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来岁的时候,我正在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课程。上完班就拿起现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文学作品选,当然还有外国文学作品选默默地看,不出声地画重点,看到精彩处,如痴如醉,笑就大声笑,哭就热泪长流。那真是最幸福最单纯的一段日子,心无杂念,唯上班与学习。我仅有的一点文字功底,就是那段时间里打下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由眼入心,缓缓地浸润着心灵。对文字、对生活的感触如山泉涌动,清澈响亮。我拿起笔,将它们写在书页的空白处,稚嫩而动情。那时候,广播电台和报纸上的文学栏目都很火,我也经常将自己的感想投寄出去。安静的夜里,一边听着主持人选读优秀稿件,一边盼望着。突然听见主持人念出自己的名字,喜悦与兴奋直冲大脑,我甚至清晰听见血液急速流动的声音。黑沉沉的夜色中,电台里的声音,像夏夜星空般绚丽。我是星空下仰望的小孩。投给报社的文字,有个别刊登出来,更多的是泥牛入海。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书写。只言片语,都是这一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印记,我手记我心,悲喜都是经历。我爱着书,书护着我,一直走到二十六岁。这一年,我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自孩子出生起,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喂孩子哄孩子、熬夜、洗洗涮涮、孩子感冒了拉肚子了……缺少后援的兵荒马乱彻底断绝了我和书多年的相依相守,我蓬头垢面竭尽全力应对着工作和生活。整整六年,我没有看过书没有写过读书感想,我的精神家园,荒芜了六年。等我再次摊开书,拿起笔,几乎已写不出一个恰可达意的句子。青少年时期积淀的语感与笔感,流毁一空。我惶恐又悲伤,为被薄待的自己,为被放逐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再从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文学上,我从无天赋,唯热爱而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或欣然忘言或快然长笑或酸楚落泪。有触于心者,信笔记之,足慰寂静平生。忽忽半生,逝去的时间,如大梦一场,梦中人与事,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清晰时如在身边,仿佛触手可及;模糊时遥如前世,仿佛生死之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岱《陶庵梦忆.三世藏书》中有言: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大父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余简太仆(张岱高祖)、文恭、大父丹铅所及,有手泽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抬东西)去,约二千余卷。崇正(当为天启乙丑,1625年)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p><p class="ql-block">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二万卷。乙酉避兵入剡(剡溪,在今浙江嵊县),略携数簏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日,大父将书赠与张岱,心中充满欢喜,以为三世藏书终有所托,人与书相得益彰。岂知世事难料,三代精心所藏,一日尽失。张岱四十年所聚书二万卷,“亦一日尽失”。大父已逝,独余张岱承受沧海桑田之变。书的命运,亦是张岱的命运。张岱失掉了家族失去了富贵,所幸者,张岱不是无自主能力的书,可把握者,唯有此心。他以个人之力,以历经沧桑后清新随意的文字,留下了一段历史。读张岱的《陶庵梦忆》,时常想起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蓦然回首,繁华落尽见真淳。 最该珍惜的,是每一刻的拥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陶庵梦忆.金山夜戏》一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兖州,在今山东西南部)。日晡(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p><p class="ql-block">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 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的张岱生活豪华,随心任性。船过金山寺,带一众人等穿堂入殿,在漆静的寺院中大殿中上演了一出出锣鼓喧阗的大戏。殿外月光如残雪,殿内戏比火热。彼时的张岱,正被命运宠幸着,孩子一样纵情恣意,来去如风,当时只道是寻常。但那一夜,对金山寺的僧人而言,是亦真亦幻的一场华梦吧,他们的岁月,岑寂太久了,被突然绽放的烟花点亮一回,有什么不可以?几十年后,岱重忆此事,该是何种心情?生活中,几人能是那夜的张岱,饮一杯风雅的月光,切一盘炫目的夜戏,疏狂一笑?世间人,多是小傒,是戏子,是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随心任性之时,不常有,千万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