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9日,小杨介绍了一个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滇池边上的一个古渔村—卧龙古渔村。于是我们就打的去了,大概40多元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卧龙古渔村简介</p><p class="ql-block">卧龙古渔村建村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1381年,</p><p class="ql-block">是古呈贡八景中"渔浦星灯"的原景地。目前分布着连片的清代、民国时期历史风貌建筑,拥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建筑共10座,整个村落已成为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p><p class="ql-block">以"生态保护与文农商旅共赢共生"为理念,创新打造集生态治理古村保护</p><p class="ql-block">古建修复农创文创观光科普、</p><p class="ql-block">文旅融合等业态为一体的美丽乡村项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完介绍才知道,这里已经被華侨城给包了。唉,华侨城到处找这样的地方,重新修整后变成一个旅游目的地,然后收取门票。深圳的甘坑二十四史书院就是一例!</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个渔村原来有5-6000居民,现在全部搬迁了,留下这些断壁残垣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丝网拦起来,</span>等着被改造或重修。</p> <p class="ql-block">残留的民间艺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显示有十几个项目可以参观。不过走进去也有2-3百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不少学生的园林小景设计展示。这个项目是百舸争流!</p> <p class="ql-block">我们缺少艺术细胞,没怎么看懂!</p> <p class="ql-block">这三堆瓦就是百舸争流吗?</p> <p class="ql-block">这个一网新绿就一目了然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没有开门的庙。</p> <p class="ql-block">看看这个特立独行的路标,就知道华侨城的创意!</p> <p class="ql-block">这山这水这乡愁!</p> <p class="ql-block">华侨城的决心,否则政府不会给这个项目让他们做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海师工法工艺室,进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哦,原来是各种榫卯结构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个什么东东?根雕?</p> <p class="ql-block">破破烂烂的渔村,让华侨城重新修整后感觉处处透着丁丁卯卯的工艺展示,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天语匠心</p><p class="ql-block">中国榫卯技艺科普展</p><p class="ql-block">策展人手记</p><p class="ql-block">@华侨城卧龙古渔村</p><p class="ql-block">朋友,你好。</p><p class="ql-block">"榫卯"这个字眼,我们多少都曾有所听闻。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p><p class="ql-block">在没有现代科技的那些漫长年月,榫卯,称得上是我们心灵手巧的祖辈,不可思议的发明创造。它必须对木材的塑造精细入微,才能保证拼搭时的"天衣无缝"。而拼搭一旦完成,不用辅助加固,也能维持结构稳定,有外力加持也不能动摇丝毫,说它固若金汤也不为过,正所谓"榫卯万年牢",古老东方的传统技法,已然闪耀着现代力学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在我们浩瀚璀璨的中华史中,那些名传千古的木制古建筑,大多都是在榫卯的严密扣合下,才得以历经风雨而不倒,风采卓立千百年。</p><p class="ql-block">巧夺天工的手艺、建构中华的匠心,不应该隐没入历史的烟尘。</p><p class="ql-block">华侨城,至诚用工,但求以精细匠心,精雕细琢出"美丽乡村"的文化质感。</p><p class="ql-block">卧龙古渔村,是华侨城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农商旅共赢共生"的里程作品,特聘当地经验丰富的匠人师傅,纯手工打磨砖石,重塑古建古村的器格之美。</p><p class="ql-block">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工法的非凡造诣,我们特别策划了《中国榫卯技艺科普展》,愿后来者继承泱泱中华的工匠精神,去创新,去创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拍摄一些房屋的错落有致,各位看官可忽略不看。</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着一些农民画,可以放大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乌龙历史</p><p class="ql-block">千百载往事悠悠,耕稼陶渔,商贾往来,古桥流水,滇池鸟鸣……何处沉忆这田园渔湾的乡愁画卷?也许答案将从这里揭开。</p><p class="ql-block">早在4000多年前,乌龙的象兔山就已经有人类居住,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环滇池调查时,就在乌龙后山关山(即象兔山)东坡发现了贝丘遗址。到1973年,呈贡文化馆又在这里发现了有肩石斧、夹砂红陶等新石器晚期的典型器物以及猪、牛等动物骨骼。据建于清康熙47年(1708年)间垂恩寺石碑记载,乌龙曾是"山居宛卧龙,海近乃曰浦"之地。乌龙古渔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建筑较多,目前保有连片的清代、民国建筑,以双面坡土木和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建筑居多,用途类型多样,村落街巷格局保留较好,文化氛围浓郁。纵观历史,在新石器晚期,这里是"乌蛮"三十七部众、贝丘遗址,到了明代初期江南移民入七星山下,背靠滇池水,十至十二户人家,因军屯制度成村,以农耕渔业生活为主;明末清初中期多文化影响下的乌龙村兴建了多个寺庙与宗祠,同期也形成了耕读家传的理念,村落北部码头商贸盛行,南部耕读气质浓厚;清嘉庆光绪年间,这里修建了两所魁阁:张书甲入武痒、张书图同治九年中了庚午科武举;到了晚清民国,抗日战争爆发,乌龙村的寺庙成为学堂场所,祠堂、故居成为机场修建抗战部门住所,科研与抗战的氛围同时存在乌龙村内,此期间,中法合办的友仁难童学校于1938至1942年设在乌龙浦垂恩寺、净乐庵,昆华女中、昆华工校也曾借助于新寺等寺庙重新办学,由此,乌龙浦成为抗战时期的呈贡文化中心组成部分。友仁难童学校是以收容和教育难童为目的的一所慈善学校,在这里,当时收容了150名难童。在教职员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校长孙福熙、沈从文、张兆和等。在乌龙浦的日子里,他们就住在杨家宅院,朱侯源也曾在净乐庵上过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讲贝丘遗址,可惜没有拍清楚,这个卧龙古渔村就是遗址的部分吧?</p><p class="ql-block">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p><p class="ql-block">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後者则以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p><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义村兴义小学食堂发现的最大的贝丘遗址。</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各个民族的住宅建筑。各位自己看吧!</p> <p class="ql-block">瓦猫</p><p class="ql-block">大理白族瓦猫特色鲜明,采用灰陶素胎泥塑而成,通体由筒瓦基件和猫身两部分组成,多为四肢站立姿势,嘴大张,面部表情夸张,形象敦实浑厚、粗犷大方,颜色多为青灰色,与房瓦色彩一致。瓦猫底座的筒瓦一般与房顶的正脊瓦构件黏结在一起。鹤庆瓦猫呈青灰色,张口怒目,形象十分夸张。瓦猫造型富有原始的生态美,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们上次去鹤庆就在当地买了一个瓦猫,听当地人说是辟邪的,我就放在对着大门的地方,要是有邪物进来,瓦猫张大的嘴一定能把邪物给吓跑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窗花中间是镂空的哦!</p> <p class="ql-block">这里处处是景每个小景都可以入像。</p> <p class="ql-block">这里故意把屋墙的瓦修的好像水淹到了墙顶!挺有特色吧!</p> <p class="ql-block">这这这,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毛玩具!</p> <p class="ql-block">太可爱了!</p> <p class="ql-block">这叫:青景乡境,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作品。查了度娘才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是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合办的大学,国际认可度高。</p> <p class="ql-block">左左右右拍摄总离不开这栋别致的建筑!这大概是最全的一张了。</p> <p class="ql-block">香港大学就这风土归档?</p> <p class="ql-block">这只瓦猫有模有样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屋檐像不像两只螳螂在对话?</p> <p class="ql-block">乌龙垂恩寺</p><p class="ql-block">位于呈贡区乌龙关山东坡,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前,据《卧龙浦垂恩寺常住碑记》为呈贡知县刘世爆倡导修建。坐西南向东北。现存正殿、月台、左右配殿和厢房等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10.06米。寺内木雕、砖雕精美,木构架、石作、瓦件仍保存始建时做法,旧时风貌犹存,地方特色浓郁。是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刊行)和昆明地区官式建筑形制特征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价值。抗战时期,昆明友仁难童学校迁乌龙垂恩寺。</p><p class="ql-block"> 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喜欢这一张不,有点风吹竹叶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走完了渔村总算到了滇池边,这里差不多都成了草海,湿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花,海棠还是?</p> <p class="ql-block">哇,这是樱桃唉,摘一颗酸酸甜甜的!</p> <p class="ql-block">这镜子上说:昆明人很爱自己的家乡,我姐姐是上戏的老师,她经常带学生,一线演员,剧团到云南来协办一些音乐会,为家乡人民带来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这面镜子上说在翠湖边,一个中年人挑着两箩筐荷花和莲蓬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同济大学的作品,取名: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看头顶的云!真是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啊!</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就在这里吃碗米线。</p> <p class="ql-block">这是深圳大学的作品,不过还没有开张。</p> 好了,古村落就写到此吧,下面是我们4月4日早晨到海埂公园拍的西山、滇池、海鸥。 我们打听红嘴鸥是不是都离开了,滇池这里还有没有,现在看来是没有了。远处只有耸立着的西山悬崖和波涛滚滚的滇池水,近处只有进化滇池水的黄色喷头和沿岸的绿树。 从这里可以看到西山顶上的白色房子和下面的公路。 打捞滇池里的垃圾和死鱼(我们看到了一条一尺多长的死鱼被清洁工人打捞起来了) 保持滇池的干净,我们要感谢这些滇池清洁工。 我突然在西山附近看到了一群海鸥,在阳光下亮闪着翅膀。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还是举起手,不断地做着向滇池里抛食物的样子,希望我的动作能吸引到海鸥。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的动作尽然引来了不少海鸥,终于如愿以偿地把昨天在飞机上的飞机餐喂给了海鸥。看老岳刚好拍到了海鸥在我手上叼走最后一块蛋糕的场景。 <p class="ql-block">这是昆明大街上种的月季花,开的满大街都是,真是一个好客的城市啊!再见了,我心心念念的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