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yw

<h1>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h1><h1><br></h1><h1>1500余件精选文物古籍,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3个单元陈列,时代跨度涵盖整个中华文明史,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再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h1><div><br></div><h1>前两天,慕名而去参观。</h1> <h1>一进门的场景!</h1> <h1>展览分三个单元。</h1> <h1>《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自此,“大一统”的印记深深铭刻在中华文化之中。</h1> <h1>战国时期的鱼形铜扁壶,其样式为北方游牧民族喜用的扁壶形制,却吸收借鉴了中原地区传统酒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充分体现农牧文明的融通互鉴。</h1> <h1>在展出的古籍中,《大明一统志》格外引人注目。书中古拙质朴的地图上,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态已经奠定。</h1><br> <h1>在“大一统”单元,观众头顶古星空图,脚踏中华文明之河,“花瓣墙”上藏有200余册珍贵古籍。</h1> <h1>藏族唐卡《福寿》、哈萨克族嵌银刻花“寿”字火镰、蒙古文“寿”字铜盘、畲族“福”字木雕,虽然身处天南海北,但各民族都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着中华民族对“福寿双全”的共同向往和追求。</h1> <h1>蒙古文的《三国演义》,各民族在历史上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典籍,各民族之间互译典籍、互学互鉴,共同传承中华文脉。</h1> <h1>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长鼓</h1> <h1>展品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敬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尤为亮眼。这是傣族献给毛主席的金伞。</h1> <h1>看完展览,真真切切体会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