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人家与书于简帛”——甘肃简牍博物馆观展记

小满梧桐🌿

<h1>  “边塞人家”为甘肃简牍博物馆常设四个主题展厅之三,位于博物馆的三楼。其实这个展厅在一楼标示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font color="#ed2308"><b>“弱水居延·十万人家——汉塞边关的人间烟火”,</b></font>感觉更能直观地反映这个展厅中简牍所记录的内容。当然,从博物馆的角度看,为了和别的展厅名称相搭,统一为四字,也是没问题的。<br> 太一生水,而水蕴万物。皑皑祁连雪山,冰雪消融的涓涓细流,终汇成奔腾大河,流淌在河西走廊的西端,穿透了那亘古的戈壁,浸润了那茫茫的大漠,一路西去。<font color="#ed2308"><b>疏勒河汇成了无边的盐泽湖,弱水生成了新月般的居延海。</b></font>河流沼泽地上是挺拔的胡杨、茂密的青草,还有骆驼、黄羊、野马等动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人也是这里的主人,自商周以来,羌、狄、戎部落先后在河西地区生息。春秋战国至秦汉初期,乌孙、月氏和匈奴先后在此活动。自西汉武帝以来,汉王朝的势力到达河西,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在河西这片土地上潜移默化;中原内郡的人们源源不断地移徙而来,农耕文明浸润着疏勒河、弱水流过的这片古老的土地。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人们一起开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演绎了一场不朽的传奇,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生活画卷。<br></h1> <h1>  弱水流沙。“弱水”见载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弱水西北流是其特点。<font color="#ed2308"><b>弱水即今天的黑河,</b></font>流经河西走廊张掖、酒泉,东北入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汉代居延地区,终于古居延海;大漠之中沙随风动,故称“流沙”。</h1> (肩水金关遗址地理位置图) <h1>  【汉简】<br>  左一:尹衡致伟卿书。汉,肩水金关遗址。尹衡在信中说,居延是苦塞之地,冷暖自知,早晚要勤添衣物,慎春气忌风寒。归根到底一句话:“塞上诚毋它可道者”,枯燥乏味不好玩!</h1> (“雨衣”简,汉,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font color="#ed2308">  <b>西汉移民。</b></font>西汉王朝沿河西走廊修筑了绵延千里的塞垣,居延地区作为军事塞防的重要防区,汉王朝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征发士卒戍边的多种举措,屯戍结合,内郡大量的人口迁徙到了河西边塞。</h1> (戍卒衣装橐封检/中舍橐封检,甲渠候官遗址。) <h1>  【汉简】<br>  中:卢水男子简。汉,肩水金关遗址。<br>  在汉代河西边郡专门设置了属国以安置归义的少数民族,包括居延地区的一部分原住民,如小月氏、卢水胡、羌人和匈奴等。他们归义汉朝后成为边郡的编户齐民,也和其他编户齐民一样要服役并从事各种劳作,接受汉朝的管理。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在汉简中统称为“胡人”。</h1> <h1>  【汉简】<br>  胡戍卒简。汉,敦煌马圈湾遗址。简中“邑里”为里名,田平为人名,简中所言“胡戍卒”正是特别标明此戍卒为胡人。</h1> <h1>  <font color="#ed2308"><b>  谋生之道。</b></font>边塞条件艰苦,为了谋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从事着不同的劳作。汉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两千年前居延边塞生活以及屯戍劳作人们的鲜活印象。</h1> (牛车画像砖,魏晋,酒泉市果园乡西沟村,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并驰图画像砖,魏晋,高台县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高台县博物馆) (彩绘车马出行图画像石砖,魏晋,高台县骆驼城苦水2号墓,高台县博物馆) (露车出行图画像砖,魏晋,许三湾南墓群,高台县博物馆) <h1>  【汉简】<br>  元敞致子惠书,汉,甲渠候官遗址。写信的人姓元名敞,收信人叫子惠。由于元敞的绔(裤)穿破需要叫人拿回家缝补,此前就想向子惠借绔,但由于当时有众人在旁,故不好意思提出来。现在实在没有办法,还是厚着脸皮向子惠开口吧。希望子惠理解,能借绔给穿上几天,一旦绔补好了,马上就还绔给子惠。元敞现在并不急需用钱,万不得已之时,元敞会给子惠说的。边塞戍卒生活之苦,由此可见一斑。</h1> (甲渠候官以亭行,汉,甲渠候官遗址) <h1>  <font color="#ed2308"><b>人在旅途。</b></font>在两千年前,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简陋,途中亦有很多困难难以克服,所以人们轻易不远行。官员和使者沿途可以得到官方驿置提供的食宿,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可能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但是一旦政府要求移民实郡,或者征发劳役戍边,他们就不得不选择出行,奔赴远方,开始危险而漫长的远行。</h1> (木露车/木牛,汉,骆驼城墓群,高台县博物馆藏) <h1>  古时候人们出远门要祈祷旅途平安,称“祖道”。在汉简中有收付“祖道”钱的记录。<font color="#ed2308"><b><u>出行前祭祀路神,即祖道,是先秦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文化风俗。</u></b></font>祖道是出行者为使路途顺利而祭祀道神以祈求平安的一项活动。后来人们通过宴饮来祝福远行者一路平安,称为“饯行”。</h1> <h1>  【汉简】<br>  九人行道物故简,甲渠候官遗址。官府发出檄书,追问九名田卒死于途中之事。因为接收者本是骍马农令,所以上级要求质询同车来自同邑的其他人。<br>  戍卒行道居署物故简,甲渠候官遗址。<font color="#ed2308"><b><u>物故,</u></b></font>指死亡,也指器物破损不可用;<font color="#ed2308"><b><u>行道,</u></b></font>指行途;居署,指在署所,即在岗。这枚简记录了行道和在署戍卒的死亡情况。<br> 行道疾亡故简,肩水金关遗址。</h1> <h1>  远行衣装。戍卒的远行装备在汉简里有着详细的记录。河西汉塞烽燧遗址出土了大量屯戍吏卒的日常生活和劳作的遗弃物。这些简文和文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人们远道而行的艰辛。</h1> (麻鞋,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马圈湾遗址) <h1>  【汉简】<br>  捕盗贼简/捕谋反大逆无道简,甲渠候官遗址。<br> 诏所名捕简,肩水金关遗址,通缉令中对罪犯的年龄、姓名、容貌、犯罪事由、逃跑路线、交通工具和随身携带的装备等都一一详加描述。<br> 通缉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就曾被画像通缉。据《后汉书·党锢传》记载,东汉灵帝年间,为了缉捕张俭刊章讨捕,可谓文献记截的典型“通缉令”。</h1> <h1>  【 出入关过所文书】<br>  肩水金关遗址。汉代出入肩水金关需出具本人在原户籍县乡的证明文件,而要想申请一张入关证明相当不容易。需无犯罪记录、赋税交清、有人担保。现在留在肩水金关的这些出入关简牍当然不是关传原件,原件由本人随身带着,供下一个关口查验。</h1> <h1>  <font color="#ed2308"><b>日出而作。</b></font>在居延边塞,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沿弱水开通沟渠引水浇灌农田。当时种植的粮物有粟、麦等,这些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遇到饥荒人们就会想办法通过渔猎采摘形式获得食物充饥,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居延边塞人们生活的不易。</h1> (木梳,敦煌悬泉置遗址/肩水金关遗址) (金头花,武威市韩佐乡红花村,甘肃省文物考研究所藏) (木刷/木匙/漆筷,敦煌悬泉置遗址/居延破城子遗址/甲渠候官遗址) (龙纹漆器底/漆耳杯,敦煌悬泉置遗址) (灰陶坞院,张掖党寨乡郭家沙滩,甘肃省博物馆藏) (候长昌林劾状,甲渠候官遗址) <h1>  黄羊是居延边塞的一种常见野生动物。戍边的人们为了改善伙食,想出了猎捕黄羊的办法,设计制作了专门的黄羊猎捕工具即黄羊套。</h1> (渔网,汉,肩水金关遗址) <h1>  <font color="#ed2308"><b>  当兵吃粮。</b></font>戍边士兵一个月的廪食是三石三斗三升少,一般由本人亲自到粮仓领取。有时候遇有急事,或生病,或脱不开身,也可以由他人代领,都要做好详细的廪粮记录。</h1> (三石三斗三升少廪食薄,甲渠候官遗址) (谷物,韭菜籽等,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干饭简】<br>  甲渠候官遗址。这里提一提<font color="#ed2308"><b>汉代的“方便食品”糒,</b></font>这是烽隧储备的用于外出值勤或执行公务所食用的干粮,属于军事物资,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h1> (干饭简/谷物/风干肉,甲渠候官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监守自盗警糒简】<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典型的监守自盗违法行为。有人盗取了作为军需物资的惊糒,一次就偷了四斗五升。很可能当时一个袋子就装糒四斗五升。</h1> <h1>  <font color="#ed2308"><b>酸甜苦辣。</b></font>古人十分重视食品味道的调和。文献记载在烹饪食品时所起调味作用的有醯醢、盐梅等调味品。姜、桂、酱、豉等是居延边塞的人们主要的调味品,也有如饴、饧这类甜食。</h1> <h1>  【淳酸简】<br>  左一:甲渠候官第四隧遗址出土。是说用淳酸把药浸泡一宿,然后滤去渣滓,再和酒一起饮用。醯,即醋,味酸。醯又称作“酢”,即酸醋。酸醋除用作调味品外,还可用作药,如汉简中有以“淳酸”浸泡药的记载,此“淳酸”大概是指质量上好的醋。</h1> <h1>  【醢酱饴简】<br>  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醢,即用芥汁、榆汁、盐等调和而成的肉酱,此肉酱也是用于调味,醢又称“醯醢”,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敦煌太守府史迁奉太守之命给玉门候官送来了酒、黍米、白粺米、牛肉、酱、醯等食品。像酒、黍米、白粺米、牛肉这些食品在新莽时期的边塞地区应都是高档的食品了。“醯”应该是“醯醢”;“酱”应是指以豆类为原料制作的调味品。</h1> <h1>  【省卒日作簿】<br>  甲渠候官遗址。在居延边塞的候官或者都尉府会要求各部隧的戍卒们从事一些集体劳作,叫“省作”。省作属于强制性的无偿义务劳动,不计算功和劳,但是病了可以请假,并且由组织单位提供劳作期间的饮食。织席是省作的常见工作,因为居延边塞的用席量大,需要由官府组织具有编织技术的成卒们集中劳作。</h1> <h1>  【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br>  甲渠候官遗址。东汉初年,张掖邵居延边塞甲渠候官之候名粟君的官员向县府递了诉纸,状告一个拉牛车的客民欠了他一头牛。县府经过案验调查,最终裁定身为候职的粟君败诉,认定粟君为“政不直”。</h1> <h1>  <font color="#ed2308">  <b>鸿雁传书。</b></font>汉代书信一殷都写在一尺长的木牍上,正反面书写,基本上就能把写信人想说的话都写出来。有时候会在帛书上进行书写。官府公文书信有专门的邮卒传送。汉代对书信的密封和保密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人们用特别的封检对信封进行封皱。在信封上署上收发入姓名,以及传递方式。居延出土的汉代信件文物再现了两千年前古人以书信传递信息表达思念的生动画面。</h1> (中:高仁致曹君封检,甲渠候官遗址) <h1>  <font color="#ed2308"><b>  收发工作。</b></font>古时候官府文书的上传下达需要由专门的邮卒传送,当信件送达时收文机构会及时登记,以备核查。这些邮书收发记录是边塞戍所文书记录员们的日常公务之一。</h1> (左:甲渠鄣候以亭行,甲渠候官遗址。) (日时在检中/衣装橐封检/“居延右尉”封检,甲渠候官遗址。) <h1>  邮卒的艰辛不仅仅是道路的崎岖不平、途中的风餐露宿,还有让邮卒们备感紧张的时间。要知道,为了保证邮件的及时传达,汉朝制定了专门的《行书律》,对邮书传递有严格的规定,时间精确到分。这和当今快递业务对时间的要求,真的是古今一样。今天的快递员活在大数据云计算的“算法”里,<font color="#ed2308"><b><u>古时的邮递员们则有“日时在检中”的紧张,因为延时都会受到惩罚。</u></b></font></h1> <h1>  【日时在检中】<br>  左一:甲渠候官遗址。“日时在检中”,就是在施封泥前先在凹槽底部写上发遣日期、时刻,然后才缠绳、填泥、盖章,字迹被掩盖,他人无法窥见,更无法更改,起到保密验时作用。</h1> (甲渠候官以邮行,甲渠候官遗址) <h1></h1><h1> <br> 以行者走。在汉代有严密的邮驿传递制度,文书的传送方式就有很多区别,有徒步、有骑马等。这和今天邮政系统和物流快递业务分航空和陆运,加急和普递等一样。汉代存在多种时制,有十八时制,十六时制等,不同的划分方式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在居延地区邮驿系统采用十六时制进行计时。 </h1> <h1>  【不及程简】<br>  甲渠候官遗址。一时行十里计,八十里当行八时为中程,而此次邮书传递仅用了五时,提前了三时,故简中称“不及程三时”。</h1> <h1>  【定行十时中程简/书行中程简】<br> 定行十时中程简,甲渠候官遗址。从“定行十时,中程”知,癸卯“鸡鸣时”与甲辰“下餔时”之间相隔十个时称。<br> 书行中程简,肩水金关遗址。据“界中百三十里,书行十三时,中程”可知,辛亥“日蚤食时”与壬子“日西中时"时相隔十三个时称。此简所用之时制,亦当为十二时制。 </h1> <h1>  【行者走简/驿马行简】<br> 行者走简,甲渠候官遗址。徒步传递。<br> 驿马行简,肩水金关遗址。这是驿马传递。</h1> <h1>  【马驰行简/驰诣官】<br> 马驰行简,甲渠候官遗址。这是官吏骑驿马快速传送。快马加鞭的加急信件传送。<br> 驰诣官,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候官致十七候长辅的记书,要求辅和第廿一隧卒满之于餔时驰行到候官。</h1> <h1>  <font color="#ed2308"><b>尺牍情深。</b></font>现在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早已代替了车马邮件,一条消息,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能将信息传到大洋彼岸,更能收到实时反馈,再也不用经历写信那么漫长的过程。然而,我们眼里可有可无的信件,在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乱年代,却是无数将士们心灵的寄托,他们用一封封家书抚慰战场之苦,聊表思乡之情。所谓“见字如面”,在河西汉塞出土的数万枚简牍中,留存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丰富的私人书信。相较于那些程序化的官府公文书,这些珍贵的私人书信最能反映汉代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状况、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人际交往及社会风气等。</h1> (田子渊借粮记,敦煌马圈湾遗址。) (身远心近书信简,甲渠候官遗址) <h1>  【生死恐不相见简】<br>  肩水金关遗址。边塞实苦,生病的戍卒更是只能在信中以寥寥数语表达思亲之情.这是一封出自肩水金关的书信。写信人和收信人我们现在都无从知晓。从书写格式来看,可能是一封未寄出的家书。写信人在信中说因自己远离家乡到边塞为吏,与家中的兄弟一别数年。“边塞苦寒,现在生病了,这一病恐怕今生无缘,只有来生相见,再做兄弟了。”一句“死生恐不相见”其悲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读之动容。</h1> <h1>  <font color="#ed2308"><b>民风时俗。</b></font>汉代敬天重地,敬畏鬼神,每逢岁时节庆,人们就会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仪式。居延边塞的人们也会在官府的统一要求下,每年春秋二季举行祠社稷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腊月举行腊祭,这一天人们群聚一起,饮酒庆祝,驱鬼逐疫,祈福家人。整个边塞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氛围里。 </h1> (木面辟邪,甲渠候官遗址。) <h1>  腊钱腊肉。腊祭是汉代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在全国各地隆重举行祭祀仪式,祭百神祈丰年。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要参与其中。这一日官府要赐给民众(包括罪徒)腊钱和腊肉。今天的腊八节就源自古老的腊祭习俗。</h1> (彩绘木俑,武威磨咀子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灶,张掖黑水国汉墓,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模印灰陶灶,魏晋,甘肃省博物馆藏) <h1>  【汉简】<br>  左一:甲渠候官遗址。这是一份由都尉府下发到候官的有关春祠社稷的通知。从简文记载可知,边塞社祭先由“劝农掾”选择好举行社祭的吉日后向都尉府报告,都尉府则再向其下属候官发出社祭通告。通知要求候官吏员需认真对待此次社祭活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劝农掾”是管理边塞屯田事务的吏员,可见边塞社祭和屯田密切相关。</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君子行役。</b></font>汉代在官员的选拔上采取多种形式,对所选拔官吏的能力上有严格要求,在边塞军事机构中无论文官,还是武将,能写会算,懂法律是录用的基本条件。在升迁方式上主要是以久次迁,积功劳升迁等。为了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基层的官吏需要长期从事劳作。<br> 【习致君书】<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一名叫习的人写给一位名君的官员的信件。从习写信的措辞可以知道,习也是一名官员,这位叫君的人是他的上级,其中谈论的都是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处理。当然,习在信中表达了对君的殷勤问候,叮嘱君要努力加餐饭,为国爱身。</h1> <h1><p>  居延边塞事务杂多,不光戍卒有大量的劳作,基层官吏更是责任重大,他们既要执行上级部门安排的各项差遣活路,同时还要负责本辖区的所有工作。有的人在基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几无升迁调动的机会。</p><div>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div>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一份司法爰书。在执行公务中一匹马驹死亡了,为了确定究竟是谁的责任,官府进行了详细调查,质询了数位当事人。诸人所诉存在诸多分歧,很明显有人说了假话。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在这份爱书中有所记录和揭示。</h1> (建武五年士吏冯匡劾状,甲渠候官遗址。) <h1>  【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仿制)】<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一份形制特别的檄书,用一根长木条削成,正背面书写。背面详细记录了候史广德不按期巡视部隧,不整顿戍务的失职情况。从记录可知六个隧的戍务异常混乱,如“狗笼少一”“羊头石少二百"”亭不涂”等等。正面是对候史广德的处罚通报,“督五十"即打五十大板。最后由专人传檄至各个部隧进行通报,以儆效尤。</h1> <h1>  <font color="#ed2308">人事档案。</font>“功劳墨将名籍”,不仅记录官吏个人的基本情况,如现任职务、爵级、姓名、年龄、身高、家庭住地及距现任职单位距离、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亦包括任职后的功绩(以工作日为功劳计算单位)。</h1> <h1>  <font color="#ed2308"><b>  以令秋射。</b></font>据汉代军令,边塞候长、士吏、烽隧长皆需于每年秋天参加射箭考试,称“秋射”。<font color="#ed2308"><b>秋射会试,射有定程,也就是有一定的规定,中六的为及格,超过六的要署功劳,不中箭则要夺劳。</b></font></h1> (隧长李宫秋射赐劳简/秋射赐劳十五日简/秋射功令简/戍卒小狗简,甲渠候官遗址。) (铜马,张掖沙井乡葫芦墩,甘肃省博物馆藏) <h1>  <font color="#ed2308"><b>知书达理。</b></font>在汉代对于普通人来说,习字读书的机会不多。在边塞只有具备了读书写字能力的人才能进人各级官府部门从事劳作,并获得固定的俸禄,得以养家。他们在繁杂的文书抄写之余也会随手拿起一枚简牍,在上面书写小时候天天临习过的《苍颉》《急就》上的文句。有时候也会兴之所至,随手涂描一些人物、动物的形象。</h1> (双人吏士画[仿制]/吏士图简,肩水金关遗址) <h1>  【墨牛简】<br>  右一:肩水金关遗址。简上画有一动物形象,物体形壮实,长尾、两角、头粗,从所画形象来看应该是一头牛。牛是汉代最为常用牲畜之一。涂鸦者对牛的形象很熟悉,所以尽管简上所画的牛不太生动,但对牛的整体和特点还是画得比较像。</h1> (悬泉龙凤木板画,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西汉在河西走廊这一广袤区域采取了设郡置县,徙民实边,戍守屯垦等措施,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地流布到了居延地区。对郡县太守和令长的选拔任命,皆是以儒家思想标准来进行,而属吏的任命也必须是习诵儒家经典者,同时需记诵《孝经》《论语》,诵写小学类读物如《苍颉》《急就》,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内郡那些自小接受过儒家思想浸染的移民,对居延地区儒学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1> (木尺/研墨石/“忠情”圆木器,肩水金关遗址/敦煌马圈湾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边塞的日常戍务异常繁忙,所以戍卒们和其它劳作的人群是不大有时间和心情横吹笛子,或者聚在一起玩蹴鞠。这些娱乐活动很可能是那些随军的家属们,还有在大漠戈壁军营里长大的孩童们。</h1> (蹴鞠,敦煌马圈湾遗址) (习字简/甲乙简,甲渠候官遗址/肩水金关遗址) <h1>  【箜篌简/鼓简】<br> 甲渠候官遗址。此简是《急就篇》残句。《急就》原作“第十五,竽瑟空侯琴筑筝。”空侯,即箜篌,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1> <h1><p></p></h1><h1> <font color="#ed2308"><b>巡守一方。</b></font>汉卫宏《汉官旧仪》:“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西汉时期,边郡的太守和各属县的令、长的职责,在民政管理方面与内郡没有多大差别,但边郡还负有军事防御的职责,所以边郡县的太守和县令长们还要负责军事防御,带兵打仗,巡视塞防,管理边塞等重要职责。<br> 西北边塞的防御重点是北边的匈奴和南山的一些羌人部落,为达到“隔绝羌胡”的军事目的,汉王朝修筑了连绵不绝的汉塞,作为边郡的最长行政长官的太守,以及各部都尉负有行塞和备边的责任。<br> 【地皇四年行塞省兵物录】<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行塞省,检查相关设施配备完善与否。“行塞”是指上级部门视察边塞亭隧的各项工作,是上级部门对所属下级部门的一种督察制度。从相关简文记载可知这种督察制度主要有行塞举、行塞省和行塞劳等三种.行塞省兵物主要有候长鞌马追逐具、吏卒皆知烽火品约不、候卒有席荐不、守衙具、坞户调利、有狗不等事项。</h1><p></p> <h1>  【杜未央免职简】<br>  行塞举是检举存在的问题。不侵士吏孙猛上书甲渠候官,说明驷望隧长杜未央在将军行塞举中被查出剑生锈,狗少一。按照规定,处罚可能极重,孙猛说明杜未央极为贫困,请求罢免。</h1> (赋钱封检,肩水金关遗址) <h1>  【地皇四年行塞劳敕吏卒记】<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行塞劳,慰问边塞吏卒。天子派遣使者到边塞慰问吏卒,以示皇恩浩荡,体恤下民。</h1> <h1>  【虏入边塞简】<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发生在甲渠候官塞防线上的一次匈奴人的袭击事件。甲渠塞的主官谭率领部下奋力反击。从残存记录来看,匈奴人有备而来,全副武装,衣着铠甲,带着弩,连续攻破了甲渠塞的几个烽隧防御线。主官谭情急之下,派遣士吏伺机逃出匈奴人的包围圈,跑到居延都尉府禀报军情。当时举烽示警的烟火彻夜燃放,浓烟滚滚。</h1> <h1>  窦融,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王莽亡后,中原动荡,河西亦动荡不安,窦融任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期间对河西边塞行使军事管辖权,在居延汉简中留下了当年窦融管理河西的珍贵史料。<br>  【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册】<br>  东汉,甲渠候官遗址。此简册内容为东汉建武三年(25年)窦融统治河西期间留下的一份完整的财政文书。第一简为建武三年四月辛已领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为居延都尉所属官吏制定的“奉谷令”,第二简为守张掖居延都尉旷和丞崇于六月十七日下发的文件,简背有“已雠”二字。其余8简规定了居延都尉、丞和居延县令、丞、尉每月的奉谷数量,同时规定对城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等各级吏员的月奉可根据仓储和财力情况具体对待。</h1> <h1>  塞防管理。西汉自武帝时期开始经营河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西边塞的军事防御和候望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和发达。从汉简记载可以知道当年戍守边塞的戍卒们日常候望的详细记录。<br></h1><h1> 【骍北亭卒日迹梼】<br> 肩水金关遗址。日迹梼是巡视天田时随身携带作为凭证之用。馆里收藏的日迹梼为长方体,四面书写有同样的文字“骍北亭卒日迹梼”等。梼的下部凿有孔洞,推测原来是有一根木棍插在上面,巡视者走到负责这段天田的终点的时候就插在沙地里,然后由另一位巡视至此的人取回去。这样就可以知道是否是按要求进行的巡视了。</h1> (虏入张掖郡举烽示警简/举表燃苣如品约简,肩水金关遗址) <h1>  <font color="#ed2308"><b>请假制度。</b></font>河西边塞屯戍吏卒们因事、因病、因丧皆可按程序请假。一般情况下,由请假者先向本部门长官请假,本部门再上报上一级,由上级批复准予。</h1> (甲渠候官遗址) <h1>  【汉简】<br>  甲渠候官遗址。不在署,指不在工作岗位。因公外出或经上级允许离署。</h1> <h1></h1><h1> <font color="#ed2308"><b>擅离职守。</b></font>河西边塞的一些吏卒们即要履行乘塞守边的候望戍务,同时还要归家耕种田地。有时候吏卒们遇到家里有急事就会擅离职守,离开值戍的烽火台,偷偷地跑回家里去(称“田舍”),这种情况上级部门极为重视,一旦发现就要加以追查,并记录在案,做出相应的处理。<br></h1><h1> 【汉简】<br> 甲渠候官遗址。第八隧的隧长宗在癸未日偷跑回家。此事后来被上级部门追查,责问负责管理第八隧第四部候史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h1> <h1>  功劳升迁。河西边塞对吏卒的考核条件里,功和劳是最为重要的考核依据,吏卒的升迁需要核算一定时期内的功和劳各是多少。<font color="#ed2308"><b><u>劳是戍边吏卒任职视事一天一天积攒下来的工作天数。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折算成功,作为年终考核和职务升迁的量化条件。</u></b></font><br> 【汉简】<br> 甲渠候官遗址。汉简一:武官考核主要是一年一度的射箭考核,因为在秋季举行,故称为“秋射”,发十二箭,中六箭为合格(即“中程")。汉简二:功劳墨将名籍,考察吏员的功劳记录。文指经考核,可授以文职。</h1> <h1>  为了有效管理边塞事务,督查整改,在河西边塞实行将军行塞制度,即张掖郡都尉府或太守府的最高长官会定期或不定期到各级塞防机构视察边塞事务。就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对当事人渎职者做出处罚意见。</h1> <h1>  甲渠候官的档案室。在边塞的塞防管理里,每个候官和部都设置有供长官和书佐办公,书写文书的治所。由于两千年的风沙侵蚀,汉代边塞的这些土木房屋建筑都湮灭无存。在甲渠候官遗址的一个考古编号第二十二号(EPF22)的房屋遗址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简牍,其中完整的简册有不少。这个房屋遗址可视为一个文书档案室。</h1> <h1>  汉承秦制,在全国设立郡-县-乡-里四级行政管理机制。其中郡、县一级的最高长官由中央任命,然后再由太守、县长开府辟事,选用官吏曹佐。为此汉代政府非常重视治吏思想和吏治措施。向全国颁行了诸如“为吏之道”这样的指导性训戒,同时采取多种举措进行官吏的管理考课等,以达到治吏以治国的政治目标。</h1> <h1>  【汉简】<br>  甲渠候官遗址。候史张广德曾在元康四年四月从西河虎猛都里赵武那里取谷钱一千九百五十,本来约好秋天付清,结果未能履约。后来赵武将张广德告到居延都尉府,府上责令甲渠候官官吏猛负责收债,加上利息需支付两千钱。</h1> <h1></h1><h1> 【汉简】<br> 肩水金关遗址。在汉代,饮食按身份和地位有不同的标准。在官方的接待规格上,喝酒吃肉是高级官吏们才有的待遇,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多是盐豉拌饭,只有特别的日子里如社祭和腊祭等全民参与的祭祀典礼中才可以享受到肉和酒。<br> 【汉简】<br> 肩水金关遗址。稽落亭长接到上级传送来的檄书,说朝廷使者将来居延,会在稽落亭食宿,务必按照规定做好接待工作,不得有误。亭长不敢怠慢,他安排亭卒等都动起来。扫除传舍门庭,让人把鸡、豚和上等好糒米提前送到稽落,并叮嘱说先不要宰杀鸡、豚,希望长孙、稚卿二人见机行事,可以自行办理的请自行安排。</h1> <h1>  【汉简】<br>  甲渠候官遗址。这是发生在新莽时期的一件和鸡有关的事。居延都尉府以加急檄书的形式给居延甲渠候官下发了通知,需要不侵部的九名在编人员每人送一只六斤重的鸡到县府去。县府派了候史若(人名)祭酒二人前来收鸡。消息传来,大家一筹莫展,最后不侵部的长官候长茂无奈之下,写了这份文书,说不侵部的吏员们都很穷,实在拿不出鸡。</h1> (地支出行宜忌简/道里简/鸿嘉三年鄯善王奉献传文书,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汉简】<br>  肩水金关遗址。这是某年朝廷派遣到居延边塞劳边的使团途经肩水金关的饮食费用记录,包括米、羊、酒盐、豉及调料的数量及价钱。此次公务接待共花费了1470钱,产生的这笔费用不能公务报销,因此就由肩水金关的27名在编官吏均摊了,每个人掏55钱。名义上是劳边,实则有扰民之嫌,基层的接待压力之大,工作之难,生活之不易,可见一斑。</h1> (甲渠候官遗址) (甲渠候官遗址) <h1>  【汉简】<br>  在居延边塞戍务繁重,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人们在极度劳累时难免有情绪,从而导致当事人会产生口角,甚至爆发激烈的冲突。本简册中的候长王良多次催促其部下隧长王尊制做靳幡。王尊不耐烦地怼王良说:“催什么催,没做好!”闻听此言,王良想把王尊扭送到治所去。王尊一怒之下,跑到隧所中堂之上取下剑、盾,跳到隧外。王尊也跟到了隧外。王尊对王良说:“不服就拔剑!"于是王尊也取出所携兵器,二人开始打斗。王尊剑术高超,把王良的头部刺伤了四处,闯下祸事的王尊见事不妙,骑上王良的马就跑了。</h1> <h1>  【汉简】<br>  初秋九月天气渐凉,一个叫贾让的人和甲渠候官最高长官缪欣、夏侯谭、第四守候长原宪在甲渠候官饮酒。,家推杯换盏,不一会儿饮完了一坛酒,缪欣说:“我还藏有一坛好酒,抱出来尝尝。”于是从床下抱出一坛酒。说道:“走!到大堂去喝。”一众人一会儿就把一坛酒又喝光了。原宪与夏侯谭突然争执起来,二人越说越激动,双方拔出剑来,跳到坞院里就打起来了。只听得“噗嗤”一声,夏侯谭应声倒下,躺在了血泊之中。原宪一看出了人命,夺门而出,跳上马背,急驰而去。大漠深处,残阳如血,如果没有简牍的记载,还有谁曾知道,两千年前的甲渠候官坞院内曾发生过一桩因饮酒而酿成的惨案。</h1> <h1>  【乞归伺父简】<br>  肩水金关遗址。是一封写给上级的乞归信。汉代以孝治天下,尤其重视孝亲侍老。一般情况下,若家中父母亡故,或亲人去世,以及父母病老需侍奉,可以申请归家。</h1> (大赦天下简/民年七十受王杖简,敦煌悬泉置遗址。) <h1>  【悬泉西汉纸】<br>  敦煌悬泉置遗址。这张古纸有清晰用隶书书写“细辛”等药名的墨迹,根据纸的形状和折叠痕迹猜测其可能为包药用纸。直到今天中药铺仍以牛皮纸等包药材,可谓源远流长。</h1> (右:中草药,甲渠候官遗址。) (迎亡卒归乡简/五凤二年戍卒物故衣名藉,敦煌悬泉置遗址/甲渠候官遗址) <h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描绘的正是居延这片壮美的大地。“三千弱水,十万人家”的盎然生机离不开无数戍边人的辛勤劳作。在弱水河畔,点点绿洲间,居延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有袅袅炊烟,大漠戈壁上升起的是一片人间烟火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弱水滋润着这片干旱的土地,居延,这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至此,甘肃简牍博物馆“边塞人家”展厅参观完毕。</h1> (自带的面包和博物馆供应的热水) <h1>  “书于简帛”是甘肃简牍博物馆四个主题展厅之四,位于博物馆的三楼。这个展厅是以简牍为载体,介绍汉字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发明,作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系统,具有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华夏儿女深厚的情感,记录了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因为之前在成都博物馆刚看了“汉字中国”特展不久,从节约时间考虑,这个展厅看的比较粗略。</h1> (习字简,肩水金关遗址) (签牌,肩水金关遗址) <h1>  敦煌马圈湾草书简,1979年出土于敦煌马圈湾遗址,是甘肃简牍章草书体代表作之一。其字数多,草化比例高,有大量的顿笔和绞锋笔法,提按引发点线粗细差别,比如“闻”“之”等字形成两端重、中段轻、入细丝的形态,这种轻重笔也出现在笔画牵连中,又不同一般西汉章草实连的写法,从字形的构成看,压缩了弧笔的空间,其形变得小且紧收,由纵向延展转为横向拉伸,而草书形态上更加纯粹,点画、笔法更加统一,协调性上更胜一筹。</h1> (肩水金关遗址) (肩水金关遗址) <h1>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为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时的章草册书代表,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用笔尚残存隶意,用笔精炼,可以看出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手腕与手指的高度配合而产生的灵动之美。与今草所不同的是,此简的字与字之间,尚处于独立的状态,还不能看到字与字间明显的顾盼关系。点画的细节处较为讲究,如“府”“记”“日”“今”等字的点画的书写,非常考究,体势飞动自然,又与整个字的结体和谐统一。此简在书写的过程中,还呈现了极大的张力,在竖画的书写上,表现明显。如“年”字的未笔,肆意放任,大胆用侧锋书写,姿态夸张,与整列字体的扁势呈鲜明对比。如“守”“尉"等字已是非常标准的草书,其艺术价值甚至高于后来我们所看到的章草。它的用笔将篆书的笔法用于隶草之间,节奏上起伏跌宕,前面松散,末笔收敛,如“马”字等。</h1> (三种简牍材质材质:红柳木、胡杨木、松木) <h1>  【持书来残纸】<br>  敦煌悬泉置遗址。纸上书写“持书来致嗇”5字。</h1> (巨阳大利纸,敦煌悬泉置遗址。)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汉是隶书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在书体的演进中呈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态模式,简牍帛书墨迹如化石般再现了汉字书写省略简化与隶书同步发展的历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和多样变化,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演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此,第四展厅参观完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博物馆文创) <h1> 从一早进博物馆,到阳光灿烂的下午出博物馆。去门口换了简牍博物馆的纪念门票,返程。期待以后还有机会来兰州。</h1><div><br></div><div><br></div> (博物馆正对着的兰州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