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甘棠村

李老

<p class="ql-block">  山桃花开的时候,伴着一路清幽的花香,我们驱车再去曲峨镇的甘棠村采风。</p><p class="ql-block"> 甘棠村村子不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但紧临西川大路,距县城15华里,且土地肥沃,沿川水浇地就有四百多亩,气候和暖,地理优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后,甘棠村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沿川特色经济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狠抓主导产业,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村子发生巨大变化。去年秋天,我们到甘棠村参观村里整修一新的一座座磁砖贴面的民居院落,宽敞的院子里堆积着金黄色的玉茭穗和绿生生的各种蔬菜,鸡鸭在院子里游走,一派丰收的殷实景象。</p><p class="ql-block"> 村西原是一条老荒沟,两岸稀稀落落地居住着几户房屋破旧的人家。可现在这条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沟口矗起了名曰“老西沟”的大牌子。长长的沟体用青石铺砌,沟底清水流淌。两边沟沿安装了围栏,间或还有仅供参观的旧时用辘轳绞水的老式水井,作为历史的记忆。沟两岸的人家现在也都是宽门大院,沟东边还拓宽地面建起了村民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各种文体设施,供村民休闲娱乐使用。老西沟紧临大路,就不断有游人参观,或停下来拍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甘棠村下车,村支部书记、包村队长便引着我们去看村西边的那一片白花花的果蔬大棚。这是近年来他们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产业。大棚里有的种着草莓,有的种着甜瓜,草莓的藤蔓下已开始挂出淡红色的果实,甜瓜开出一片金灿灿的小黄花,有的已开始坐胎,像婴儿一样静悄悄地睡在绿叶底下成长。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甘棠村现有38个大棚,常年轮番作业,种植车厘子、葡萄、甜瓜、草莓和各种反季节蔬菜,进行精细管理,成熟期早,市场价格看好。每个大棚年纯收入5万多元,仅此一项,收益近二百万元。</p><p class="ql-block"> 甘棠村委十分重视发展集体经济。他们除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以外,还恢复了供销社。我们去供销社的营业部参观,货架上摆的有时代记忆的物品:马灯、手电筒、鼓风机、竹皮暖壶、收音机等;有村委开展“积德挣分”等各种公益活动的爱心积分兑换物品;有琳琅满目的现时代应有尽有的各类商品。供销社还开设了饭店,餐厅里摆着正绽放着淡青色花串的兰花,环境十分清幽。我们在饭店就餐,餐桌上有炖土鸡、土豆、豆角、南瓜等本村的土特产品,味道鲜美,一动箸就吃出了本土特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甘棠村是以甘棠树命名的。甘棠树民间称之谓杜梨树,四月开花,花虽小,却满天星星一般繁密,白生生如一团雪雾;秋后密密实实地结出一树小金钟般的果实,苦涩中含有一股甘甜。甘棠树也是一道风景。张新生先生在他的散文《蔽芾甘棠》中讲述了召公的故事,召公是周成王的一位贤臣,他喜欢深入基层,有一次,他到他的封地去,天气炎热,他就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事务。他办事非常认真,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他离开以后,老百姓很怀念他,谁也不去动他曾经工作过的那棵甘棠树,这棵甘棠树长得非常茂盛,也就有了“蔽芾甘棠”这句成语。</p><p class="ql-block"> 甘棠村的村干部尽心尽责,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甘棠村人民致富,同时,大力提升和完善基础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塑造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甘棠村越来越富裕,越美丽。“甘棠遗爱”,甘棠树将永远存留在甘棠人民心中,像矗起一座坚实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玉山: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黄河仙子的传说传承人,《大宁文化》主编。专著有《情满太行》《黄河仙子传奇》《日月凝眸》《日月流韵》等12部,主编、编审省内外他人文学作品20余部。部分散文入选《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和《中国散文大系》,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文学作品奖,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曾获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