于还是被拆除了,城内城外连成了一片。作为地理概念的老上海县城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代代上海人的记忆深处。老上海县城,也就是如今人民路中华路圈内区域被上海人称为“老城厢”,它是上海的城市之根。</b></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city walk线路:从小东门人民路1号出发,逆时针沿人民路、中华路走一圈,最后又回到小东门。</b></p> 宝带门   (小东门)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1号是童涵春堂药店,位于小东门方浜中路人民路口,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折衷主义风格,是小东门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童涵春堂创始于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原名叫“涵春药铺”。因经营不善,该药铺后来被转给了宁波商人童善长(1745-1817)。童善长特别欣赏招牌中的“涵春”两字,因此保留了“涵春”,改名为“童涵春堂”,并沿用至今。其金字招牌“童涵春堂”四个字由清光绪年间苏州状元陆润祥所书。</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最开始是大昌祥绸缎局所在地,1947年,中国银行购得此物业,在此开设南市支行。1958年后,童涵春堂从原番邦中路23号迁址小东门人民路1号新址营业至今。2005年10月31日,人民路1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现处于封闭待拆状态。</b></p> <p class="ql-block"><b>上海老街牌坊,这里是人民路与中华路交汇口(东口)。牌坊右侧为人民路1号,左侧为中华路1号。</b></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街牌坊背面</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老县城的宝带门旧址,位于城东,但由于城东已经有一个东门,故被称为小东门。</b></p><p class="ql-block"><b> 小东门与城外的十六铺毗连,有内外小东门之称,且西与城隍庙、豫园相邻,历来为商业繁华之地,早年各种商店尤其集中于小东门、十六铺和方浜中路一带。</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位于方浜中路河南南路的上海老街牌坊。走进牌坊就到了城隍庙。</b></p> <p class="ql-block"><b>紧挨城墙的宝带弄现已被封</b></p> <p class="ql-block"><b>沿人民路向北</b></p> <p class="ql-block"><b>枫泾路口</b></p> <p class="ql-block"><b>热闹的枫泾路周末步行街,是钟爱美食的年轻人喜欢去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枫泾路很短,不到50米,其东端是中山东二路和南外滩。</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人民路与龙潭路和福佑路交叉口,是老城的福佑门的所在位置。图中的牌坊是古城公园里的“直观新宇”牌坊。</b></p> 福佑门    (新东门) <p class="ql-block"><b>福佑门俗称新东门,是1909年增辟的三座城门之一,是旧县城中最年轻的城门之一,故后人知之甚寡。古城公园的东门位于路口西北角。</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街景</b></p> <p class="ql-block"><b>继续向前,不远处就是人民路新开河路口。右侧过马路就上了南外滩,左侧为古城公园。</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新开河路口街景</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新开河路口街景</p> <p class="ql-block"><b>古城公园位于老城厢人民路新开河地区,与外滩相望,与豫园、城隍庙相邻,于2002年2月10日开工,5月31日竣工。公园在建设中汲取了古城墙、护城河等古元素故取名为“古城公园”。</b></p> <p class="ql-block"><b>古城公园是以休闲为主的公园,主要景点有白蜡树、丹凤楼、沪南钱业公所、“直观新宇”石牌坊、护城河、吊桥广场、民居缩影等,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味感受上海历史文化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b>照片中这座建筑,是建在万军台上的丹凤楼,又名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后荒废。明代修筑上海城墙东北角的万军台时,在万军台上重建天后宫,俗称丹凤楼。</b></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丹凤楼咖啡厅</p><p class="ql-block"><b>这里是老城万军台和丹凤楼所在区域。因临近黄浦江地势又高,丹凤楼是端午观看浦江龙舟和重阳登高避灾的好所在。“凤楼远眺”也曾是沪上八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沪上八景:</p><p class="ql-block">1. 黄浦秋涛2. 龙华晚钟3. 吴淞烟雨</p><p class="ql-block">4. 石梁夜月5. 野渡蒹葭6. 凤楼远眺</p><p class="ql-block">7. 江皋霁雪8. 海天旭日</p> <p class="ql-block">白蜡树</p><p class="ql-block"><b>古城公园通过设有一条无形的时间隧道,在豫园、城隍庙与新开河之间留出一条视线通道把老城厢与浦东新区连通,形成古今对话。公园植物配置遵循以绿为主原则,层次分明、错落有致。</b></p> <p class="ql-block"><b>直观新宇牌坊</b></p> <p class="ql-block">沪南钱业公所</p><p class="ql-block"><b>南市沪南钱业公所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也称“集益堂”,是沪上最早的钱业公所。原址在大东门附近,这里是2002年迁址重建的。它本为入会钱庄祭妃和议事的地点,建筑上为三进式院落。</b></p> <p class="ql-block"><b>沪南钱业公所门前就是公园后门,出了门就是豫园入口。</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p class="ql-block"><b>走出古城公园后门,过安仁街,又回到人民路上。</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 障川门    (新北门)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丽水路口,是老城新北门所在区域。这里建了个豫园旅游商城牌坊,牌坊反面上书“古邑新辉”,旁边的仿古砖壁上写着“旅游胜地、购物天堂”。从牌坊进入丽水路,丽水路福佑路两旁有老城隍庙著名的金店、珠宝店、上海老饭店和老上海风味小吃城。</b></p> <p class="ql-block"><b>新北门大名为障川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辟筑,因辟筑前已设有北门(晏海门),故俗称新北门。城垣拆除后,新北门作为习称地名仍沿用至今。1961年豫园经过修缮开放,促使这一带的饮食、食品、百货以及各类专业商店进一步发展。</b></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 <p class="ql-block">人民路街景</p> 晏海门   (老北门)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河南南路口,是老城晏海门即老北门所在区域。</b></p> <p class="ql-block"><b>要找老北门印象中标志性参照物不好找,只能看见车站牌子。</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611号,地铁14号和10号线1号口。</b></p> <p class="ql-block"><b>晏海门位于城池正北,故俗称北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此处以东城墙上新辟障川门,俗称新北门,故北门改称为老北门。拆城填浜筑路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北门。轨交10号线豫园站设在人民路河南南路口,人民路隧道浦西出入口也在该路口东西各设有一个进出匝道,交通方便。</b></p> <p class="ql-block"><b>1870年,上海老北门(晏海门)前景象。</b></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露香园路的古城墙是现今上海市区仅存的两段古城墙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淮海东路口</b></p> 拱辰门   (小北门)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582号四明公所遗址门楼,它对面是老城小北门所在区域。</b></p><p class="ql-block"><b>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初创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期间,房屋毁于战火。后重建,有正殿、后殿、土地祠等。1979年尚存的打唱台和后殿拆卸移建于青浦县淀山湖畔大观园内,现仅存红砖清水墙门坊1座。</b></p> <p class="ql-block">小北门公交站</p><p class="ql-block"><b>1909年在城西北角增开拱辰门,因当时已有老北门,故新开的城门称小北门。拆城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小北门。</b></p> <p class="ql-block"><b>小北门旁边的人民路大境路口</b></p> <p class="ql-block"><b>人民路大境路口、大境路269号有一段残存的古城墙和一个阁楼,它叫“大境阁”。</b></p><p class="ql-block"><b>大境阁是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与城墙一起修建的。现在仍然留存部分炮台、旗杆遗骸、大境阁主体、熙春台、信义千秋匾等。</b></p> <p class="ql-block"><b>大境阁下面有一段遗存城墙,当初就是因为在老城墙上修建了大境关帝殿,使得这段城墙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了,在一些城砖上还能看到印有“咸丰五年造,上海县城砖”、“同治五年造,上海县城砖”的字样。</b></p> <p class="ql-block"><b>古城墙承载的历史韵味比古镇更浓郁,这段城墙保存至今,确实难能可贵。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城墙未拆是因为当时的拆墙指挥部设在这段城墙上。这就使人纳闷了,城里城外难道就找不到一个安置指挥部的地方而非得把它设在将要拆除的城墙之上?也许当时有意思识超前的高人在,有意要为未来的上海老城厢保留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可能是这段城墙未被拆除的一个重要原因。</b></p> <p class="ql-block"><b>但不知为何大门紧闭,谢绝入内参观。</b></p> <p class="ql-block"><b>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题字“大千胜境”,此为“大境”之由来,从此大境关帝殿名声大振,冬日雪后登上大境阁,远眺吴淞江南岸蔚为壮观,遂成为当时“沪城八景”中的“江皋霁雪”。</b></p> <p class="ql-block"><b>大境阁的老照片</b></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b>古城墙与大境阁全貌</b></p> <p class="ql-block"><b>与大境阁一墙之隔的白云观原名雷祖殿,为道教著名宫观。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将雷祖殿移至今址。</b></p> <p class="ql-block"><b>离大境阁不远,就到了方浜西路路口,这里是人民路中华路交汇口(西口)。意味着今天的路走了一半,走完了北半圈。</b></p> 仪凤门   (老西门) <p class="ql-block"><b>出现了中华路,便到了老西门。</b></p> <p class="ql-block"><b>复兴东路中华路口(西口),原为旧县城城门仪凤门。因位于城垣正西,故民间俗称老西门。填浜筑路门废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西门。沿中华路向南不远即文庙,每逢周日旧书交易兴旺,为淘书胜地。11路环城公交的内外圈终点设在此。</b></p> <p class="ql-block"><b>1870年的老西门,门口堆满了城砖和石块,城墙外是农田和菜地。</b></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11路公交的行驶路线就是围着老城厢转,顺时针方向的靠老城厢一侧的为内圈,逆时针方向行驶的叫外圈。</b></p> <p class="ql-block"><b>位于老西门门口的大富贵</b></p> <p class="ql-block"><b>整个老城厢仿佛就是个大工地,尤以老西门为甚。进入老弄巷转了一下,才知道什么叫做“如入无人之境”。家家户户人去屋空,门窗用砖封闭,全部处于待拆状态。</b></p> <p class="ql-block"><b>没料到梦花街居然还有一家小餐馆在营业,主打各种面条和盖浇饭。正好肚子饿了,进店要了份回锅肉盖浇饭,价格实惠(19元),味道不错。</b></p> <p class="ql-block">上海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b>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上海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有两条纵轴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到崇圣祠,这是文庙的祭祀线。另一条是从学门、仪门、明伦堂到尊经阁,这是学宫线。文庙也称学宫,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东园内,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连成一片,亭台楼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b></p> <p class="ql-block">上海文庙学门</p> <p class="ql-block">学宫街</p> 尚文门   (小西门) <p class="ql-block"><b>河南南路中华路、中华路尚文路口,是原上海县城尚文门所在区域。大致范围为北到中华路永宁街口,东到尚文路学前街口,东南到中华路学前街口,西到黄家阙路大兴街口。</b></p> <p class="ql-block"><b>清末,旧上海县城居民出城交通不便,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城垣西南部开辟新门,定名尚文门,因当时已有老西门,故称小西门。</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是11路公交小西门站。但与该线路其他站点以“某门”冠名的特点不同,该站却叫中华路尚文路站,也许是尚文门(小西门)开辟时间太短,知道的人不多有关系。</b></p>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街景</b></p>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街景</b></p>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街景</b></p> 跨龙门   (大南门) <p class="ql-block"><b>跨龙门在中华路光启南路口,因位于老县城正南,故又俗称大南门。拆城后,当地人们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南门。如今这一带主要为居民住宅区。</b></p> 朝阳门    (小南门)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黄家路口是老城东南朝阳门所在地。因城墙正南有大南门,故这座新开的城门被称作小南门。拆城后,居民仍把原城门一带地区称为小南门。</b></p> <p class="ql-block"><b>楼顶上朝阳门三个大字非常显眼。</b></p> <p class="ql-block">警钟楼</p><p class="ql-block"><b>小南门警钟楼,坐落于清代粮仓废址上,今中华路581号。楼中有旋梯直通楼上的观察平台,一旦火灾发生即可迅速鸣钟报警,召集各方迅急赶往施救。辛亥革命时,警钟楼曾作为起义信号楼。今仍完好,自成一景。但该区域都在拆除重建范围内,不知道还能不能保存下去。</b></p> <p class="ql-block"><b>原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也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小南门俞家弄,同样是人去屋空的待拆状态。老城厢里有很多古老弄巷,它们是定位老城门的参照地标,若到重建之后,这些弄巷彻底消失,要想找到古城门的具体位置就更加困难了。</b></p> <p class="ql-block"><b>俞家弄里的颐寿堂</b></p>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471号,地铁9号线小南门站3号口,离小南门不到一里路。</b></p> 朝宗门   (大东门)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复兴东路口是老城朝宗门的所在地,因处县城正东,又称大东门。</b></p> <p class="ql-block">中华路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华路街景</p> <p class="ql-block"><b>中华路1号至5号,是仁记珠宝银楼,建于民国9年,混合结构假四层,顶部有亭阁,建筑面积815平方米,现开设裘天宝金店。同样处于待拆状态。</b></p> <p class="ql-block"><b>又回到了上海老街牌坊,中华路5号仁记珠宝银楼与人民路1号童涵春堂同框。这里是今天徒步绕城的起点和终点,步行十余里,环绕上海老城厢一圈的目的圆满达成。</b></p> <p class="ql-block"><b>一篇一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