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之滨 一个为抗战作出过独特贡献的六百年古漁村

刘拉美

<p class="ql-block">臥龙古漁村背靠七星山,临近滇池畔,是一个“靠山、临湖、水绕”的美丽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网上查询得知,卧龙古渔村有过三个名称:古代称卧龙浦,因村里垂恩寺内立有“山居宛卧龙,海近乃曰浦”的石刻而得名。近代不知是何缘由,改称乌龙村,一直沿用至21世纪初;2022年6月,又更名为卧龙古渔村,村民移到另地,将整村作为昆明历史文化遗存之一,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在新石器晚期,这里是“乌蛮”三十七部众、贝丘遗址。早在元代就有人在此居住,明代初,云南实行军屯和移民屯田形成了现行的乌龙村,江南移民入七星山下,背靠滇池水,大概有十至十二户人家,以农耕渔业生活为主;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文旅业的日益兴盛,臥龙古渔村的名声日益显赫,成为滇池周边一日游的必至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30日,老夫我与老伴乘K31路公交车慕名前往,到此村作自由行一日游,方知此村不但风光旖旎,其历史文化积淀更是独出一格,独放光彩,其中最令我感慨的是,这小小的臥龙古渔村,当年曾经为抗战作出过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爆发,乌龙村的寺庙、祠堂、要人故居,都成为学堂场所,成为机场修建抗战部门住所,科研与抗战的氛围同时存在乌龙村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呈贡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单位和人才,也聚集着众多文化名人,成为战时昆明地区的三个文化中心之一,而乌龙村就是其中心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说来,1938至1942年,由于这古渔村的坦诚接纳,中法合办的友仁难童慈善学校就设在乌龙浦的垂恩寺和净乐庵。这所学校是以收容和教育难童为目的的一所慈善学校,收容了150名难童。知名作家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妇曾在这所学校任教,并在乌龙村杨氏宅院住过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漁村就这样,在六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为自己写下了光彩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之前我所不知的,从而填补了我对滇池之滨这古漁村村史的认知空白。在我眼中,这是古渔村一日游最有价值的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当年的臥龙古渔村,不但村庄风光美丽,民风也夠淳朴美好,这一切,平添了我对臥龙古漁村的好感,增添一分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可以说我对臥龙古漁村有三个看好:</p><p class="ql-block">一是看好它的风光!</p><p class="ql-block">二是看好它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三是看好它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此,特以此美篇纪之。</p> 从村东口眺望古漁村 抵近村边看古渔村 沈从文夫妻住过的杨氏宅院 村中大草坪及周边的村容 村子中心地带的苍老旧颜 村子南边的容貌 村子西边靠近山林的容貌 村子北边近海地段的老宅 古村的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