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彰显格局 特质体现担当——解析“红蓝融合”的“三个合一”特质

心之辰

<p class="ql-block">犹如一个生动具体人一样,“红蓝融合”有着独特的气质。前段时间,于彦周教授提出“红蓝融合”是天人合一、道法合一、知行合一;@上善若水妙手点睛为:天、地、人合一,道、法、术合一,知、信、行合一。我极为赞同,试着根据我的所思所感作个阐述!</p><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b>最近有人问:“红蓝融合”为何能七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b></p><p class="ql-block">是的,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在练兵备战、在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在正风肃纪反腐、在建言献策、在科技赋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育才等等方面,“红蓝融合”创新团队用行动交出答卷。</p><p class="ql-block">经过7年辛勤耕耘,“红蓝融合”已经形成“一个理念、四个品牌”,收获5000万“粉丝”、400亿阅读播放量,荣获全军军事理论成果奖一等奖,又通过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开题评审、红蓝融合某GPT项目科研立项。</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创新团队每个人都有着繁重工作任务,却总是能创造出速度制胜、力度取胜、深度抓人、温度动人的优质产品,点燃、激活、圆梦!这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红蓝融合”的创见者、探索者有过生动而形象回答:看似副业、实则主业,看似另类,实则本原。这个回答背后的深层逻辑,就是“红蓝融合”担当尽责的强烈历史主动!</b></p><p class="ql-block">试问,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领袖思想、备战打仗工作、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哪一项不是主业?哪一项不是主流?</p><p class="ql-block"><b>事业没有“脚”,不会自动登峰造极。如果明哲保身、如果爱惜羽毛,人人都当“看客”,哪还有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哪还有一批又一批的“创客”涌现?哪还有事业的拔节向上?</b></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大车”滚滚向前,但它不是永动机,需要一大批真正的担当者、尽责者、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者,给它提供源源不断的牵引力、推动力!</p><p class="ql-block">“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试想,如果没有当年无数仁人志士挺膺担当,没有他们为了国家独立而声嘶力竭地呐喊,为了民族生存而沥血孤营、裂身银汉,怎么会有矗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怎么会有今天如此静谧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作为“红蓝融合”创新团队的一员,我还有一个通俗观点可以解答 “七年如一日”之问,那就是:<b>站位彰显格局、特质体现担当。</b><span style="color:rgb(1, 1, 1);">犹如一个生动具体人一样,“红蓝融合”有着独特的气质:天、地、人合一,道、法、术合一,知、信、行合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关于天、地、人合一。</b></p><p class="ql-block">“天地人合一”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十分深邃,意为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认识,是对世界运行普遍规律、自然界与人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揭示,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一方面,在儒家、道家等中国哲学思想中,都有对“天地人合一”的解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强调人在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创造了自己,形成了人类文明,实际上这也是“天地人合一”的理论诠释。</p><p class="ql-block"><b>领袖文化思想就包涵着天地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精髓,蕴含着坚定文化自信、宏阔历史视野、深远战略考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等鲜明特点,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伟力。领袖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阐释都有“天地人合一”这个逻辑起点。</b></p><p class="ql-block">作为学习宣传贯彻领袖思想的实践举措,“红蓝融合”生发于“和”与“合”,拥有着天然属性;践行于“天地人合一”,彰显的就是担当!</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红蓝两色常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红色,热情如火,代表着人类的热情和活力,是人类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蓝色,深邃如海,代表着天、地的沉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运行不息、生生不息的体现。“红”与“蓝”融合,不仅仅是色彩的交融,更是天、地、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周易》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红色作为阳的代表,象征着天的阳刚之气和热烈之情;蓝色作为阴的象征,代表着地的阴柔之力和沉静之性。“红蓝融合”,便是天地间阴阳相济、和谐共生的体现。而天地间的阴阳和谐,是宇宙间最为基本的和谐,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b>“天地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截然不同。</b>“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影响,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灾难频发、事故多现。</p><p class="ql-block">“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坚持践行“天地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不断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把人与天地万物置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中来开展创新活动,不断攻关重难点课题,推动事业的创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关于道、法、术合一。</b></p><p class="ql-block">“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谓“道”,即大道,是战略、是规律;何谓“法”,即法则,是标准、是规范;何谓“术”,即战术,是手段、是策略。“道、法、术合一”也是“红蓝融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底层逻辑之一。</p><p class="ql-block"><b>关于“道”,“红蓝融合”倡导对战略、对规律的把握,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必然联系的揭示。</b>领袖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p><p class="ql-block"><b>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b>党在成立之初,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抗日战争时期,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明确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革开放后,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些重大战略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我们党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p><p class="ql-block"><b>善于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问题,从长远看、从全局把握,这也是“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制作产品、建言献策的重要考量。</b>近年来,“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推动政治工作向革命化强固、向实战化聚焦、向智慧化发展为目标,以体系化设计、工程化推进、精准化落实为原则,重点抓好“八个智慧”牵引“八项工程”落地,推动“红蓝融合”深化发展、升级拓展、全面推广。</p> <p class="ql-block"><b>关于法,“红蓝融合”总是倡导对规矩和秩序的坚守与创新。</b>红色代表着激情与活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蓝色则象征着冷静与理智,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红蓝融合之“法”,便是将激情与理智相结合,既保持对创新的追求,又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比如,“红蓝融合”不是对传统政治工作的简单位移,而是在坚持和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特点规律,有效解决政治工作与时代要求的深入对接、深度融入问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b>关于术,“红蓝融合”总是倡导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因为,红色代表着勇敢与冒险,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蓝色则象征着智慧与谋略,提醒人们在行动中要深思熟虑、稳重行事。比如,针对这些年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日益呈现体系开放化、传播互动化、媒体去中心化、信息获取个性化等特征,“红蓝融合”探索实践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冲破固有思维定势,以开放姿态拥抱网络,让政治工作在走进网络、占领网络、引领网络中,打造增长极,开掘新优势,释放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关于知、信、行合一。</b></p><p class="ql-block">知、信、行合一的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的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深入实践过程,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所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前几天,“领袖与拜登通电话”的新闻通稿发布比较晚,近23点20分才看到新华社推送。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落实,“红蓝融合”创新团队迅速整理了“精要学理论12345”,编辑、排版、校对、推送,加上公众号审核时间,发布出来已近凌晨12点多。</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只是“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学习宣传贯彻领袖思想、以行动力体现担当力的一个小小的“现实镜头”。类似的场景,不胜枚举。<b>党的二十大,当参会人员还未出会场,“红蓝融合”整理的“精要学理论12345”就已经推送了,当天在朋友圈刷屏了。</b>“红蓝融合”推出原文学、精要学、金句学的“三位一体”学习理路,广受欢迎,效果很好。每当领袖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党和国家有关注的重大热点焦点,像“俄乌冲突”、“淄博烧烤”、“尔滨现象”、“天水爆火”,特别是前段时间的“Ai人工智能”、“智能化革命”、“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话题,“红蓝融合”都是第一时间推出相关有分量的文章、产品。</p><p class="ql-block">这些产品的产生过程,一般包含了3个步骤,或者3个步骤融为一体:先是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情况,<b>打通“知”的链路</b>;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来把握事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b>运用“信”的万能钥匙</b>;最后是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学用结合、学用一体,<b>落地生根在“行”上</b>,体现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上。</p> <p class="ql-block">总结来说,“红蓝融合”创新团队<b>坚持在“知”上下功夫</b>,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引向深入,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b>坚持在“信”上下功夫</b>,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不懈用领袖思想凝心铸魂;<b>坚持在“行”上下功夫</b>,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p><p class="ql-block">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就是“红蓝融合”的知、信、行合一,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丰富理论,同时又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这些年,“红蓝融合”逐步向政治工作全领域深化、向服务备战打仗拓展,涵盖铸魂育人、政治作战、组织建设、人才建设、基层建设、安全保卫、政治机关自身建设等多领域全过程,建设红色政工、实战政工、科技政工、人文政工、人才政工、法治政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打造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新案例、新样式、新标杆。</p><p class="ql-block"><b>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是的,对于“红蓝融合”创新团队来说,千言万语也是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家国天下,舍我其谁!</b></p><p class="ql-block">(作者:金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