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说“修行”

双木散人

<p class="ql-block">  一提到“修行”,似乎就会联想起“剃度”、“出家”之类,又似乎总得先信点儿什么,然后才可以谈“修行”。其实不然,“修行”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在今天,面对着“信息大爆炸”,“大数据分析”,“监控全覆盖”,以及即将来临的“AI大入侵”等种种挑战的现代人,修行不是愿意不愿意,已是必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因为面对这些挑战、机遇、陷阱、危机,如何抉择、取舍,至关重要。成功与失败,只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往往就是智慧与否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修行,修什么?修的就是认知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人与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认知的不同。而认知提升的过程,就是不断颠覆以往认知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佛陀让我们“修心”。修什么心呢?就是修正我们内心的贪婪和不甘。</p><p class="ql-block">佛说:舍便是得,得便是舍。</p><p class="ql-block"> 拿起或放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拿起,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放下,就会得到无限的解脱。</p><p class="ql-block"> 不要纠结是拿起还是放下,关键是该拿起时拿得起,须放下时放得下。</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身上,有佛亦有魔,有正念也有妄念;佛是光,魔是影;站在明光中起念便是正念,处在暗影中起念,便生妄念。</p><p class="ql-block">正念起时,一犹豫,正念易变妄念;妄念一起,要变正念,难上加难!</p><p class="ql-block"> 因为正念行事,要奉献、布施,会有所牺牲;而妄念行事,则往往有利可图。虽损人,却利己。妄念,通常躯体是被欲望所驱使的。</p><p class="ql-block"> 《心经》说“无明”,即身站暗影;“无无明”,即出暗影,立光明。</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没有修行的人看任何问题,哪怕是看世界,也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p><p class="ql-block"> 修行可以使人的心胸放开,所见更广,所想更深。所以《心经》中说:修行能使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p><p class="ql-block"> 修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心里所惦记的除了自己和家人以外,还有更多的人;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如何修行?最好的“修行”,就是“不修”。因为一切刻意的修行,都不是真正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心里知道有“不足”,在生活中凭本心去修,遇到“机缘”时,按“自心”的直觉去做,而不作得失之权衡。这恰恰是时时在“修行”。即所谓修“生活禅”。</p><p class="ql-block"> 着意的吃素吃荤,都说明佛缘浅,佛性弱。非要一种约束才能如何如何,会永远停留在低层次,是不入流的修行。</p><p class="ql-block"> 吃素就坚定了佛性,吃荤就增长了恶心,你这佛性到底有多么的脆弱?</p><p class="ql-block"> 佛祖当初也曾进山苦修(作苦行僧),后来明悟,刻意的苦修难成大道,便放弃了苦修。</p><p class="ql-block"> 修行,是在前进中让自己变得更好。修行,亦当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慈善,搞捐献,应认识到,“功德”与所捐献的钱财多少无关,与所耗费的心力有关。</p><p class="ql-block"> 所谓“不住相”,就是说做善事不能有功利心,不能计得失。所以老辈人说,积阴德。</p><p class="ql-block"> 但是为了“积阴德”获福报,而做善事,就又是“着相”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佛说,修行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呢?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即所谓“初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做人做事,须时刻记得保持初心。不因“名利”等诸多诱惑,而忘记或改变初心。一直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修行的功德圆满。</p><p class="ql-block"> 如何能“布施,福报,不着相”?</p><p class="ql-block">布施不在多少,在于是否有“博爱”的心。</p><p class="ql-block"> “福报”不是求来的,也不能为了“福报”而做布施。</p><p class="ql-block"> “着相”也有内外之分。于外,不可偏爱。于内,不能“挂相儿”。</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挂相儿”?就是无论干哪一行,都不能搭身份的“架子”,或成为“油子”、“痞子”。不可以这样,应该不重外表身份,只做真我。</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人生似苦海,肉体在这里;我们向往佛土,说明精神在彼岸。</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往往“精神很高尚,肉体很卑贱”。致使我们空有好的想法,却不能真正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我们修行,就是让肉体跨过苦海,与精神不断的靠近,去寻找精神家园,最终结合为一体。修行,就是让高尚的思想,与肉体重合、统一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所谓戒:俗世的法律,是给不能守法的人准备的;佛家的戒律,是给不守佛门规矩的人准备的。对于能够自觉守戒律的人来说,戒律就是空。</p><p class="ql-block"> 僧袍是素服,与食素同意义,即所谓“清心寡欲”。但是“不吃肉”和“不杀生”,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吃什么食物不重要,只是为了饱腹。穿什么衣服也不重要,只是为了保暖。</p><p class="ql-block"> 僧衣,亦称“袈裟”。最初就是用化缘得来的,大小不等、颜色不一,新旧都有的碎布制成。</p><p class="ql-block"> 当初,释迦牟尼以自身做实验,从早晨至深夜,由一块布增至三块布即可保暖。于是有了最初的袈裟,故曰“三衣”。后来见农夫耕种水田,就把更多更小的碎布拼凑成衣,曰“福田衣”,亦称“衲衣”。所以老和尚亦自称“老衲”。</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穿不必袈裟,保暖即可。食不必纯素,饱腹即可。</p><p class="ql-block"> 现在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袈裟,太流于形式了。光鲜的包裹之下,都是虚伪。</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戒荤,说吃素就是慈悲,吃肉就是杀生,也太流于形式了。</p><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植物也有感受,并有所表达。只是植物所表达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但不能因为听不到,就主观的认为没有声音,没有表达。</p><p class="ql-block"> 听不到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的听力有限,就跟我们的眼力有限、想象力有限一样。使用音频测试仪来听,“喜、怒、哀、乐、悲、恐、惊”都有,植物与动物无异。</p><p class="ql-block"> 如果问:人与佛的区别在哪儿?大家都知道,佛是觉悟了的人。然而这么说,太空洞。</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人?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取好处的,就是人。什么是佛?甘愿以一己之力(无论多少)帮助别人的,就是佛。所以,我们修行,就是不断的缩小自身的获取心;不断的扩张自身的奉献心。</p><p class="ql-block"> 人的表现就是:获取到了,就高兴;被获取到了,就烦恼。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享受到奉献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佛陀在《金刚经.第二十七章》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在《心经》中又说:心无挂碍。</p><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意思呢?似乎有些矛盾。不“断灭”红尘中的一切,怎么能“心无挂碍”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所谓要“断灭”的,都是表象、形式。而“无挂碍”,指的是内在的本心。</p><p class="ql-block"> 再明确说,修佛的人可以有家人,可以有朋友。只是在修行人的心中,要像爱“家人”、“朋友”一般的去爱“非家人”、“非朋友”,并无差别。这就是博爱,就是一视同仁。</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做好事,做善事,作布施。</p><p class="ql-block"> 但最重要的修行是爱护地球。如何爱护地球?支持环保。如何支持环保?厉行节约。</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消费的时候,够吃够用,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吃,无论荤素,都要尊重食物,不可以浪费。</p><p class="ql-block"> 用,要尊重器物,不可以浪费资源。</p><p class="ql-block"> 不要无限制的追求奢侈。不要肆无忌惮的浪费资源。</p><p class="ql-block"> 提倡节约,因为节约下来的,都是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没有了家园,还有我们吗?</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倒是比较同意基督教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人有“原罪”,所谓“七宗罪”。还有中国的荀子,他也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事实上,我们的确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何以故?就因为我们有“欲望”、“贪婪”和“不知足”的心。所以佛陀要我们修行、修心。</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当下,我们该如何修心呢?</p><p class="ql-block"> 简单说:对人,我们要有慈悲心;对己,我们要有羞耻心;做事情,我们要有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这在过去,其实就是做人的本份,是基本底线。但是现在,却已经从许多许多人的身心中流失了。</p><p class="ql-block">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贯彻于终身的事情。举个例子:修行如同减肥,不能一朝一夕。减肥减到健康体重,需要保持,不然很快反弹。</p><p class="ql-block"> 所以“修行”与“减肥”都是终身的“事业”。以至于渐渐的成为我们身、心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修行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我们读经,了然经义。了然,就要付诸行动,修正以往的行为。以往,我们是索取;修行后,我们要布施。对于“修行”的人,须经常自问:我“知行合一”了吗?也就是说,你对社会做了哪些奉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一遍:需要修行的,只有我们,人类。因为只有我们在破坏地球,所以我们有罪。</p><p class="ql-block"> 修行与其它的动物,植物无关。它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生存,并没有过分的破坏与杀戮,所以它们无罪,无需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