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教理者之为

清风更俗

&nbsp; &nbsp; &nbsp; &nbsp;入世者为社会一员,常有自理、学理、教理之行为。凡行为者均为身体之行,其行为结果则取决于行为之动力。自理者身体力行,方可生活圆满、生存欢心;学理者身体力行,方能学有所得、启智增能;教理者身体力行,可以不言教化、无为而治。 &nbsp; &nbsp; &nbsp; &nbsp;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性受制于财富,其盲动、妄为、浮躁、虚幻等充斥着人间。自理者、学理者时有行为玩世不恭、入世不良者;而教理者却大有非躬错为,甚至是逐利妄为者。 &nbsp; &nbsp; &nbsp; &nbsp;教理者乃行之导师、为之榜样。教理思想支配教理行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1]的身体力行,决定并影响着教理者的教理成效。 &nbsp; &nbsp; &nbsp; &nbsp;身体力行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为用身体去体验和践行。<br>&nbsp; &nbsp; &nbsp; &nbsp;中华传统文化对“身体力行”的作为形式、目的和结果均有着准确的注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教均有着“教以体行”之经学理念。 &nbsp; &nbsp; &nbsp; &nbsp;儒家有原典“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2]其译意为:子路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说:“什么事都干在前面,然后带动老百姓去勤奋劳动”,子路请老师再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不要懈息。”这里,“先之”便是指为政者要身体力行;而子路再次“请益”时,孔子却教诫“继续身体力行,永远不要懈息。”可见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为教者身体力行之重要。 &nbsp; &nbsp; &nbsp; &nbsp;儒家还有“躬行君子”[3]之身体力行说教。“躬”意为亲身、亲自,“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活动。儒家反对在现实活动中知行不一的行为,强调将仁义道德原则贯彻于人们自身的生活行为之中。儒家强调“教以体行”,认为:生活实践中的正人君子必定是身体力行之人。 &nbsp; &nbsp; &nbsp; &nbsp;释家有禅案“世尊升坐文殊白槌”。案曰:“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其译文为:“一日,世尊为说法登高而坐,文殊菩萨敲了三次槌子说:用佛性来审视佛法,则佛法就是如此。佛法已经说完。”本案禅意告诉参禅者:法便是要说话,而说话便是一种束缚,既然世尊已为法,就不需以言语道出,其衣、食、住、行都是无言的说法,只要世尊在场,便是无言说法的始末。 &nbsp; &nbsp; &nbsp; &nbsp;在这里,释家“教以体行”强调的是:真正的禅念与佛性不是用语言和文字能够表述的,而应该体现在身体力行之中;禅念与佛性的理解与接受,是要以心性和行动来完成的,与语言文字的说教没有关系。 &nbsp; &nbsp; &nbsp; &nbsp;道家有《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本经文译意为:“圣人在社会中无为而治,行不言作为而为之教化”。老子认为:净化了人的心灵,减少了人的欲望,让人心宁静淡泊,就能达到圣人的无为而治。老子是道教始祖,他所强调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要胡作非为;強调的是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客观规律,在行为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道家的“教以体行”闸示的是:用无为而治之行动教化子民,方能治理好天下。 &nbsp; &nbsp; &nbsp; &nbsp;天下国家本同一理。教理者存在于学校、企事业单位、家庭及其它社会自然群体。教理者的体行决定了教理对象的社会生态。 &nbsp; &nbsp; &nbsp; &nbsp;学校施教者就是教理者,是唯有的“知识”传授人。除书本知识外,其言行举止展现出的思想品德于无形中影响着受教者;而受教者的能力、素质除受益于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受益于施教者的思想行为。 &nbsp; &nbsp; &nbsp; &nbsp;企事业单位中,管理者就是教理者,其最大的职责是管人,并通过管人而实现其工作目标。管人是要有威信的:“威”形成于严谨的制度、规则及管理者所拥有的职权;“信”则出自于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及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当受教者(被管理者)从心底敬佩教理者的能力和行为时,教理者在他面前就有了威信,他就会服从教理者的管理。因此,管理者“教以体行”,以自己令人敬服的身行“行不言之教”,就能够使广大的受教者心甘情愿地服从管理,配合实现工作目标。 &nbsp; &nbsp; &nbsp; &nbsp;家庭中一家之长行使着教理之责。当家长拥有了正确的教理思想,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特别是儿孙们时,这个家庭一定是和谐欢娱、万事顺兴。 &nbsp; &nbsp; &nbsp; “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4]战斗中将帅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主动地掩护他人撤退,其部下就会斗志昂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奋勇直前。 &nbsp; &nbsp; &nbsp;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5]“率”是表率、楷模之意,“先”则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为官者如果自身不能作出表率,就不能有效地指挥和管理属下,就不能让属下跟从自己前行;为官者如果不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就不能在属下面前建立起威信,属下就不会信服,就无法共同努力实现其目标和任务。 &nbsp; &nbsp; &nbsp; &nbsp;在现实生活中有教理者长篇大论地说教,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甚至还做着错误的行为,这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更无法教理别人与己同行,与己共进。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因此,教理者在正确的教理思想指导下,注重身体力行、教人正范,遇事为难时身先士卒、奋勇向前,便能够带人前行,推人奋进,实现教理之目标。</p> <h5>注:<br>[1][3](春秋.老子《道德经》)<br>[2](春秋.《论语·子路》)<br>[3](春秋.《论语·述而》)<br>[4](诸葛亮.《将苑之历士》)<br>[5](《宋史·宋祁传》)</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