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猎隼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久负盛名,心向往之,也是我这次到洛阳最想去的地方。以前都是从图片或影像资料上看到过,缺乏一种立体和视觉感,这一次身临其境,极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从景区介绍得知,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龙门石窟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伊水河畔,风景秀丽。龙门两侧石崖上不同年代的石窟错落有致,佛光普照。</p> <p class="ql-block">  一座石桥横跨伊河,连接东西两岸,河水缓缓流过,不曾掀起一点波澜,守候千年。</p> <p class="ql-block">  “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在《赠崔侍御》中描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p> <p class="ql-block">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在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p> <p class="ql-block">  石窟中有著名的宾阳三洞,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个</span>是中洞,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p> <p class="ql-block">  主佛,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面容慈善,端坐微笑,右手竖立,似乎在和见面的人打招呼,Hi,你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宾阳北洞,初看石窟内的佛像颇为可爱,右手中指食指竖立,其他三指弯曲,像极了现代年轻人的“耶、耶!”。其实,据考证,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万佛洞,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也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  这是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据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的。</span></p> <p class="ql-block">  石窟内每一尊佛像都雕刻精美,神态自若。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p> <p class="ql-block">  石崖上“龍门”二字苍劲有力,不知刻于何年。</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佛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  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两侧的佛像雕刻也及其精美,体态匀称,衣着华丽,无法用语言描绘。</p> <p class="ql-block">  传说,龙门山曾经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为此,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p> <p class="ql-block">  原来两岸都叫龙门山,在其被伊水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伊河西岸的石窟,从桥上往东岸走,忍不住回头观望,河水映衬下的龙门山,蜿蜒起伏,大小石窟高低排列,形若蜂窝。</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东岸,远观整个石窟,气势恢宏,巍巍壮观。</p> <p class="ql-block">  以卢舍那佛为中心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组摩崖型群雕,</span>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用一种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候关系,我们参观完西岸的石窟后,又瞻仰了白园,就匆匆忙忙赶火车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还在不断的赞叹,龙门石窟 不愧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也是留给世界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4.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