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石鼓旧书院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在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湘两江合流处耸立着一座海拔69米、山体浑圆如鼓的小山,名曰石鼓山。这里树木葱茏,景色秀美,大名鼎鼎的石鼓书院就坐落在这个方圆四千多平米的小山上。</p><p class="ql-block">史载,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石鼓书院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五大书院。</p><p class="ql-block">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现为衡阳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石鼓书院鸟瞰图,引用自景区网页,在此谢过!</p> <p class="ql-block">史载,石鼓山本有一道观,曰寻真观。公元810年,即唐元和五年,本地秀才李宽来道观读书究学,遂改为书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李宽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据衡阳郡守的奏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改为州学,当时的应天、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五大书院。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和文天祥等诸多先贤文豪均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他们或在此著书立说,或为此留下诗文墨宝。</p><p class="ql-block">自南宋起,石鼓书院虽几度毁于战火,却又多次重建,其规模不断扩大,在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后改称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又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衡阳市立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的古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幸免存留。</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开始重建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个建筑群为粉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烟雨蒙蒙,细雨霏霏,涛涛湘水,滚滚东逝。</p> <p class="ql-block">禹碑亭。石鼓书院的禹碑亭位于石鼓山南面,始建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亭内展示的摹刻禹碑,据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的原始禹碑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这块禹碑刻有九行77字蝌蚪文,虽然难以辨认,但被认为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亭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蝌蚪成点通”,下联“天地衍大文”,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撰。</p><p class="ql-block">人称,石鼓书院里有“三绝”,指的是“有书翻不动”“有字认不出”和“有鼓敲不响”。“有字认不出”指的就是这禹王碑上面的蝌蚪文。</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鼓书院山门,进到这里才算真正进入了石鼓书院。</p> <p class="ql-block">石鼓书院山门的楹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这副楹联的告诫人们要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必须深入研读《四书五经》。同时,它也表达了石鼓书院学子专心致志修研圣贤书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就看到了这面石鼓。所谓“有鼓敲不响”指的就是这面石鼓。</p> <p class="ql-block">书院第一台阶两侧,分别是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p><p class="ql-block">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驻守临蒸(衡阳),就住在石鼓山上。宋代重修石鼓书院时,移建武侯祠于石鼓山,以纪念这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李忠节公祠是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李忠节名李芾,字叔章,南宋衡州人。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将犯,李芾临危受命,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举家殉国。</p> <p class="ql-block">站在书院第一台阶左眺蒸水。</p> <p class="ql-block">右望湘江。</p> <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继续向上攀登,就来到大观楼,楼前为孔圣人雕像。</p><p class="ql-block">大观楼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登楼揽胜,心怀天下,故谓大观。大观楼门联,上联“坐对岳云开,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下联“俯临湘水去,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p><p class="ql-block">大观楼一楼为“书院七贤”生平事迹展,二楼为大讲堂,但我们到访时没有开门,因此没能登高远眺云天大观。</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当年书院师生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攀上最高处,便是合江亭。门前大树枝繁叶茂,换了多个角度也没能拍到全景。</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字躲在树叶深处,好不情愿的露出半个笑脸。</p> <p class="ql-block">合江亭(实际应为合江楼),可以登上二楼。这是在二楼拍到的两江合流处:蒸水在这里汇入湘江,再向不远处接纳耒水。故,这里亦称之为三江汇流处。</p> <p class="ql-block">山上建筑参观完了,可从左侧下到山下,这里可以看到不少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这是我拍到的“西谷”,据说是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作品。说起来,这可是一千三四百年的汉字啊!不知诸君怎么看,我当时还是挺激动的:我中华民族太伟大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景区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江上清风”,清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镌刻。</p> <p class="ql-block">景区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从山下向上看,这面的合江亭又称作绿净阁。</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拍。</p> <p class="ql-block">两江在此合流,滚滚东去,在不远处又接纳耒水,形成更加汹涌澎湃之势,这是否寓意着昔日的莘莘学子,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已经满腹经纶,该从此杨帆远航,报效国家,服务百姓!</p> <p class="ql-block">对了!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还有一个小山洞,此乃著名的朱陵后洞,也是道家的“洞天福地”。</p><p class="ql-block">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处有洞通南岳,这是后洞,前洞在南岳山下,首尾相通。</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个山洞不过两三平米、两米开高,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下通道。人们赞美朱陵洞,不是因为虚无缥缈的仙迹,而只因感念“朱陵洞内诗千首”!</p><p class="ql-block">唐宋以来,众多诗人墨客,在此乘兴作赋吟诗,常常把诗词刻在岩洞石壁的内外,被衡阳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韩愈、张籍、吕温、杜荀鹤、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名士大家,都曾在这里用诗词抒发他们的情怀。“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这是王在晋咏《朱陵洞》的诗句,多么绮丽迷人!</p><p class="ql-block">据考,这个洞可能是几千年以前经过湘水冲击而形成的溶洞,内壁上留下历代诗人的作品,年久日深多已残缺不全,尤其是日寇的狂轰烂炸,洞里洞外的诗文、碑刻都遭到野蛮破坏,只剩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朱陵后洞”和“介崖”几个镌刻大字。</p><p class="ql-block">近几年,当地有关部门曾设法恢复了小洞的原貌,均未能如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传统优秀诗歌的熏陶下,朱陵洞将会激发新时代的诗人们写出更加绚丽多彩多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约看到的“后洞”二字。</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的告别了久闻盛名的石鼓书院。正因不舍,回头又拍下一张书院山门。</p> <p class="ql-block">书院外面,就是当地政府修建的石鼓公园,如今是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增建的景点,叫做“翻不动的书”(因为是石头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鼓书院七贤的群像,分别是:李宽、李士真、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他们先后在石鼓书院担任院长、教授,传经授业讲学、作文著书立说,为石鼓书院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不知群像的设计师是如何考虑的,如今却难坏了一众摄影师!我换个东南西北八个角度,也没能拍全七位先贤。那就留点遗憾吧!谁让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十全十美呢!!!</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愿在此发起个讨论,主题就是我国的书院。</p><p class="ql-block">书院是我国古代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最多时全国书院曾多达七千多所,分布于各省的城乡,为中国文化教育、学术研讨、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民俗风情的培育、国民思维习惯和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书院也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并习惯性的冒出“四大书院”之类的排名,甚至出现了多个版本。然而,不管哪个版本,都会厚此薄彼,如提到“应天、石鼓、白鹿洞和岳麓四大书院”时,就会舍弃嵩阳书院。而如果添加嵩阳书院,又会舍弃石鼓书院。</p><p class="ql-block">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市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为统一版本。大名鼎鼎的石鼓书院落榜了。而在石鼓书院的宣传网页上,所谓四大书院又删除了范仲淹曾经任教的应天书院。</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所谓“四大书院”的提法既不科学,也没道理。我国古代有七千多书院,为什么不可以筛选出五大或六大书院呢?基于这种观点,我在本次美篇中纠正了在以前四大书院的提法,改称五大书院。孰是孰非,欢迎各位美友点评。再次感谢诸位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