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出行~第十三篇 河南鹤壁大伾山大佛

闲人

<p class="ql-block">  大伾山平地拔起,山势奇特,孤峰凌云,气象峥嵘。做为太行山的余脉之末,于坦荡平畴处突兀而立,如海洋之孤岛,令人心胸激荡拍手称奇。山上岩涯壁立,刃磨刀削,寺庙楼阁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夹道,曲径幽回,自古即为“河朔胜地〞。</p> <p class="ql-block">  大伾山为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 : “东过洛油,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光武帝刘秀南伐河北班师还朝之际,也在大伾山上开场祭祀,故历代名人登临到此,多赋诗留墨,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p><p class="ql-block"> 大伾山海拔高度仅135米,而在此沃野之中,村镇之间高起仅七十余米,因平地突立而绝奇,又因大佛魄丽之惊艳 ,故南来北往之客,迁人骚客之闲,无不到此观情揽胜,一抒胸怀。</p><p class="ql-block"> 大伾山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七处,石窟六处,摩崖碑刻肆佰陆拾余处,可谓锦绣遍山,珠玑满地,不出名都难。</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院内~历代碑刻,天宁寺殿及后面露出的大佛殿</p> <p class="ql-block">  石刻大佛位于大伾山中天宁寺院内,是一尊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 大佛始建于后赵(公元319年),距今己逾1600多年,它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之一,有着“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的美誉,其身份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在全国佛造像高度的排名上(不含菩萨像)位列十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大佛及石窟开凿年代~</p><p class="ql-block"> 伾山大佛开凿于公元319年,后赵(十六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时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时期。</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开凿于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佛造像雄伟壮观庄严古朴,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珍贵的艺术价值独特而悠久。</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传入及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左右,初入时称为浮图教,据传佛像同时传入。佛教由新疆逐步发展而入内地,随着时间及经历的演变佛教被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同化包容,最终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的佛教系统,伾山大佛可以说是佛教东进过程中的一个支点。</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崇,各地纷纷兴建寺庙与佛像的背景下,伾山大佛以“镇水之神”的法相应运而生,即承载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也弘扬了佛教的传统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伾山大佛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称著。</p><p class="ql-block"> 大佛宝相庄严,慈悲肃穆,生动逼真,安然端坐,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宁静。他眸目炯炯,无悲无喜的眼光穿过天宁寺大殿绿色的琉璃瓦屋顶,投射到遥不可及的无边无际,近处街巷交错屋舍俨然,中处沃野千里广袤无垠,远处云雾交螎囊括四海,天地之间无不在他的注视之下,他在此已经注视了1600余年,1600余年来的风谲云诡万千变幻早就了然于胸,时间在他眼前飘过,无怒无喜的幻化成了灰尘,那一点点心绪也随着眼前的飘渺香雾飞到了天边的角落,他本就是佛,佛心自坚定,他早已心无挂碍自得安宁,他心静清凉宁静致远,也告诫着世人,心无旁骛自可得内心的一份舒适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  伾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座佛造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大佛的存在让人们感受着佛教的博大精深,也激发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同时作为佛教文化重要象征的大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的清静之地。</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是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古今中外皆有之。它是在山崖石壁上刮磨出一块平整的石面,然后在其上进行刻画,摩崖石刻的题材多样,包括书法、造像和岩画等。在我国摩崖石刻尤为丰富,通过摩崖石刻人们可以领略到历朝历代的楷、棣、行、草等书法艺术,以及从贺兰山岩画一直传承至明清的石刻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做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当社会发展繁荣,文化艺术迅猛变新,摩崖时刻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宣传、教化、闲情逸志的各个方面,并随时间推移朝代更替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大伾山重要的文化底蕴和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佛楼旁被保护的历代石刻</p> <p class="ql-block">  大伾山摩崖石刻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上。这些石刻文字,内容庞杂丰富,书写风格多样,既有大气磅礴的楷书,又有锦绣潇洒的行书,气韵沉稳的篆书,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草书也满缀山崖争奇斗秀,在雕刻技艺上,石刻线条流畅光滑,朗润圆浑,起伏之间有虎龙之势,完美的展示了诗词内含及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是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形式,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了文化的经络,它已经成为了人们领略古代书法绘画和文学的重要载体。欣赏摩崖石刻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也见证了那时的文气和文风,更领略了前人的豁达胸襟及凛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不仅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在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见证着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登伾山山径,品摩崖石刻,我们仿佛还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迁人墨客在此留连往返,抚膺长叹,抒情寄志,题词勒石的场景。伾山不倒历史永留。</p> <p class="ql-block">寺中院内修复的古塔及佛经幢</p> <p class="ql-block">  遥远的古代工匠们以石为纸,以刀为笔,以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用血汗之水在大伾山上留下了浩然大佛,精雕细琢的佛像既展现了佛的庄严与慈悲,又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而这尊大佛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信徒们在广传佛法的同时,佛也见证了人类信仰的力量与坚韧,让人明白了信仰可以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p> <p class="ql-block">  明建佛楼边,两棵青松于坚硬岩石中傲然而立,在唏嘘赞叹之余令人心生敬佩。只有正气凛然的期许,只有百折不摧的决心,只有至死不渝的追求,才令它们生机勃勃,活成了岩石般的坚强楷模让人仰止。</p> <p class="ql-block">  伾山大佛逾1600余年屹立不倒,见证了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文明兴衰,这座宏伟的造像不仅只是崖石的造化,也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凝聚,它以无比的庄严向世人展示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着浓浓的热爱与深深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录王阳明先生诗,做此文结尾。</p><p class="ql-block"> 《登大伾山》</p><p class="ql-block"> 晓披烟雾入青峦,</p><p class="ql-block"> 山寺疏钟万木寒。</p><p class="ql-block"> 千里河流成沃野,</p><p class="ql-block"> 几年沙势自风湍。</p><p class="ql-block"> 水穿石甲龙鳞动,</p><p class="ql-block"> 日绕峰头佛顶宽。</p><p class="ql-block"> 宫阙五云天北极,</p><p class="ql-block"> 高秋更上九霄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