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创作编导的瑶族群舞《山的语言》,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十届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群星奖。正如原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王一飞馆长当时激动的所说,这是湘潭市有史以来舞蹈界在全国最高舞蹈比赛零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 又在2003年我编剧编导大型瑶族舞蹈诗(剧)《盘王之女》片段中瑶族群舞《山的语言》出现,该剧荣获湖南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和优秀编导奖。入2004-2005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2007年荣获湖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剧目奖,我成了江华瑶族自治县荣誉瑶民。</p> <p class="ql-block"> 正如,中国舞蹈权威刊物2001年第三期《舞蹈》第34页中著名舞蹈评论家李炽强在《舞蹈生命力的解读》一文中指出:“湖南省所创演的瑶族舞蹈群舞《山的语言》,一方面突出传统舞蹈文化的精华,坚持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又是以我为主广采博纳,坚持在发展中继承,着眼于民族的、地域的当代舞蹈新文化的创造性的建构。所以,作品尽管民族文化的色彩很浓,地域文化个性很强,但却无丝毫的陈旧感。《山的语言》作品虽然具有瑶族图腾舞蹈的遗风底痕,借鉴了传统手巫舞民俗素材,可是经过创作者的舞蹈勾勒出的则是瑶族勤劳、质朴、憨厚的山民形象,传达出的则是瑶家幸福、欢乐的情感信息。”</p> <p class="ql-block"> 舞蹈《山的语言》深刻含义,我从瑶族历史文化到瑶族手诀的深厚的底蕴,神秘色彩浓厚,伴有明显的瑶族图腾舞蹈遗风余韵探索,我借鉴了江华瑶族自治县传统手巫舞的语言素材,通过神秘的图腾展现手部语言,传情达意,呈现的瑶族子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己故武汉音乐作曲系系主任 刘健在江华瑶族采风而编创的《盘王之女》片段音乐为舞蹈元素依托,更加突出作品的古代与时代的 氛围。</p> <p class="ql-block">舞蹈《山的语言》是一部集瑶族历史文化和手诀传承于一体的作品,其深厚的底蕴让人感受到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舞台上,神秘色彩浓厚的舞蹈展现出瑶族特有的图腾舞蹈遗风,并展现出了瑶族男女传情达意、私定终身的独特风俗。</p><p class="ql-block"> 为了表达瑶族手诀舞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与传承。让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欣赏到手诀的变化无穷,巧妙地融入了瑶族的历史和传统元素,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曾想让观众能集中精力观看变化无穷的手诀。特别能在舞蹈中,让观众可以看到二张竖立起来的图腾浮雕,这些图腾仿佛在诉说着瑶族的历史和传统。同时,设想中还融入了不同规则的推窗小洞口,仿佛能亲手触摸到舞蹈的精髓,更深入地感受到手诀舞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我合作的第一版独特的设计著名版画家徐旭(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版)到第二版的湖南省歌舞剧院创编室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唐国文(参加湖南省艺术节比赛)创意。都是挖掘瑶族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手法与现代舞台效果相结合,设置了二张竖立起来的图腾浮雕,这些图腾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瑶族的历史和传统。它们在舞台上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瑶族的世界中,深入了解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舞蹈中,除了手决这一独特动作外,还大量采用了瑶族特有的矮子蹲舞步、屈弹和拧弹等动作。第一版的《山的语言》以男女之间的恋爱方式为主题,这种恋爱方式的表达源于瑶族独特的“犬”文化信仰。在这个版本中,舞蹈展现了古老原始的男女臀部相对,手从胯下而牵,不停跳跃的场景,象征着繁衍生息,族群不断壮大。 而第二版的《山的语言》则着重表现了男女双人舞与傩舞巫师对话的场景,突显了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在这版舞蹈中,舞者通过丰富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两个版本的《山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瑶族舞蹈的丰富内涵。在舞蹈中,瑶族的信仰文化、传统习俗和美好生活愿景得到了生动呈现,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瑶族舞蹈在传承原有文化基础上,对于现代审美需求的融合与发展。这不仅彰显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代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p> <p class="ql-block"> 舞蹈《山的语言》成功的创作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一次对瑶族文化的深度探索和传承。通过舞台的呈现,让观众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体会到他们传承千年的智慧和美好。也展示了我国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决心和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瑶族手诀舞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我国的舞蹈舞台上绽放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