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书札记:《把自己当回事》

小满梧桐🌿

<h1>  忘了是从哪个图书广告或者说是购书渠道知道杨天真这本《把自己当回事》。从飘口上作者简介来看,做过电视编导、经纪人,从推荐中看,有马伊琍等演员为其做序。但作为读者,当然只看书的内容质量,不会被那些明晃晃的招牌或标签先吓倒——那么,现在就说看完全书的评价是——还不错,很多地方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个人觉得漫画人物的眼神犀利了一些,每次看着都不太适应,而且书名也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内容主要讲的是沟通,但从书名上看,似乎有点南辕北辙之嫌。但想想也对,如果取名叫《人际交往沟通指南》之类的书名,估计就不太能吸引读者眼球了。因此从书名来讲,作者与读者的这次“沟通”也是成功的。</h1> <h1>  先说喜欢作者杨天真贯穿整本书的一个态度,就是真诚。书的主题虽然是<font color="#ed2308"><b>“我们应该怎样和自己沟通、和世界沟通,以及不辜负自己。”</b></font>但在作者看来,越成熟的人越真诚:<font color="#ed2308"><b>“真诚,是解决问题的最快路径。”</b></font>“在沟通中,真诚的态度会为我们设置一个起码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让双方在互相信任的状态下进行沟通。”<font color="#ed2308"><b>“撒谎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情绪消耗。”</b></font>——确实,感觉作者就是实事求是落实了这个“真诚”的原则,所以整本书虽然讲的是沟通,却也是讲的一个人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h1> <h1>  也就是说,人如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应对问题带给你的困惑与不快,大部分时候都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有些观点和思维方式,确实是帮助人打开了视野,学会用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在人际交往和对自己的认识上,形成一个良性沟通状态。<br>  比如,作为一个成年人,是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明确表示你所讨厌的人或者事物的。“‘讨厌’是你根本不想在这个人身上花哪怕一丁点儿的时间,所以让他知道你讨厌他,也就设立了一个清晰的边界,你们的世界才会主观地分离开来。”在作者看来,好的沟通者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font color="#ed2308"><b>确定边界,也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了双方沟通交流的时间</b></font>,作为成年人,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讨厌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对他所持有的全部或者某一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不接受或不认同。与这个人设立边界的同时,我们也是在为自己的价值系统设立红线和坐标。道不同,不相为谋。</h1> <h1>  比如,解决问题不是结果,是前提。 为此,作者提示,虽然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大多数人会在沟通前的准备阶段中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却很少有人能在准备阶段就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预设方案。这种差别,就是优秀的沟通者和平庸的沟通者之间的差别。举例来讲,如果在工作中,你犯了一个错误,现在正走在去老板办公室的路上,接下来,你要怎么和老板沟通?——<font color="#ed2308"><b>无论如何,最槽糕、最不可取,通常也是最经常被选择的方式就是:找借口。</b></font>因为老板也是从员工一路成长起来的,哪些是借口,哪些是真实情况,一目了然。所以,“遇到问题,别找借口,找解决方案。”才是每个职场人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汇报中,还要注意分三步走。第一步,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第三步,我用什么方法让这个错误以后不再发生?千万不要像很多人那样,往往只走了第一步,就拐了个弯,去找借口了。</h1> <h1>  看看,是不是看到这里,也会觉得虽然有些道理我们平常都懂,但像作者这样显浅生动地讲明白的,还是很难得?同样难得的,还有作者从一些小事入手教给的“实战经验”。比如,关于借钱。作者说她的主张是设立一个清晰的原则给自己,根据这个原则,所有的意外情况都可以更加具体地去分析和处理。如果朋友、亲戚少了这笔钱就没办法渡过难关,而自己又恰好具备这个能力,会选择送而不是借。如果朋友借钱只是为了买一份保险或者买一个包,则绝对不借。为什么你自己的额外需求要让别人来买单?作者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font color="#ed2308"><b>“如果真的有因为我不借钱就疏远了的朋友,我想我们大概率也会因为别的事情在途中走散。”</b></font></h1> <h1>  比如,说沟通里“我以为我说了,但对方却认为你没说”的认知差异。举例来说,女朋友对男朋友说:“今天你负责洗碗吧。”等男朋友洗完所有的碗走出厨房后,女朋友发现灶台没有擦,于是责怪:“你为什么不擦灶台?洗碗这个概念就包含要把灶台也擦了呀。”作者因此指出,对不起,洗碗这个概念就是洗碗,如果需要擦灶台,你就直接告诉对方:“今天你负责洗碗和擦灶台吧。”这点对个人来说,特别有启发意义。原来平常自己在家务事处理上的苦恼,是因为没有把指令下达清楚啊,哈哈哈。</h1><p class="ql-block"><br></p> <h1>  再比如,作者说,她和任何朋友吃饭,假如先到达餐厅,一定会确认自己的桌号,并发信息给对方,明确地为对方指出从进门到餐桌的最短路径。如果这个餐厅不好找,还会拍好小视频,告知对方怎么找入口,电梯在哪里。这个动作看起来微不足道,却省掉了对方到达餐厅之后浪费在寻找上的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可以在沟通中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于时间的珍惜,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诚意。<font color="#ed2308"><b>一旦能够习惯性地为别人考虑,节约别人的时间,生活中无数的沟通就会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堆积之后,变得顺畅而又充满人情味。</b></font>这点自己平日里刚好和作者做的差不多,看到这段还挺高兴的,相当于自己的做法也得到了肯定和鼓励。</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类似这样的关于沟通的细节与思维的转变,书中还有很多。所以,想起今天和闺蜜电话聊天里引发的一句感慨,<font color="#ed2308"><b>其实也挺适合这本书的读后感的:</b></font>当人走过一段人生路,活到一定年龄,就会发现家庭中父母给予的经验和教育是不够的,因为父母也有他们认知的局限性。因为,必须学会多从无数个别人那汲取经验教训——看书,是避免惯性思维、打开视野最经济实惠的方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如果非要说这本书有什么小瑕疵,那就是,一句话中“我”的出现频率太高。比如,类似这样的表述:“(发现自己赴约可能会迟到时)我一定会在我知道我要迟到的时候就告知对方我要迟到10分钟。”读起来有点累。“我一定会在知道要迟到的时候就告知对方,可能会迟到10分钟。”——是不是这样写来要好一点?由此看来,写作和口语还是有区别的。</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把自己当回事》,杨天真著,2021年4月第一版,2021年9月第5次印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备注:插图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