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蓄电池厂的历程

华克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谢子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阳蓄电池厂的前身,是1948年以陈康之、陈康惠兄弟为主在闽北南平县创办的“南明蓄电池厂”,共有职工8人,属手工小作坊性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2年“南明蓄电池厂”迁址泉州,于1954年与泉州建新百货批发商行合并组建“建明蓄电池修造厂”,公私合营前,工厂月营业额只有四五百元,规模十分小。1956 年1月在对私改造中,改名为“公私合营泉州蓄电池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余元,产量完成104KVAH。完成商品极板1.53万片,职工人数9人,仍属手工作坊式工厂。1958年经过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工厂充实了领导班子,新建了制片、化成、制粉等车间,工厂更名为“地方国营泉州蓄电池厂”,隶属于泉州市工业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冬,工厂产品首次参加全国质量评比,引起行业重视,并列入全国蓄电池行业生产厂,至此,工厂步入了一条逐步发展壮大的轨道。1962年完成了工业总产值48.15万元,产量1320KVAH,商品极板23.47万片,固定资产达15 万元,职工63人。经过技术革新与改造,不断地完善电池生产技术与设备以及各种检测手段,1963年全国蓄电池质量评比列为三等品,次年上升为二等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4月,鉴于当时“备战”的形势,福建省委决定,安排一部份沿海工业企业内迁山区,支援“小三线”建设的任务。泉州蓄电池厂在内迁之列。5月,副厂长唐坤祥和倪太魁二人即赴闽北选址,经考察,选定建阳县西门原酒厂白酒车间旧址作为内迁厂的厂址。6月份,在建阳县成立“建阳蓄电池厂筹建处”。1965年6月16日福建省经委批准了泉州蓄电池厂内迁建阳的方案。9月,工厂划归省委工业厅管辖。期间,建阳县党政领导为欢迎泉州厂内迁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为泉州厂顺利内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经委毕际昌主任、省重工业厅副厅长、省迁厂办主任金东新等领导先后到建阳迁厂工地视察、检查基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11月10日,泉州蓄电池厂正式开始搬迁,至11月25日全部设备搬迁至建阳并陆续投入安装,至1966 年1月中旬,设备安装完毕,全厂恢复生产,4月份省重工业厅副厅长石瑞、泉州市委副书记常心维等到建阳看望内迁的职工,察看车间生产情况,给内迁职工很大鼓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阳蓄电池厂成立并投入生产,这是贯彻省委关于“备战”、建设“小三线”精神的结果。体现了沿海工厂干部职工听党的话,顾全大局的可贵精神,虽然从比较富裕的沿海来到了较为艰苦的山区,全厂干部职工仍然积极工作、努力生产,在建阳产生了一支新生工业力量,具有较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63.72万元,产品产量5097只/4953KVAH,商品极板106.87万片,利润总额10.9023万元,固定资产11.9167万元,职工总数100 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迁厂后不久,“文革”动乱开始,给刚刚落户建阳的蓄电池厂造成十分大的危害,干部职工思想混乱,帮派争斗激烈,工厂的生产处于瘫痪状况,1968年11月成立了三结合的“革委会”,主任任照香,副主任曾焕团,工厂的生产仍不正常,管理松散,污染严重,1969年,车间生产人员铅吸收、中毒占27%,企业生产连年下降,质量滑坡,至1971年,企业生产仍处于停滞倒退的状况。1972年10 月,建阳地区革委会政治处任命申超为该厂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2月,又改任命赵奋三为支部书记、主任,当年工厂仅完成产值173.0万元,利润仅1.2万元,职工176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之后,工厂的生产经营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经过厂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建阳地委任命林客水任党总支书兼革委会主任,朱茂硅任副书记兼副主任,开始狠抓生产和产品质量,注重抓党建工作,1979年11月,第一次发展新党员5名,1978年和1979年先后有总成车间和制片车间被省机械局评为质量信得过班组,1980年4月工厂的产品质量,经省局行检组抽样测试,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干荷电蓄电池阴阳极板30万片首次投入香港国际市场。至1980年,工业总产值已达455万元,产品产量23150KVAH,商品极板280万片,成为建阳工业行业名气较大的企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贯彻“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工厂生产任务严重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增高,生产困难。全厂上下齐努力,克服困难,向香港市场出口干荷电蓄电池阴阳极板45万片,虽然当年生产略有下降,仍然实现利润25万元,并实现了首次产品出口香港。同年11月,建阳地委任命朱茂珪任党总支书记兼厂长。至82年夏,新产品6QA-40蓄电池试制成功,生产开始越过低谷,开始向上回升,完成了工业产值441万元,产量21105KVAH、商品极板282万片,利润总额58万元,固定资产156万元,职工总数210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蓄电池专业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1982年11月省、地工业会议精神,厂领导狠抓技术进步,开始准备实施引进蓄电池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1983年上半年,该厂新产品6QA一40和6QA-60两种规格蓄电池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1983年8月,建阳地委对厂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厂党总以书记兼厂长朱茂珪、副书记陈洪生、副厂长柯立新、谢子贤。调整后的新班子平均年龄43.25岁,比原班子降低8.25岁,文化程度为大学的二人。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生产设备陈旧老化、不适应生产需要这一问题,决定该厂技术改造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底,由厂长朱茂珪、副厂长谢子贤、技术科长邓则枢和省机械厅引进处助工洪友谦等四人组成赴日本考察组,到日本引进蓄电池生产设备,此行考察了日本国Gs、汤浅、古河等三家蓄电池生产公司的生产与设备技术状况,签订了从日本国大古电池株式会社引进四台铸板机、二台涂板机及一条总成生产装配线设备的合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份厂内与引进设备相配套的二幢厂房开始建设,1984年9月,厂领导组成七人小组赴日本古河公司进行技术培训,10月份日本设备到厂,进行安装调试,经过40余天日本专家的调试,该套设备进入正常运行并开始投入生产。所生产的铅酸蓄电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是80年代较为先进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几经变化,厂领导班子也几经更换,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而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作方式与思维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企业连续几年亏损严重,虽然厂领导多方努力,终因企业积重难返,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998年,这个历经半个世纪,为泉州、建阳的工业发展、为全省的蓄电池产品作过贡献的国有企业,被中银集团整体收购,开始了新的运行机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谢子贤撰写的“建阳蓄电池厂的历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