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邛崃窑黄褐釉兽足行香炉

子尹耳

<p class="ql-block">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艺术的升华,通过识香,六根感通、使人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种高品味的修行。</p><p class="ql-block">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是中国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p> <p class="ql-block">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p><p class="ql-block">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p> <p class="ql-block">  这只家族传承的行香炉又称行炉,高7.5cm,直经12cm。行炉可上溯至唐代,初为礼佛所用,后逐渐成为日常香道之香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只祖传行炉,从器型、釉色、胎质上判断,应为唐代邛窑高温三彩器,胎骨黑褐结实,轻敲钢音。釉色鲜明,阳面黄色,阴面褐色。造型优美,小巧玲珑,有盛唐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为礼佛时焚香而专门烧制的,属于香炉、瓷器中路份高的一类。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方便的随时手执行走使用,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炉是从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而来的。它起源于一种被称为“鹊尾炉”的器物。《法苑珠林》中有记载,“香炉有柄者曰鹊尾炉”。鹊尾炉的造型来自西亚,后由印度传入中亚。</p> <p class="ql-block">自南北朝始,佛教中有一种修持为“行香”,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炉既可以固定放置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唐宋时流行使用瓷质行炉,各种窑口均有烧造。</p> <p class="ql-block">  邛窑,发源于四川成都邛崃市,是中国最古老有名的窑子之一,以烧制高温三彩器闻名遐迩,曾经为皇家烧造贡器,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是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p> <p class="ql-block">行炉一词用于陶瓷,可以确认是最近十多年来的事。它是陶瓷研究者或收藏界赋予古代行香礼佛时手执特定香炉的一个新名词。</p> <p class="ql-block">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是邛窑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黄绿釉色和高足设计使其在众多陶瓷中脱颖而出。这种瓷炉的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礼佛供养人也多执此器。到宋辽金时期一直沿用此名,北宋苏轼还有“夹道青烟鹊尾炉”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邛崃窑所作瓷器以生活类器具为主,具有火候高,釉色美,器形小,胎质较粗的特点,因善用窑变技术,色彩十分丰富,釉下彩绘多用褐,黄,绿,蓝,黑色,故称'邛三彩',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香道文化在唐代达到鼎盛,香道文化与道教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和佛教都将香视为一种与神明沟通的媒介,通过点燃香烛来表达敬意和祈祷。</p><p class="ql-block">世界许多民族都有香道历史文化,中东穆斯林把香道几乎神化,沿用至今,香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香道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实践,追求内心的平静、净化身心、提升意识和寻求心灵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