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上巳写兰亭

黄彡弎

<p class="ql-block"> 又到上巳写兰亭</p><p class="ql-block"> 陈立生</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2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农历三月初三日,全国上下,只有广西放假!三月三被过出了花,广西全域笑开了花!让人感到这就是壮族的专属节日!据专家考证,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发端于周朝,汉魏六朝定名,并确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唐朝三月三前后人们倾城出游踏青,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了宋代,因三月三、清明节、寒食节在时间上几乎重合,传统习俗也逐渐融合,中原地区主要保留清明节,三月三便随着移民南迁及文化交融以不同的节俗形式在南方地区传承至今。现在华南与西南各地,除了壮族,三月三还是瑶族、黎族、畲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诸多民族共襄盛举的传统节日。即便是我出身的桂东南广府族群,三月三也是一个重要节日!三月三的习俗演变是南北文化融合的历史缩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认同元素。在广西,“刘三姐”文化、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等典型的文化现象都有文化交融的烙印,白话、客家话、平话等方言都留存了中原古汉语的丰富记忆。</p> <p class="ql-block">   现代壮语也包含了古越语的历史记忆。我性喜清静,不善歌舞,三月三没有更多户外活动,居家休息更让我想起1671年前南渡诸公在浙江绍兴郊外那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景: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长)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盛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王羲之的本意全在于“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向后世推介“一觞一咏”产出的诗作,使“后之览者”能够产生共鸣。不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后人对《兰亭集》毫不理睬,只对这篇序文及其书法感兴趣。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旷世杰作。《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没能够再达到这种境界,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奥妙。我几十年来曾经无数次临习兰亭,年轻时候因功力太浅,步法不稳,步履维艰;后来长期注重于单体点画、过于强求字体结构而格局太小,顾此失彼,难窥堂奥。</p> <p class="ql-block">   近年随着年轮增长,内心归于平静,除了继续在点画妍媚遒劲、线条优美、笔法细腻、行笔流畅上下功夫外,更加注重篇章布局、疏密开合、欹正顾盼、气息连贯、虚实变化、刚柔互济,顿感豁然开朗、气象全新,颇觉在行云流水间得清秀萧散之风神,享和谐自然之美感。故知文化涵养之修炼,实在非一日之功,必须与日俱进、人书俱老。所谓功到自然成,绝非急功近利可得,“自然”二字至理所在。世间万事,其理一也。传统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习练书画,都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我们的“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所有人的责任,要从我做起、从最平常的身边事做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