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约 情在草原

乌兰花

<p class="ql-block">世纪之约 情在草原</p><p class="ql-block"> 草原情结牵万里之遥,世纪之约绿色链接。冥冥中我们早已相识,其实我们从没谋面。这两条铁轨早在五十多年前曾经相交又背道而去,有机会相识却没有缘分谋面。 </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半个世纪的追寻一个小时的会面,在此时上演啦!我和知青好友“干枝梅”报团“新马之旅”与在新加坡生活的几位西旗知青相会在新加坡某酒店。我们终于在五十三年后第一次见面,这也可能是今生今世的唯一会面。这次出国游,甚至堪称奇迹之旅!</p><p class="ql-block"> 何自力,一个新加坡华侨。1967年随父母回到中国,他那时候和我家都住在河北大学家属院。在文革时期被裹挟也上山下乡来到草原。我们曾经都是呼伦贝尔草原知青,曾经在网络上互有交流,发邮件通信。这次和他见面的第一句话,他先说:“我和你弟弟认识,他现在怎么样?”我说:“他很好,时常念叨你。”</p><p class="ql-block"> 他说“那时我们一起踢球,在河大家属院里。”我说“你们男孩子一起玩,我们女孩子是不踢球的,想不到我们曾经近在咫尺却不认识。”谈话就这样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新马旅游团加了两个景点,本该晚上8点多就入住酒店的,结果推迟时间10点才到。此时,他们已经在酒店等我们好久,我俩顾不上办入住手续赶紧跑过去和他们握手言欢。虽然没有见过面却也没有陌生感只有亲热的寒暄,说不完的草原话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人来自西旗四个公社,我和余效敏是克尔伦牧场的知青;何自力是达赉公社知青;李琦是杭乌拉公社知青;李继军是黄花公社知青。大家想不到竟然在异国他乡相聚。这次会面多亏李琦的联系,他开私家车将何自力带到我们旅游团下榻的酒店,才实现了这次难得的世纪之约。</p><p class="ql-block"> 李琦和李继军是夫妻,他们双双在新加坡给女儿看孩子。因长期生活在这里对新加坡比较熟悉,每天开车接送外孙和外孙女上下学。他说只要给了酒店邮政编码就可以导航找到酒店。说实在,那天的景点行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晚上的会面才是本次旅行的最重要的节目多少年来一直期待这一刻。</p><p class="ql-block"> 早晨我俩还在天津国际机场候机,晚上我们五位草原知青竟然梦幻一样的在万里之遥的新加坡见面啦!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p class="ql-block"> 2008年是下乡四十周年,我与新加坡的何自力在网络上取得联系,因难忘草原情结纪念下乡四十周年他通过邮箱发过来他的文稿、书法、诗词、画作来纪念我们曾经的草原岁月。并赠送邮寄过来他的著作《心里话》拜读过他的作品,深感他的人品,他的真诚,他的本色。自何力是艺术家、音乐家、画家、作家。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会唱歌、并且是专业水平。在天津时家里有风琴可以随时弹奏,他开画展,出画册,还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的专栏作家。一个人能做好这么多事儿,真是个不可多得人才啊!</p><p class="ql-block"> 乌兰花 2024.4.12.于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和效敏与何自力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五位中学生于1969年4月25日那天同乘一趟知青专列离开天津,下乡到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分配在不同公社,各自走过难忘的知青岁月。30多年后相识在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联谊活动中。</p><p class="ql-block"> 当然,那时候何自力已经到新加坡工作定居没有相遇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新右旗达赉公社六村的天津知青,照片中的男知青,在那个年代我们还都不认识。左一到 左三,三位知青后来都到了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工作,左四就是本文中的新加坡华侨知青“何自力” 后来他选调回津在天津师范学院上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1970年张勇事迹出来后全国各大报纸都在宣传报道,呼伦贝尔盟首府海拉尔筹办张勇事迹展览,何自力做为有绘画特长的知青,张何平作为写作特长的知青都被抽调到盟里海拉尔,参加张勇事迹展的布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就展露出他的与众不同啦!</p> <p class="ql-block">  新右旗克尔伦牧场女知青,我们牧场与他们达赉公社六村只隔着一条克尔伦河,河这边是克尔伦牧场,河那边是达赉公社。但在1971年我们还互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更没有来往与交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前排左三是乌兰花;前排右一是干枝梅,年轻的我们还在花季少女时期,都不到二十岁。</p> <p class="ql-block">  何自力在新加坡还是个知名画家、艺术家,他送我们每人一本画册。</p> <p class="ql-block">画册前言摘录</p><p class="ql-block"> 《响象:何自力新水墨》展览的英文名称" Sequenza "是一位作曲家朋友潘耀田建议的。他觉得自力这批充满音乐灵感的水墨作品,与意大利作曲家贝利欧题为“Sequenza”的系列乐曲在精神上很相似。</p><p class="ql-block"> 我很高兴好藏之美术馆有机会举办《响象》,展现一位新加坡当代艺术家以古老的传统表现形式,创作出一批振奋人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何自力的《响象》因在好藏之举行而增添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这里我们有一个长期的展览,展示美术馆主人郭瑞腾先生所收藏的吴冠中(1919-2010)油画和水墨精品。好藏之于2003年创馆时就以吴冠中回顾展作为首展。2008年吴冠中决定捐献113幅作品予新加坡而引起一时的轰动。翌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吴冠中捐赠展。</p><p class="ql-block"> 两位同辈的画家﹣﹣中国出生的吴冠中与新加坡土生土长的林子平﹣﹣在水墨画的创作上,并比之下自然形成一个有趣的对照。两人本来多作油画,于1970年代都转向水墨。吴冠中强调形式美更甚于笔墨的技巧,而林子平则全靠浑厚扎实的书法笔墨来营造画面与体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如今,何自力展出的作品似乎也参与了这场有关水墨艺术的对话,对于水墨创作的课题,提出了歧异之途径。他早期也多作油画,新近所作水墨主要为了试验与探索媒介的可能和极限,而完全摈弃毛笔不用。吴冠中坚持中国画若只有笔墨而无形式美其价值等于零的态度,与林子平的图像形式就在于他那表现奔放不羁、视觉效果强烈的笔墨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何自力的水墨艺术表现出另一种态度,他从音乐中汲取大量的灵感,作品中的墨是用布块、纸张和木板在宣纸上画出纯粹抽象的意象、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吴、林、何三家迥然各异、对比强烈的水墨表现方式,在艺术创作的思想上都一样的可取和有独到的见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谨此代表好藏之主人郭瑞腾,向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主席许少全先生对这次展览的鼎力支持和鼓励,致万二分的谢意。许先生对于当代水墨艺术的热忱是驱使我策划这次展览以及三年前《心向》主要的灵感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还得感谢竹声教授、刘思伟先生、蔡荣恩先生、以及王子能先生提供精辟评论的文章,不仅使展览图录更充实丰富,也增进当代水墨艺术的讨论。</p><p class="ql-block"> 张夏韩</p><p class="ql-block"> 好藏之附设吴冠中美术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何自力自小学习绘画,热爱绘画。1965年就参加过中学生的绘画比赛获得很好的成绩。画风画法也很广泛,并且在晚年放弃毛笔创新另一种画法,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他素描、油画、水墨国画、水彩画、铅笔画等都涉猎尝试,样样精通。</p> <p class="ql-block">左起:余效敏、骈江芳、何自力。</p>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何自力,在呼伦贝尔草原。</p> <p class="ql-block">1970年的乌兰花</p> <p class="ql-block">1971年的余效敏</p>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李琦</p> <p class="ql-block">1970年的李继军</p> <p class="ql-block">何自力在草原</p> <p class="ql-block">骈江芳在草原(1970年)</p> <p class="ql-block">李琦在草原(1970年)</p> <p class="ql-block">李琦在草原放羊时</p> <p class="ql-block">五十五年前我们在草原</p> <p class="ql-block">骈江芳(乌兰花)1970年</p> <p class="ql-block">江芳在草原(2023年)</p> <p class="ql-block">余效敏(干枝梅)1971年</p> <p class="ql-block">效敏在草原(2023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小绵羊(2023年)</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带我们回到草原</p> <p class="ql-block">草原知青相聚在天津水上公园(1975年冬天)后排左一乌兰花 左二干枝梅。</p> <p class="ql-block">李琦和同学在草原,持枪民兵训练。</p> <p class="ql-block">后排:余效敏 李继军 前排:骈江芳 何自力</p> <p class="ql-block">我和余效敏~2023年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继军在草原知青在一起,前排左二是李继军。</p> <p class="ql-block">李继军和她们公社知青聚会(1996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年的草原生活,就在这样的蒙古包里生活。</p> <p class="ql-block">李琦夫妇~2024年在新加坡</p> <p class="ql-block">李琦夫妇~2018年在天津(2018年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小聚)手里展示的是《上海知青》杂志社赠送的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知青勋章。</p> <p class="ql-block">五位草原知青相聚新加坡</p> <p class="ql-block">2018年新右旗天津知青《克尔伦通讯》编辑部年会。</p> <p class="ql-block">2023年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年会。</p> <p class="ql-block">  已经74岁的何自力退休多年,但还在笔耕创作,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去大学临时讲课。</p> <p class="ql-block">何自力~2005年在新加坡</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在新加坡与我们见面</p> <p class="ql-block">  何自力2011年从新加坡邮寄送我的,他的个人著作《心里话》第一册。</p> <p class="ql-block">《心里话》第二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