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峒古镇回味边城

黄杨树

<p class="ql-block"> <b>在茶峒古镇回味边城</b></p><p class="ql-block"><b> 张卫军</b></p><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先生《边城》开篇一下就将我们带到了湘西,不过随着岁月的行走,茶峒古镇已是三省交汇处了,鸡鸣湘黔渝,沈老先生时代的川改为渝。</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候就对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爱不释手,清新的文字记载了湘西古朴的民风,人们没有等级,没有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显现出人性的初始美好,展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特性。</p> <p class="ql-block">  自驾云贵,自然而然将走一走茶峒古镇作为必选,在茶峒古镇读重温《边城》的某一段章节,或许会更有韵味。游览了红色的矮寨大桥横跨悬崖峭壁的雄姿,经过十八洞村的绿色,盘山的路,绵延的雨,抵达茶峒古镇,临近黄昏,忽而雨停了,好像是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走进茶峒,走进沈从文《边城》故事。</p><p class="ql-block">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小说的描写,似乎给了我们游览的线路。</p> <p class="ql-block">  沿着清澈的水流,四个老汉踏石行走,手机瞄准两岸的清秀以及悄然林立在水边的吊脚楼,所有的是新奇,也是似曾相识,新奇在第一次踏入三省交汇的小镇,相识在沈老先生的文字中。茶峒古镇,保留着原有的古朴,吊脚楼,码头,河街,还有茶峒古城的门楼,流动的岁月,不变的韵致,“真不错,清静、典雅。”同行最年长的老武同志,禁不住赞了一声,而我的心思却被边城故事中的翠翠所牵动,被古韵渡船所牵动。</p> <p class="ql-block">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老先生雅静的文字,活脱脱的刻画出山野女子质朴形象,用文字刻画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抒发出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社会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昏静静地拽着日光西斜,游人三三两两,青翠得令人心醉的清水江泛着微微的涟漪,寻不见翠翠的渡船,也寻不见那条忠实的大黄狗,可我的心扉依然驿动,记忆深处的文字徐徐铺展,几乎与流动的碧水一起以逗号句号的形式,诵读脑海中的边城。</p> <p class="ql-block">  茶峒的青碧灵动是实有的美,吊脚楼以褐色的沧桑叨唠着过去了的岁月,高大的城墙在坚硬的石头上涂抹潮湿的青苔,老码头静静的守候着日月的更替,叼着烟嘴坐在河边烤火的汉子好像也在追思着过去了的日子,灵清古朴的茶峒还原了边城小说的风情。走远的人物、走远的小镇风俗落在思念中,成为一种内心的虚有的、需要追忆的美,湘西风情氤氲出一部弥漫着层层雾气,回荡着悠悠歌声的边城,古老、含蓄的求爱方式尽显东方边寨之美,是朦胧梦幻的美。行走茶峒,行走边城,或许就是在现实与梦幻中寻找诗意的、古朴的、原始的美。</p> <p class="ql-block">  翠翠不在了,繁华后的嘈杂零碎了古镇的质朴,眼眸与灵魂都有了酸涩,可我们还是倔强的坐上了清水江上的渡船,将硬币放在渡船舱板上的小竹篓内,随着拉拉渡上艄公手中铁钩划拉钢索的吱吱呀呀声音,从湘西这边渡向重庆那边的洪安古镇,黑黑的船工替代了翠翠,而我灵魂晃动的好像依旧是小说故事中的翠翠率真,是老外公的慈祥。</p> <p class="ql-block">  在洪安古镇语录塔下,轻轻吟读那一段时代的印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内心更是沉湎于边城质朴的风情之中,沉湎于翠翠与大佬、二佬的爱情之中,正是有了湘西的这些民众、这些风情,才有了边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于二〇二四年四月十四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