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之九华山(二)

海春居士

"祇园寺"位于九华街入口处,始建于十六世纪中期的明嘉靖年间,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也是九华山最早的宫殿式寺庙。 祇园寺的山门为三层重檐宝塔式,覆盖黄色琉璃瓦,飞檐高翘,檐角铸有龙头,伸首吐舌,大有行云之势。正如对联所书:“祇树荣光盈宇宙,园林春色满乾坤”。 山门雕梁画栋,异彩纷呈,主要雕有“玄奘取经”、“水漫金山”、“渭水垂钓”等神话故事。第三层悬挂有《祇园禅寺》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br> 山门殿中供奉王灵官,身披黄金盔甲,赤面红颜,双目圆睁,右手持九节钢鞭,左手成械斗法拳。故有楹联“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左右两侧为哼哈二将,均双目怒视,阴森恐怖。九华山很多寺院都能看到道教的王灵官,传说韦陀菩萨因犯下杀生之错,被金地藏逐出九华,而后金地藏尊重九华山素为道教福地而请来王灵官,这也是九华山佛道融合思想的体现。<br> 穿过山门,庭院正面为天王殿。殿中供弥勒佛,两侧为佛教护法神四大天王。 天王殿墙壁上有禅门泰斗虚云大师120岁时所书“应无所住”四个大字。“应无所住”出自《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意是“不要被自己的所思所想蒙蔽,而把有限的理性当成无限的真理”。 穿过天王殿,沿石级而上是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念佛堂,而后再继续向上是卧佛殿、万佛殿和藏经楼。 祇园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翘角飞檐,地位突出。 殿内正中供奉有高12米的横三世佛,即主管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大殿背面是“海岛观音”。赤脚立在鳌鱼头上的净水观音大士居中,左有金童,右有玉女,上有手持金刚杵的“韦陀”、手握大刀的“伽兰”、手托宝塔的李靖,高处正中盘坐的赤膊瘦骨者,正是释迦牟尼在雪中苦修6年时的形象。其中高不盈尺的上百尊小像,主要是由佛教“五十三参”故事中的人物组成。 大雄宝殿旁是地藏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两旁侍立其弟子闵公和道明父子。两厢是十殿阎王浮雕。 大雄宝殿对面是药师殿、观音殿和念佛堂。药师殿供奉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念佛堂供奉西方三圣。 大雄宝殿与地藏殿之间的通道尽头有一幅精美的浮雕《龙华三会》。龙华三会是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三次说法济度世人的故事。 “万佛殿”纯木结构,建筑精美,古朴典雅。<br> 殿内供奉五方佛,分别是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佛代表五种智慧,各住一方,依愿修行,最终都修成了菩提正果。 “卧佛殿”典雅高贵,美妙绝伦。二层是祇园寺“光明讲堂”。 殿中供玉质释迦牟尼卧佛,造像精美,庄严殊胜。 祗园寺东侧是“藏经楼”,楼内珍藏稀珍经书。其中《乾隆版大藏经》,又名《龙藏》,是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共收佛经1669部,7168卷。 “祇园寺塔院”位于九华街北岭,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院落,白墙褐瓦马头墙,依山就势而建。塔院现为仁德禅师纪念堂,安置有仁德长老的灵塔,设有生平展览。<br> 仁德禅师是原祇园寺住持,1982年任安徽省佛教协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对九华山佛教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德,2001年8月23日圆寂。 仁德禅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事业。“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是仁德禅师的理念,他认为“弘法利生”是大乘佛教的精髓,出家人当以此为职志。他一再教导传法弟子要坚发菩提心,爱国爱教。 他创办了九华山佛教历史文物馆,发起在韩国举办九华山佛教文物展,在新加坡举办九华山佛学院学僧书画展。他发愿筹建99米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描绘了“莲花佛国”的壮丽蓝图,堪称九华一代名僧。 “西天寺”距离祇园寺不远,沿祇园寺后面的石板道靠左上行5分钟即可到达。 西天寺始建年代不详,比丘尼心莲从1994年常住于此。比丘尼心莲俗名刘月容,湖北武穴人,2002年发心扩建庙宇。现住持妙和禅师是心莲的女儿,在她的主持下建起了禅堂、放生池、钟亭、围廊,斋堂和寮房等。西天寺山门的匾额和两侧楹联由第七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亲提。 西天寺坐东面西,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同时最大程度采用中轴线严谨对称的原则,布局大方。 西天寺是一座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建筑,白墙、青瓦、马头墙、木雕等徽派建筑元素一应俱全。<br> 西天寺占地面积近5000平米,略显空旷,靠北有放生池,供奉一尊露天观音菩萨像,是目前九华山占地面积最大的尼众道场。<br> 西天寺的主殿是地藏殿,主奉地藏菩萨。 “万福寺”邻近西天寺,是从九华街登山前往观音洞和伏虎寺的必经之地。 万福寺,由能圆大师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寺大殿、客堂、斋堂、僧寮重建于2000年。 大殿后面靠崖外有一“古地藏洞”。当年,金乔觉上九华山的时候山上还没有寺庙,他就在这一岩洞内修行,过着苦行僧的生活。金乔觉被称为金地藏,他曾清修的山洞后人称为“地藏洞”。 万福寺下临祇园寺,上依百岁宫,居高山而不隐,居天街而不喧,是一处景致宜人,便捷幽静的清修之地。 “化城寺”始建于唐,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也是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因地处高山平地,四周环山如城而得名。 “化城寺”是地藏菩萨道场。唐至德初年(756年),当地乡绅为独处东崖山洞静修的新罗僧人地藏大师(金乔觉)摹资建寺,请其入居,于是化城寺便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 (794年)地藏大师圆寂(99岁)后,僧众遂辟化城寺为地藏王道场。 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的莲池名为“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 门厅中门前《化城寺》匾额由赵朴初先生题写;左边匾额《九华圣境》为康熙御书;右边匾额《芬陀普教》为乾隆御书。 灵官殿。 天王殿(背面)。 大雄宝殿。 宝殿内供奉横三世佛。 化城寺现辟有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展览馆集中展出了九华山保存的佛教文物,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 展厅的透明展柜里是宋代、元代的岩红瓷和谛听铸像。 “谛听”为金地藏坐骑,俗称独角兽(《西游记》中辨别真假美猴王的就是谛听)。这尊谛听是清康熙年间姑苏众信士募化冶铸敬献给九华山的,乃镇馆之宝。 原供奉在化城寺中的“金地藏”鞋帽,是清代信众们根据九华山史料记载中对金地藏的描述所绣制的。 雨伞和拖鞋,是1957年九华山义方法师随团访问缅甸时,缅甸佛教界赠送义方法师的礼品。 彩绘镂空云龙纹万岁碑。明万历皇帝为九华山颁赐“大藏经”,九华山僧众雕刻镂空祝岁碑为皇帝祝寿,此碑以堆积岩雕刻而成。 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 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 最后一进为三层建筑藏经楼。化城寺历代都曾遭受火灾,现有殿宇大多为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只有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仅存的建筑。 上禅堂,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的徒弟宗衍扩建殿宇,易名为“上禅堂”,意为九华街上面的禅堂。 上禅堂现有主体建筑是民国九年(1920年)按照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风格兴建的,是九华山同期古建筑里保护得最有价值的。这是弥勒殿偏中的禅宗始祖达摩塑像。 大雄宝殿由两厅堂并连,四落水屋顶,天井屋面用明瓦覆盖,宽敞明亮。正殿横梁上有三层浮雕,一组组人物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两厢的十八罗汉塑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 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阿难和迦叶。 左边是观世音菩萨,两侧侍立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右边是地藏王菩萨,两侧侍立闵公和道明父子。 大雄宝殿悬挂一口铸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黄铜大钟,重千余斤,周围钟口上的佛像凸出钟面,面目传神,栩栩如生。大雄宝殿二层为西方殿,供奉西方三圣。 上禅堂滴水观音。滴水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化身之一,菩萨站立于莲花台上,端庄典雅,仪态慈祥。右手做法印状,左手拿净瓶做洒水状,向民间喷洒甘霖,有救赎众生,解除生者苦难的吉祥寓意,是深受民众欢迎和拜偈的观音佛像。 观音像旁是金沙泉,泉水清澈见底、金沙剔亮、四时不竭。据说饮此泉沁人心脾,擦洗则耳聪目明。泉边岩石上镌有“金沙泉”三个大字,相传为唐李白手书。照壁上是赵朴初先生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体流畅,别具神韵。 上禅堂有两棵金钱柳,相传为李白沽酒的钱钞所化,与娃娃鱼(东方蝾螈)、叮当鸟并称九华三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