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山西风光——品味三晋文化

快乐旅行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市。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地处秦晋文化区,历史代表文化为“三晋文化”。</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等“多”字形断陷盆地,东南部还有较为独特的长治高原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是中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数量达1848处,单体古建筑可能达三十多万处,其中国保单位420处,约占中国古建筑国保单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国保单位总数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仅数量丰富,其年代之久远更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中国的70%以上。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0日由漯河出发抵达河南省郑州市,由郑州出发经焦作翻越太行山,前往山西晋城。</p><p class="ql-block"> 郑州市,简称“郑”,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于阳城(今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建立夏朝。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十七年后,舜在南巡中逝世。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p><p class="ql-block">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河南烩面:作为河南的特色美食,烩面以其醇厚的汤底、滑嫩的面条和丰富的配料深受喜爱。在郑州,无论是早晨还是晚上,一碗热腾腾的烩面总能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脉,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山峰多呈锯齿状、浑圆状,如北段的太白山,不仅峰峦峭拔,而且风景秀丽;中段左权、黎城一带,由震旦亚界形成的一套以石英岩状砂岩为主的碎屑岩层,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独特;南段发育有溶蚀洼地、于谷、溶洞、岩溶泉等,是中国北方少见的岩溶化山地。</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系包括恒山、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及北京的百花山等。</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脉主峰为五台山,海拔3061.1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曾作为战略基地,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太行山人民抵抗日军的进攻,建设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车在云端,人在仙境是对河南到山西的太行公路最恰当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晋焦高速公路,即山西晋城至河南焦作高速公路,全长48公里。</p><p class="ql-block"> 晋焦高速公路共动用土石方1122万立方米,挡土墙13.3万立方米,路面586千平方米,特大桥一座413米,大桥14座2692延米,小桥6座509延米,涵洞59道2258米,隧道20座单线累长20783延米,互通式立交桥2处,分离式立交桥2处,通道8座,天桥6座222米,工程投资总概算14.4亿元。</p><p class="ql-block"> 无限风光在险峰,行走在郑焦晋高速公路上,穿山脊,越峡谷,风景如同画卷般在眼前缓缓展开,峰峦叠秀,郁郁苍苍,清谷流泉,落英缤纷,不停转换的美景让人应接不暇。有人说,走完郑焦晋高速公路,便可全然领悟太行美景的精髓,因为太行山把最美丽的一段留在了河南。</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p> <p class="ql-block">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p><p class="ql-block"> 《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内城(原名斗筑居)与外城(中道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再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卓尔不群的皇家御赐牌匾、物件之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其建筑的选址、定位、布局、体量、形制、意象,无一不在诠释着以陈廷敬为代表的陈氏家族杰出人物的诸多奥秘及其生前死后所享有的荣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范例。</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自1998年修复开放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被广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并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上门拍摄。其中,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p> <p class="ql-block">  武乡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邻黎城县、左权县,西界祁县、平遥县,北与榆社县毗邻,南与沁县、襄垣县接壤。</p><p class="ql-block"> 武乡县绵亘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状若如意。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昌源河、云簇河、洪水河。</p><p class="ql-block"> 武乡县因有发源于境内的武山(今名八赋岭,在榆社县北)和武乡水(今名浊漳北源)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位于武乡县境内,包括砖壁村和王家裕两处。砖壁村旧址由玉皇庙、佛爷庙、娘娘庙、李家祠堂等建筑组成,王家峪旧址在村北相连的三座民居中。</p><p class="ql-block"> 抵达山西武乡县。</p> <p class="ql-block">  太行山西麓的武乡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最北端,横跨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的长期驻扎地,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长期战斗和生活,组织指挥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p><p class="ql-block"> 在武乡县城西的和平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主体高度37.825米的纪念碑,碑体造型由步枪组成八路军的“八”字,意寓着在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大政方针下,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县城太行西街,占地231亩。整个园区是在抗日战争和民族革命战争的背景下,依靠太行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通过物化八路军文化,用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大量仿制的生活用品,生动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在太行山浴血奋战、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八路军当年战斗、生产、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真实场景,亲临其境地感受八路军与当地民众鱼水情深的艰苦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主要设有八路村、军艺社、抗战雕塑等主题景观和情景剧《反扫荡》、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等精彩演艺,以及水、陆、空多种拓展项目。</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太行街363号,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集旅游观光和博物馆价值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有珍贵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馆区主要分为主展区和游览区两大部分。主展区包括八路军简史陈列厅、八路军将帅厅、日军侵华暴行厅;游览区包括八路军游击战术演示厅、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路雄风碑林、徐向前元帅纪念亭等。</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正前方,是一组长10m、宽3.5m、高3.8m国内展示人物最多、体量最大的领袖群雕,展示了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邓小平、左权共11位八路军将领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p> <p class="ql-block">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被损。</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陉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隃,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历称勾注塞、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志》载:“勾注山,古称陉岭,岭西为西陉关,岭东为东陉关,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西陉关倚防”。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南口为太和岭口;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南口为南口。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隘口十八。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中国长城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雄踞在崇山峻岭之间,见证了我国祖先的灿烂文明,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境内,雄奇壮阔、伟岸挺拔,具有长度长、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境内已有7处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重要早期长城,长城总长度达48013米境内有战国赵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北周周长城以及明长城,诸朝数百公里的长城,最具代表性的是雁门关长城。</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其二是“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雁门关,被长城专家舆为“万里长城第一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被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从有文字记载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趵突泉早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趵突泉是雁门关的重要水源地,为守关将士提供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 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中华第一关,指的是位于山西省北部的雁门关,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隘之一。</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以险著称,被称作中华第一关。从西周以来,这里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真可谓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大家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杨家将满门忠烈等发生地就是在雁门关。王昭君在雁门关的一首琵琶曲,让南飞的大雁都被迷倒,故有了昭君落雁之传说。</p> <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别称中国煤都。山西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辽、金、元初陪都,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北岳恒山、大同长城、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是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p><p class="ql-block"> 大同还是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刀削面之乡、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际美食之都、中国黄花之都。大同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p><p class="ql-block"> 抵达山西大同市。</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占地16000余平米的湖心岛中央,总建筑面积6815.8平方米。游客走过张灯结彩的昙曜广场,再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高大的寺院山门就出现在面前。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寺庙周围两侧林立的4座角楼、6座配楼,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衬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风格沿袭,使这处始建于北魏年间的古建群显得格外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宝塔”一词并非发源于中国,而是来自印度语,并在欧洲人的影响下用于指代中国的佛塔。最为常用的中文表达是“塔”或者“宝塔”。</p><p class="ql-block"> “宝”字特指这些塔楼最初也是最常见的用途,即除了纯粹作为佛教教义的标志,它也是盛放佛陀或高僧遗骨舍利的容器。</p><p class="ql-block"> 正如牌楼常常失却原有的纪念意义,而成为了一个大型建筑群的纯建筑组成一样,许多宝塔也不再是各种舍利的贮藏地,而变成了代表纯理念的佛教遗迹。</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中央石雕方形造像汉白玉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来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传人黄文寿大师担纲雕刻。其中,山门内的主佛为3尊,中间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千佛殿的主佛为7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还有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大雄宝殿主像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连同佛像背后的“背光”在内,最大的佛像高达11米。不论是佛像的站卧姿势还是面部表情,也不论是衣着的装饰还是周围的飞天力士,所有细节的刻画都是那么准确到位。</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隶属于大同市平城区,地处平城区中部,是大同市历经中国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大同向外界展示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 1.8 公里,南北长 1.82 公里,周长 7.24 公里,占地 3.28 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形象地反映出大同城方正的街巷棋盘格局。传统的棋盘式里坊格局,是大同古城显著的城市风格和特色。大同古城四门所对四条大街:东为和阳门对和阳街;西是清远门对清远街;南名永泰门对永泰街;北称武定门对武定街。两街对接,呈正十字交叉。四大街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块。登上城楼可以看到:以四条大街为主干的规整十字路,是大同城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曰钟楼,南配鼓楼,北修魁星楼,高大巍峨与四门对望。在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称作“四牌楼”,是木结构建筑,颇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p> <p class="ql-block">  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p><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中国杂粮之都、东方佛教之都、晋北温泉之都为支撑,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云集上百家当地及全国名优小吃、主题餐厅和特色民宿,文创小店、酒吧、咖啡馆等应有尽有,为游客呈现丰富多样的旅居体验。</p> <p class="ql-block">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货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一勺勺滚烫的铁水,在生铁冶铸传承人的击打下飞升到空中,化作一朵朵铁花在夜空中迎风绽放,像巨龙腾飞,扶摇直上,似天女散花,缤纷四射,观看的市民和网友发出一阵阵惊叹,奏响了一曲铁花火雨迎春天的美妙乐章。</p><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每当夜幕降临,古城广场上便会人山人海,铁花在夜幕中流光溢彩,火舞飞旋,让游客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非遗传统文化表演当中。</p><p class="ql-block">  打铁花是中国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内涵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晋冀豫鲁地区,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打铁花,原是炼丹道士与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打铁花的应用盛于宋代,明清时期让这一活动更为宏大壮观,遂演变成为民间一项喜闻乐见的社火活动。</p><p class="ql-block">  工匠们在冶铁铸造辛勤工作之余,衍生出了“打铁花”这一包含祭祀、驱邪、祈福、娱乐的活动,代代相传,久而久之成为各地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除了展示行业气派,取悦民众,扩大影响外,打铁花活动更主要的是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来忻州古城,看铁花闹春,舞得欢乐玩得尽兴。</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是明朝开国伊始,在全高危敏感词规规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长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的。扩建后的平遥城,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扩展,仍呈方形。城墙每边增长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墙因地制宜,随城外古河道之走势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内外建筑群布局也严格遵循着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的选址、定位、体量、造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向来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内的重点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较深;房屋拥有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p> <p class="ql-block">  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p><p class="ql-block">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p> <p class="ql-block">  恒山的主峰地区,即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p><p class="ql-block">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距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庙,为历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还有“悬根松”“琴棋台”“夕阳返照”“果老岭”“步云路”“虎风口”“潜龙泉”“会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地险山雄,风景秀丽,景观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恒山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p><p class="ql-block">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p><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p><p class="ql-block"> 相传迦叶摩腾、竺法兰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p><p class="ql-block">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五台山现有黄庙12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天城寺、台麓寺、文殊寺、瑞应寺。</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此外还有佛塔、影壁、牌楼、碑碣等。</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为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p><p class="ql-block"> 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长城区遭到了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使抗日军民士气大振,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二次大胜利(第一为1933年喜峰口战役),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想象,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p><p class="ql-block"> 旅行途中路过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农之窗农业博览园有限公司于2012年07月20日成立。</p><p class="ql-block"> 晋农农业博览园景区是山西省唯一一家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型企业,先后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旅游购物推荐单位”、“AAAAA级旅游购物中心”、“山西特色农产品(太原)展示直销中心”、“山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重点农业化龙头企业”。成立至今,共接待中外游客480余万人次,在推广山西特色农产品、推动山西以农促旅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晋农之窗农业文化主题博览园总占地面积18亩,一层为山西省的“天天农博会”会展中心,汇集山西省11个地市的名优特产、手工艺品、小杂粮、字画、文创等两千多种商品;二层为山西省的面食文化中心,汇集山西省11个地市的特色地方小吃,满汉全席杂粮宴等,让客人一站式品鉴山西。</p> <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山西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醋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山西老陈醋中含游离氨基酸多达18种,其中8种为人体所必需,另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促进胃液分泌,抑制血糖升高,降低血脂等。</p> <p class="ql-block">  山西面食是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相比于南方对米的热衷,山西人对面食同样狂热。</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p><p class="ql-block">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饸饹、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家庭主妇们托起揉好的面团,站好优美的姿势,飞刀之下面条如流星落地,鱼跳龙门,削出的面条又细、又薄、又长。山西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深受人们喜爱。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其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p> <p class="ql-block">  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中国老陈醋之都”——清徐县,是国家八部委确定的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大型的山西老陈醋生产基地。 公司主要产品有老陈醋、陈醋、风味醋、保健醋、醋饮料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公司“水塔牌”商标与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公司老陈醋传统酿制工艺,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以其独特的口味,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畅销全国,远销海外;被国外誉为“东方圣水”。</p><p class="ql-block"> 水塔醋业陈酿区共有一万个大醋缸,每缸可以盛醋一千斤,经过"夏伏晒 冬捞冰"的陈放过程,大概为一到数十年不等。陈酿一缸新醋,除去一半以上的水分后,便能达到颜色黑紫、过夏不霉、过冬不冻。</p> <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经蒸、酵、熏、淋、晒的过程酿就而成,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 山西老陈醋色泽呈酱红色,食之绵、酸、香、甜、鲜。 山西老陈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和盐等。以老陈醋为基质的保健醋有软化血管、降低甘油三酯等独特功效。</p> <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的典型风味特征为:色泽棕红,有光泽,体态均一,较浓稠;有本品特有的醋香、酯香、熏香、陈香相互衬托、浓郁、协调、细腻;食而绵酸,醇厚柔和,酸甜适度,微鲜,口味绵长,具有山西老陈醋“香、酸、绵、长”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的发祥地是太原市清徐县,而创造山西老陈醋制作绝技的却是个晋中介休的人,他叫王来福。</p> <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水肿病人忌盐时,可以用醋代替;早在汉朝,华佗就已经用醋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痛;在古罗马,民间用醋治疗创伤;到了中世纪,欧洲已经用醋来消毒。在山西流传着“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的民谚。</p><p class="ql-block"> 此外,醋还可以散瘀,止血,解毒,杀虫。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生活中,醋的应用更为广泛,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湿盛、外感初起者忌服;胃溃疡和胃酸过多者不宜食醋。</p> <p class="ql-block">  醋古称醯,又称酢。《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已有酿造食醋。晋阳(今太原)是中国食醋的发源地,史称公元前八世纪晋阳已有醋坊,春秋时期已遍布城乡,至北魏时《齐民要术》共记述了二十二种制醋方法。当时,制醋、食醋已成为山西人生活中的一大话题。《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醋的记载,民间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醋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它的生产已有3000年余年的历史,全山西大大小小的醋生产企业也有1000多家。号称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山西老陈醋以其绵、酸、香、甜、醇的独特风味和悠久的酿造历史熏在国内排名位居镇江醋、保宁醋和福建红曲醋之前,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太原25公里,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晋祠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 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驰名中外。尤其是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晋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  晋祠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小庙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眼熟,他就是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变成一座小庙,被杨戬识破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1518亩。馆区建筑面积22762.4平方米,约占馆区面积的19%,古代建筑面积14165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63%。</p><p class="ql-block"> 早在周朝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水观念,这种观念的基本精神筑在于调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建筑与地形、地貌和方位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谐调一致,晋祠无疑是选址的最佳地点,位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据《晋祠铭》记载悬瓮山“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晋水“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蒙氛雾而终清……日注不穷,年倾不溢……”</p> <p class="ql-block">  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太原市,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省会。</p><p class="ql-block"> 太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太原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p><p class="ql-block"> 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p><p class="ql-block"> 抵达山西太原市。</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得离奇古怪,被称为“神树”。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p> <p class="ql-block">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p><p class="ql-block">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显示了中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至今完整地保留了乔家鼎盛时期商业和民俗的风貌。全面展陈了北方农耕习俗、商业习俗、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俗社火、乔家史料、乔家珍宝、传统晋剧、祁太秧歌、形意拳术、影视道具等12大系列上万件文物,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北方汉民族的民俗风情和晋商文化。特别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诚忠堂》等上百部影视剧的拍摄,使这里成为中国北方影视外景拍摄基地。</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王家归来不看院”,这些都是对山西王家大院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耗费半个世纪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包括五巷五堡五祠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足足比故宫大了1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 “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p><p class="ql-block"> 很多影视的拍摄都在王家大院取景,例如:《榆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吕梁英雄传》、《杀虎口》、《古镇大河》、《沧海桑田一百年》等影视作品。</p> <p class="ql-block">  灵石县,隶属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最南端,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市,东靠沁源县,西连交口县、孝义市。</p><p class="ql-block"> 春秋,始置邬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坚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p><p class="ql-block">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最南端,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p><p class="ql-block"> 灵石名胜荟萃、钟灵毓秀。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王家大院以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更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美誉。静升古镇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榜首,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国家级森林公园石膏山风景名胜区、红崖大峡谷、介庙、中国式古堡夏门古堡、千年古刹资寿寺、韩信墓、周槐等景点闻名遐迩。县委、县政府通过打造古镇古堡大院游、山水生态休闲游和节庆民俗文化游三个旅游品牌,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现代旅游名县的跨越,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p><p class="ql-block"> 抵达山西灵石。</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国家AAAA级景区。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p><p class="ql-block"> 飞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国现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取景就在此处。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是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不晚于唐代,水神庙内的元代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洪洞广胜寺景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则大部分经明代重建。</p><p class="ql-block"> 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13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寺内碑碣甚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向后为弥陀殿五间,内施六根大斜梁,减少两缝梁架,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殿内奉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称“西文三圣”,工艺甚佳。东壁及扇而墙上满绘壁画,内容为三世佛及诸菩萨。金皇统间平水版大藏经原存于此,后移北京图书馆。大雄宝殿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毗卢殿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寺内碑碣数十通,对研究广胜寺的历史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  后汉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424)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增正觉朝台兴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574)降旨灭佛,建塔中止。</p><p class="ql-block"> 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为邻,西靠吕梁与蒲县相接,北与霍州、汾西毗连,南与尧都区接壤,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杨县为洪洞,沿传至今。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境内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洪洞大槐树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故乡、华人老家”。</p><p class="ql-block"> 抵达山西洪洞县,在洪洞县大槐树民俗饭店就餐。</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3],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p class="ql-block">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是晋南地区少有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民俗体验、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峰岭叠翠,景色秀丽,素有“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崇山、险峰、奇石、飞瀑、沟堑、清泉、溪流应有尽有,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自然冰洞、风洞群,和国内最大面积的天然红叶景观。《乡宁县志》这样描绘云丘山:春树葱茏,夏林苍翠、秋风丹染、冬松傲雪,四时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p><p class="ql-block"> 从五龙宫,到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祖师顶,再到玉皇顶,景区内随处可见的道教建筑。相传这里是真武大帝修身得道的洞天福地,因而不仅五龙宫有真武大殿,还专门建有祭祀真武大帝的祖师顶。</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古称昆仑山,是尧、舜、禹之望岳,华夏乡土文化的地理标志,中华农耕文明及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也是中和文化非遗传承地。自中古及下,云丘山在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中融汇万千。景区道教文化兴盛,殿宇、洞观为数众多,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山祖庭,有“北云丘、南武当”之称。云丘山道教文化与云丘书院,多宝灵岩禅寺所代表的儒释文化相融相生,和谐共存。同时,云丘山还完整保存有11座千年古村落,是罕见的晋南窑洞建筑古村镇群落。</p><p class="ql-block"> 云丘山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圣地,山中既有儒家的云丘书院,又有佛教的多宝灵岩寺,更多的则是道教殿宇。</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神仙峪,山清水秀,全植被覆盖,环境优美,属风水宝地。全长四公里。传说真武大帝(即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尧王贬为庶民后,寻找修炼之地时,曾在此停留老子下榻塔尔坡时也在此地游玩;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也在此短暂居住,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神仙,便把此地取名神仙峪。</p><p class="ql-block"> 峪中种植大量柿子树,因此当地百姓也把它叫做“柿子沟”。相传,真武大帝曾在这里看见有一颗软枣树,果实已经成熟,就随手摘取,吃了后,感觉香甜可口。后来人们采集了柿子树芽嫁接到真武当年摘软枣的这棵树上,这颗树上结的柿子也香甜可口,随后人们又用这颗树上的枝芽嫁接到其他树上,所以云丘山一带的柿子都香甜可口。真武得道成仙后,软枣树对面岩壁上的石头留下了他的面容,后来人们把这条沟称作神仙峪。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神仙峪的名气也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  塔尔坡古村,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后世道家闻名而至,见此风水宝地非常适宜清修,遂在附近山中辟谷修行,并和当地山民结邻而居,渐成村落。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古树掩映,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村内院落共计43处,依山而建,整体呈叠地式排列,建筑多为石砌拱顶的窑洞建构,也保有部分依山挖掘的石洞、土洞。村中的房屋既沿袭了古老石构建筑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自然地貌,院子套院子,窑洞通窑洞,部分院落之间有暗道相通,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与私密空间,形成了迷宫般的建筑形态。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塔尔坡古村呈现出丰厚的地方文化,婚俗表演、皮影戏、铁艺、巫傩、花馍、植物染......这些云丘山当地的特色民俗,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依然散发着炙热的温度和蓬勃生机。因此塔尔坡古村不仅被称为“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更是一座没有屋顶的“活态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景区依托塔尔坡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度挖掘当地传统技艺及民俗元素,研发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植物染布等,丰富了旅游产品。并以文化遗产、历史故事、民俗艺术等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特色活动、研学项目让游客体验当地传统婚俗、花鼓表演、非遗文化花馍和皮影戏等。除此之外,塔尔坡还设立了小吃院、水席院等餐饮区域,让游客便捷用餐的同时,品味当地特色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实现村落旅游体验整体提升,塔尔坡古村进行了升级改造工作。在延续当地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个院落空间,打造一系列主题体验式项目,创新业态发展,重现明清时期的人文风貌。例如彰显民俗风情的婚俗广场、花鼓广场等;讲述教育历史的学堂、云丘书院;展现传统技艺的打铁铺、染布坊、织布屋等;以及实现非遗传承的花馍坊等。</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 300 多万年的历史。云丘山冰洞群目前发现 14 个冰洞,现已对外开放 5个冰洞,总长 199 米,最宽处 12 米,最高处 15 米。洞内四壁结冰,高低起伏,奇形异状,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分布整个空间。</p><p class="ql-block"> 冰洞群内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分布整个空间,大大小小的冰凌晶莹剔透,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显出梦幻般的景象,犹如龙宫御舍。</p><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教授说道:“从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来看,云丘山冰洞群是最大的一个冰洞群,365天全年有冰,云丘山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以冰洞和非冰洞的比列大概是一万多个普通洞穴才可能出现一个冰洞,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世界奇景。”</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素有“姑射最秀峰颠”、“河汾第一名胜”、“天然氧吧”的美誉,是晋南少有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现在已成为山西旅游的一张新名片。</p><p class="ql-block"> 300多万年历史的冰洞奇观,云丘山冰洞群是时间规模最大的冰洞群,也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冰洞内365天全年有冰,冰柱、冰笋、冰石花晶莹剔透,在五彩灯光的照射下产生梦幻般的景象,犹如龙宫御舍。</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隐藏在深山之中,产生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其围岩地层年龄在4亿年左右。云丘山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因其成因复杂、规模最大、365天全年都有冰,所以云丘山冰洞群也成为最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天然冰洞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其洞外看起来普通,洞内洞腔相互贯通,蜿蜒曲折,总长100多米,最宽处12米,最高处15米,可谓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进入冰洞,洞内四壁皆冰,各种形态的冰遍布洞中,五步一景,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冰锥、冰葡萄分布整个空间,大大小小的冰凌晶莹剔透,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显出梦幻般的景象,犹如仙境,随手一拍,便是大片。</p><p class="ql-block"> 手指轻抚圆润的冰壁,忍不住有种时空交叠之感,仿佛瞬移回千万年前。</p> <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云丘山冰洞群正式对游人开放。目前在景区范围内已经探明发现的冰洞群共有16个,其中1号冰洞群已经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冰洞,一般是指在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冰川、积雪或冻土中形成的天然洞穴,这样的冰洞有的是天然形成,也有不少是人工开凿而成。在山西省乡宁县就有这么一处万年冰洞群,冰洞群内四季皆冰,洞内冰体景观造型各异,如梦似幻,美得好似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形成于三百万年以前,早在嘉庆年间,云丘山的石碑记载上就有对云丘古八景之一石穴藏冰的明确记载。经过16年的探索开发,云丘山冰洞群于2018年底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p><p class="ql-block"> 据地质专家的考察,云丘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山地构成,同时在石灰岩的下方还存在一层强度较弱的薄层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云丘山是较为快速的整体抬升,山峰大多都是由厚达百米、甚至是数百米、整块的石灰岩构成,很少出现大面积的破碎或裂隙,导致水流很难在上层石灰岩中冲蚀出较大的洞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当地稳定且充足的地下水不断向下冲蚀,进而在地下冲蚀出大规模的洞穴空间。洞体四壁皆冰,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以及其它冰晶景观结构分布整个空间,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显出梦幻般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世界冰洞奇观冰川型冰洞、气候型冰洞和地热负异常型冰洞中,云丘山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直到现在,科考专家对其形成原理仍无法完全破解,也正因如此,云丘山冰洞群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这一冰洞奇观的天然生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云丘山景区双管齐下,一方面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对冰洞群周边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和管理,促进生态平衡,防止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冰洞群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景区的专业管理,合理制定冰洞对外的开放时间,严格控制冰洞群的承载量,避免人流量过大影响洞内温度。此外,云丘山景区还会实时监控冰洞内部的温度数据及冰体状态的改变,根据洞内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维护与保养,保持冰洞群环境的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是世界三大冰洞奇观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距今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走入冰洞,瞬间就从酷暑中解脱,穿越到一方晶莹清爽的冰雪世界。洁白的冰雪映照着彩灯,折射出奇妙的色彩,绮丽迷人。</p><p class="ql-block"> 各种形态的冰雪布满洞中,冰瀑、冰柱、冰笋、冰钟乳、冰石花……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仿佛永远不会融化,奇特壮观。</p> <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目前已探明发现的冰洞共16个,面积相当庞大惊人,景区只开放了其中一个,其规模和神奇程度已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在冰洞中穿行,或上或下,时而宽阔时而狭窄,游客在其中上下冰楼梯、过冰隧道,钻冰洞,感受另外一种冰雪世界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洞里乾坤大”,冰洞里的奇妙景观更是让人目不暇接。那些奇异瑰丽的造型超出人们想象的边界,打造出世界上最富魔幻色彩而极致浪漫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冰天雪地的世界纯净清澈,大自然的魔力充满诱惑。无论呼朋唤友还是带着孩子亲子游,云丘山冰洞群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让人们在享受一份清爽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省西安市350千米;北距山西省太原市387千米。</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这里提壶口而未言瀑布。</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千米,孟门5千米。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连,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p><p class="ql-block">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洪水时,洪流滚滚,涌出深槽,瀑布就变成一股激流而下,瀑布形消失。河水沿深槽下行5千米便是孟门,出孟门之后,水面展宽,水势变缓,又恢复到龙王辿以上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主要有8大奇观,称之为: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p><p class="ql-block"> 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一景。</p><p class="ql-block"> 旱地行船:壶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给水上船只通行带来很大困难。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龙王辿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同时,靠人力将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铺设园形木杠,托着空船在河岸上滚动前进,到壶口下游水流较缓处,再将船放入水中,装上货物,继续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费力气,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纤。</p><p class="ql-block"> 霓虹戏水: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p><p class="ql-block"> 山飞海立: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p><p class="ql-block"> 晴空洒雨: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p><p class="ql-block"> 旱天惊雷: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p><p class="ql-block"> 冰峰倒挂:隆冬季节,龙槽冰封,两岸谥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时隐时现,游移其间,七彩与晶莹相映衬,使游人无不叹喟造化之神奇。</p><p class="ql-block"> 十里龙槽: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p><p class="ql-block"> 数年前旅行中在壶口瀑布陕西一侧拍摄的照片,可以对比看出经过当年治理,黄河水变清了。</p><p class="ql-block"> 个人旅游经验认为要想比较全面拍摄出壶口瀑布的大气磅礴,还是陕西一侧更为合适。</p> <p class="ql-block">  数年前旅行中在壶口瀑布陕西一侧拍摄的照片,可以对比看出经过多年治理,黄河水变清了。</p><p class="ql-block"> 个人旅游经验认为要想比较全面拍摄出壶口瀑布的大气磅礴,还是陕西一侧更为合适。</p><p class="ql-block">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两岸夹山,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6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3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 越走进壶口,轰隆隆的水声越发振聋发聩。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千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其声、其势、其景,动人心魄。</p><p class="ql-block"> 壶口两岸高山对峙,黄河穿行于秦晋大峡谷之中,当流至壶口时宽约400多米的河床,突然收缩到四五十米宽,形成特大型马蹄状瀑布。主瀑布宽40多米,落差近50米。</p><p class="ql-block">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内的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黄色瀑布、是国内唯一的潜伏式的瀑布、移动式的瀑布、四季景色各异变化无常的瀑布、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瀑布。壶口瀑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水流有着梦幻般的变化,形成了奇绝壮观的八大景观:“烟从水底升,船在旱地行,未霁彩虹舞,晴空雨濛濛,旱天鸣惊雷,危岩挂冰峰,海立千山飞,十里走蛟龙。</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山西旅行之前唯一去过的山西城市运城。</p><p class="ql-block"> 运城市,简称“运”,古称河东,别称凤凰城,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毗邻,西、南分别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隔黄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首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运城市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诞生了春秋商人猗顿、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