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方面军的长征(2)

春江东流

<p class="ql-block">第三节 第五次反“围剿”第三阶段</p> <p class="ql-block">一、广昌决战</p><p class="ql-block"> 1933年底至翌年2月,蒋介石在平定了福建事变后,立即将其入闽“讨伐”的原北路军第2、第4、第5路军组成东路军,代替第19路军行使“剿共”职责,任命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这样,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由原来的以北路为主,变成了北、东两个主要方向,第五次反“围剿”进入了更为艰难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  广昌北为南丰,南为石城,被视为中央苏区的北方门户。</p><p class="ql-block"> 1934年1-3月,北路军第3路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由黎川往南向建宁和南丰方向发动进攻。当时,蒋介石想以占领广昌来号召其他地区的敌人向苏区实行总的进攻,中央教条主义者也就以广昌作为苏区的大门来拼命,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以主力对主力,以堡垒对堡垒,与敌人拼消耗,这正中蒋介石的下怀。</p><p class="ql-block"> 广昌决战之前,尚在南丰以北的红1军团经历了残酷的三甲嶂战斗。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曾联名向军委建议放弃堡垒战,采取运动防御,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但未获采纳。凤翔峰战斗后,南丰失守,红1军团奉命移师南丰以南的三溪圩、三坑,并继续发动新的反击,又差点导致全军覆没,付出了二千二百多人的伤亡代价,也仍然未能阻止敌北路军的进攻。中央苏区北部的重要门户广昌已经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 此时,敌东路军也加快了“围剿”中央苏区的步伐。3月上、中旬,东路军先后进占将乐县和泰宁城,并与北路军南北对进,向新桥、太阳嶂等地红3军团阵地发起进攻,红军被迫退守建宁以北地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丰、泰宁得手后,蒋介石将进攻目标朝向广昌、建宁。4月初,北路军由罗卓英指挥的第5纵队集中十一个师,沿着盱江两岸的丘陵地带构筑碉堡,步步推进。此时的李德仍怀着对山沟里游击战的不屑,想通过打一场“正规战争”来赢回全局,从建宁和龙岗调集第1、第3军团、5军团第13师和第23师,会同广昌地区的红9军团,共九个师的兵力,也在盱江两岸层层构筑所谓永久工事,准备决战广昌。</p><p class="ql-block"> 4月,敌河东纵队接连突破红1军团的大罗山、延福嶂阵地和红3、红5军团的饶家堡、云际寨阵地,下旬占领了香炉峰、高洲塅一线阵地。敌河西纵队12日起,也逐段突破红9军团等部的防御阵地,用筑堡推进战术,至下旬先后占领百子岭、刘家堡、将军渡、仙山嵊、咸水岩、甘竹市、长生桥、伞盖尖等阵地,逼近广昌。红一方面军前方司令部撤回瑞金,另组临时司令部留在广昌,博古任政委,李德担任事实上的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广昌附近地势开阔,且无城墙,国民党军仍然采取“步步为营”战法,每向前进攻推进一段,便开始构筑碉堡。李德来到前线,指挥反突击(所谓短促突击),他甚至连红军迫击炮的位置都要在地图上标出,全然不顾地图准确性不高这一现实。敌人依靠飞机大炮,每天三四十架飞机和一个炮兵旅,对红3军团突击部队和堡垒工事,不断实施轰炸,红军突击始终未能成功,那些自以为是牢不可破的永久工事也都被炸平。</p><p class="ql-block"> 连续激烈的战斗,红3军团人员和武器弹药消耗都非常大,曾有一天伤亡人数就近千人。彭德怀满怀悲愤地回忆,“在李德所谓永久工事里担任守备的营,全部壮烈牺牲,一个也未出来”。他曾写信给中央,主张放弃拼消耗,再三说广昌不能固守,要做长期准备,但始终未得到回复。</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国民党军集中三个纵队十个师的兵力,会攻广昌。广昌已经处于敌人东、北、西三面包围之中,当日黄昏博古、李德被迫同意撤出战斗,放弃固守广昌计划。仗打得这么窝囊,彭德怀气得当面痛斥李德一伙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红5军团第13师师长陈伯钧对广昌战役也总结说,“广昌战役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拼命主义,是拼命主义的典型例子。”</p><p class="ql-block"> 十八天的广昌保卫战结束,中央红军共毙伤俘敌二千六百二十六人,自身却伤亡五千零九十三人,其中红3军团伤亡二千七百零五人,约占全军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第6师政治部主任曹其灿牺牲。红9军团下辖的第14师被中革军委下令解散撤编。</p><p class="ql-block"> 广昌失守后,建宁面临广昌、南丰和泰宁之敌的夹击,5月16日,国民党第8、第10纵队共八个师,围攻建宁城,红军与其激战4个多小时后主动放弃建宁城,向南撤往宁化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后,中央苏区西起龙岗,中经广昌,东迄建宁、泰宁、归化、永安、连城,南至筠门岭,均被国民党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二、北上与西征</p><p class="ql-block"> 此时苏区人力、物资匮乏,部队供应和人民生活已经十分困难,红军继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已完全没有可能。7、8月间,临时中央先后派出红7、6军团,分别北上闽浙皖赣边和西征湖南中部,进行游击和创建根据地,以迫使国民党军从中央苏区撤走部分兵力,减轻苏区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1、红7军团北上</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国革军委发布《关于派红7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挺近的作战训令》,指示红7军团先过闽江,继进浙西,最终在浙江和皖南地区,创建根据地,并指示红9军团负责掩护红7军团过闽江。红7军团抗日先遣队北上,实行外线作战,表面上与福建事变后毛泽东、彭德怀的建议相同,但由于派出队伍太少,无法动摇蒋介石“剿灭”中央红军的决心,已很难挽救苏区的危局。</p> <p class="ql-block">  6日,从江西瑞金出发时红7军团共有六千余人,其中非战斗人员约二千人,不少是新战士。他们在军团长寻潍州、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经福建向闽浙边挺进,最终目的地是皖南。后来背叛革命投靠国民党的曾洪易是中央派来的代表。这支队伍只携带了一千二百多支枪,许多战士背的是梭镖。此外,与他们同行的有五百多个挑夫,其中三百多副担子里全是各种抗日传单。作为先遣队,唤醒民众抗日救国是红7军团义不容辞的责任,上级指示他们“每到一处,应在居民中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p><p class="ql-block"> 7月底,红7军团在9军团的掩护和配合下,从樟湖坂成功渡过闽江,主力抵达谷口,一部占领了古田县城,准备向浙西进军。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东进,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以调动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围剿”部队回援。8月1日,红7军团占领水口,准备沿江而下进攻福州,途中遇飞机袭击,改走山路。蒋介石闻讯,急忙调集第87师王敬久部和第49师伍诚仁部和八架飞机援助福州,闽江的军舰也增加到六艘。7日晚,红军向福州城发起进攻,接连占领城北关的几个街道和阵地,但由于缺乏攻城手段和不善近战,又无城内地下党组织配合,一时无法取胜。在五凤山,红7军团遭到敌人的阻击,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红军向福州东北方向撤退。在桃源梧桐山一带与追敌第87师发生激战,同时敌军的飞机和一个携带重型武器的团也赶来支援。红7军团的新战士都没有经历过激烈的战斗,也没有受过防空训练,一遇敌人飞机轰炸和火炮射击就慌了神,因此伤亡很大。更严重的是,这一仗暴露了红7军团的真正实力,敌愈加大胆,穷追不舍,红7军团被迫进入闽东游击区。他们联系上中共闽东特委负责人叶飞,安置了部分伤员,休整了半天。8月14日凌晨,红7军团攻下罗源县城,全歼国民党保安警备队一千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随后连续取得穆阳、竹口战斗的胜利。但此时部队已远离根据地一个多月,孤军奋战,没有补充,加之江南潮湿炎热,队伍疲惫不堪。</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革军委的遥控指挥失当,有的甚至前后矛盾,使红7军团无所适从;加上军团其他领导与曾洪易、乐少华在进军方向上意见不一,红军不得不在闽北浙南一带转战,以躲避敌人的追击和堵截。9月初,寻淮洲、粟裕、刘英向中革军委建议留在闽北开展游击,连接闽东,寻机进入浙西和皖南,未获同意,部队挺进浙西。9月底进至皖赣边区后,又因皖南暴动失败面临无处立足。</p><p class="ql-block"> 自深入国民党政府腹地之后,红7军团几乎每天都有战斗,一直在减员,加上浙江保甲制度严密,红军处境十分艰难。原定以遂安为中心建立苏区,并大规模破坏浙西交通的任务也没法完成。10月中,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全军团已不足二千人,在中共皖赣边特委的协助下,补充五百名新战士。这已经是继闽东补充新战士后,又一次的补充。</p><p class="ql-block"> 10月中下旬,红7军团根据中央的指示,从皖赣边返回闽浙赣苏区,月底在江西德兴县与方敏领导的红10军会合,11月4日组成红10军团,整编成新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担任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部队下辖第19、第20、第21三个师。此时红7军团只剩下约二千人,整个红10军团约八千人。</p> <p class="ql-block">  红7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红军会合,引起国民党的紧张。此时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已基本结束,他马上调集六、七个师、两个旅和浙江保安部队一纵队,对闽浙赣苏区实施“围剿”和经济封锁。进入冬天后,受围困数十天后的苏区粮食物资已非常短缺,军团领导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由寻淮洲(曾洪易、乐少华留在苏区)率领第19师突往闽浙皖边区,牵制敌人。第19师主要由红7军团组成,在三个师中战斗力最强。11月29日,突至浙江分水时,遭国民党王耀武补充第1旅堵截。红19师在金紫山突袭补充第1旅,经过一昼两夜激战,取得大捷。12月6日,红19师攻占旌德,经安徽泾县、宣城之间北上,威胁芜湖县,震慑南京。</p><p class="ql-block"> 就在红19师的活动取得很大成效的时候,留守中央苏区的中央军区又致电10军团,认为第20、21师留在苏区不利。红19师奉中央军区之命返还黄山休宁接应20、21师突至外线,企图集结后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10日,两支队伍在汤口会合。</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苏区得手后的蒋介石调集二十万兵力,进攻汤口。红10军团从汤口向谭家桥转移。途中得知跟踪而来的国民党中路王耀武部离红军最近,孤军深入后,显得十分突兀。13日,红军在乌泥关设下埋伏,但由于担任伏击的红20师中有人提前开枪而暴露,红19师大多又配置在悬崖峭壁的乌泥关以南,兵力无法展开。火力强大的敌人遂集中力量攻击正面伏击的红20师、21师,两师因不擅长阵地作战,形势急转直下。红10军团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被敌截为数段。寻淮洲率队在抢占乌泥关制高点时,被一颗流弹击中腹部,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这位我党优秀的高级指挥员,牺牲时年仅22岁。他英勇善战,威震敌阵,战功卓著,是红军将领中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2009年寻淮洲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寻淮洲牺牲后,红10军团被迫撤出战斗,向北转移,1935年1月12日,分两路先后到达浙江开化的杨林地区。</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将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发现年轻的红军指挥官竟然没有穿着上衣。当时天气已经很冷,大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北风在空中悲戚呜咽。敌人知道红军已经弹尽粮绝,难以为继,遂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收紧包围圈。</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粟裕、刘英等率领机关和后勤等人员组成的先头部队八百多人往西南方向突围,成功返回开化、婺源、德兴苏区。刘畴西率领的主力部队因连续战斗十分疲劳落在后面,方志敏决定留下来等待他们,粟裕率队先行返回闽浙赣苏区。中旬,主力突围失败后,三五成群散落怀玉山的山里。下旬,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军团长兼第20师师长刘畴西、第21师师长胡天桃等人被俘,后被杀害。红10军团几乎损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1958年,方志敏烈士的遗骸在南昌下沙窝被发现,脚下是一付早已锈蚀严重的镣铐。经原国民党监狱长林凤梧辨认,这副镣铐就是当年他亲手给方志敏戴上的。此时,距离方志敏牺牲已有23年。</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江西的党、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三大领导人之一,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曾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方志敏被捕后,国民党对他软硬兼施,并以高官厚禄诱降,均被其严词拒绝。在狱中六个月,他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写》、《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共约十四万字。临牺牲前还写下了“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2009年方志敏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组织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2、红6军团西征</p><p class="ql-block"> 就在红7军团北上不久,1934年7月23日,红6军团也接到了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的一份同样重要的训令,要求突破湘赣根据地西部的封锁,挺进湖南中部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新苏区,以保存有生力量和策应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中央当时未言明的是6军团还肩负有为中央红军“探路”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全军约九千人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由遂川的横石出发,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防线,进入桂东寨前圩,跳出包围圈。中旬越过郴(州)宜(章)公路,于20日占领新田县城,随后进至零陵蔡家埠。湘、桂军调集四个师又两个旅企图在零陵与之决战。6军团抢渡湘江未成,转进阳明山,又遇强敌包围,急转南下嘉禾。往西过沱江,占永安关,击溃湘军两个团歼其半团。进灌阳文市,又溃敌八个团,于9月4日从界首渡过湘江。翻过越城岭后,接军委指补充训令,先在湘桂边界的城步、绥宁、武冈一带游击吸引消灭敌人,以配合中央苏区即将开始的长征。9月下旬,红6军团占领通道县城,西进贵州黎平、锦屏,准备绕道避开敌人,北上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即红2军团)会合。10月初,接军委电要求停止西进,以牵制敌人,进一步配合中央红军突围长征。滞留石阡、余庆数天后,红6军团根据军委“桂敌南移”情报,进发黔东北,但不久便陷入危境。</p><p class="ql-block"> 7日凌晨,由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的第17师51、49团和机枪连在石阡甘溪与桂军廖磊所部第19师不期而遇。他们奋战4个小时,顶住了廖敌的进攻。桂军正面进攻受阻, 但红6军团也被截为三段。李达为避免部队被敌第19师一部包围,率率两个团部和机枪连共六、七百人往江口突围。</p><p class="ql-block"> 敌军于是将进攻目标集中在即将通过甘溪的红6军团主力部队身上。面对湘桂黔三省之敌二十四个团的围困,为保存有生力量,军团决定分散游击,6军团向军委报告,由“王震率18师,任弼时、萧克率17师,焚烧行李,减少辎重”,以便突围行动。</p><p class="ql-block"> 此后,红6军团克服黔东北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粮食奇缺等极端困难,在石阡、施秉、余庆、镇远四县边境的崇山峻岭中与湘黔桂军周旋数日,最终穿过石(阡)镇(远)、石(阡)江(口)大道,10月24日与红3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合。李达率领的部队,已先期与红3军一部在沿河地区会合,剩余四百多人。当时,任弼时得了很重的疟疾无药可用,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手拄木棍,领导着全军行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斗中,红18师师直机关和红52团八百余名战士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领下,到达石阡朱家坝,在掩护主力突围后被敌截断,所剩四百余人被敌包围陷入困牛山。龙云率领二百余名红军先行突围,团长田海清指挥其余战士,在营盘垴等地阻击敌人,田海清在激战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左右,狡诈的敌军见困牛山久攻不下,便将胁迫来的老百姓推到前面,充当“人盾”,红军宁死不伤百姓,也不做俘虏,一百多人毅然集体跳下几十米高的悬崖,大部分壮烈牺牲。突围后的龙云师长在岑巩县受伤被俘,后牺牲于湖北武汉。整个甘溪遭遇战中,红6军团损失过半。</p><p class="ql-block"> 2009年,石阡县政府在困牛山战斗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造型独特的“困牛山壮举纪念碑”,以纪念那些为保护老百姓飞身跳崖的红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  自离开中央苏区,红6军团西征行动历时八十多天,行程五千多里,历经千辛万苦,冲破了占绝对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大规模成建制的战略转移。转移途中,他们及时向中央报告沿途敌人兵力和道路、民情等情况,宣传了革命的主张,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作用,胜利完成了西征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石阡甘溪一带的战斗后,红6军团撤销师的番号,编为49、51、53三个团,共三千三百多人。会师后,两军总人数约八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