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上海最大的湿地森林公园,坐落于吴淞口附近,拥有长达两公里的临江岸线。该地区因清政府曾在此建造水师炮台,故得名“炮台湾”。</p> <p class="ql-block">吴淞口炮台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吴淞作为长江门户,长期处于激烈的争夺中。</p><p class="ql-block">吴淞炮台遗址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年(1805)因原狭小而拓建。道光十六年(1836)9月建成。</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入侵,守将陈化成沿长江西岸安置130多门大炮,亲驻炮台督战,殉职于此。</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三年(1874)移建于迤北约500米外的石塘外滩,仿照西洋式样,架木排桥,外用三合土筑造,炮台三面筑土城,土城长550米,高4至6米。共设暗炮台11座,明炮台3座,装有大炮12门,小炮6门。此外还有弹药库总库2座,小库11座,弹药装配房2间,兵房46间。光绪三年(1877)5月峻工。</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因炮台有碍商埠市场,总办沈敦和用炸药炸毁。现吴淞炮台遗址位于塘后支路27号。</p><p class="ql-block">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将士在炮台奋勇战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成为炮台湾的又一重要史实。</p> <p class="ql-block">炮台湾历来是重要的海防要塞,60年代初期,因战备需要,用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并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钢渣地。利用原有的长江滩涂湿地,秉持“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的理念,在钢渣堆上建起了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是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p> <p class="ql-block">吴淞亭</p> <p class="ql-block">保护湿地 养息生态</p> <p class="ql-block">吴淞炮台流域水系</p> <p class="ql-block">吴淞炮台纪念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