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后”北魏改革家冯太后

彩云追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公元441年~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燕皇族,祖父冯弘、父亲冯朗,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政局动荡,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去世后,拥立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职。执掌天下十五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义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 享年49岁,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太后”。献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父亲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北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后来,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入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十四岁的冯氏为贵人,十八岁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刺死,冯太后抚养拓跋弘,待太子如同亲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成帝去世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 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本身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冯太后大怒,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大刀阔斧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但她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就连南朝齐国派来的使者刘缵也被冯太后留宿营中,在床帏间解决边境问题。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魏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北魏兵伐北燕,冯弘逃奔高丽,他的儿子冯朗(冯太后的父亲)、冯邈没有随父逃亡,而是投降了北魏,北燕于是灭亡。冯朗得到了北魏的优待,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氏入宫后,因其姑母,也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在宫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冯氏入宫后得到了姑母的庇护,没有像无根基、无背景的普通宫女那样遭受欺侮。她在服侍皇子公主们的间隙,还粗读文史,见识大有长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安元年(452年),12岁的豆蔻少女冯氏迎来了她人生中真正的“贵人”。13岁的文成帝拓跋浚选她为贵人。四年后,她亲手铸成金人,符合了北魏皇室立后的“故事”,因儿被立为皇后,从此实现了从罪臣之女到皇后的华丽逆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无冕女皇,她和北魏王朝四位皇帝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她49岁的生命里程中,有二十多年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她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魏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不少,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冯太后的,因此,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冯氏长乐信都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冯氏的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是冯氏父亲冯朗在北燕时所娶。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冯朗任官长安后,生活才暂时得以安定下来,王夫人给冯朗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即冯太后的同胞兄长。到了441年,王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后来的冯氏冯太后。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建立的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已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与南朝宋沿黄河形成了对峙之势。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按照惯例,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冯氏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12岁的冯氏做贵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5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冯氏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故事”,也就是定制。兴安元年(452年)底,文成帝颁诏各州县许立佛寺,准许剃度出家,并亲自为师贤等高僧剃发。他在僧侣的建议下,命于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约三十里的武州山南麓,石凿五所石窟,每窟中雕凿石像一座,像高达六七十尺,遂成著名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濬与梁国蒙具(今河南商丘)人李氏所生之子。太安二年(456年)二月,也就是冯皇后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当年所定的规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李贵人被赐死后,冯皇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使文成帝也深感快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贵为皇后的冯皇后,深深地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特别在生活上给他以温存体贴。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归来,冯皇后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风尘。在冯皇后身边,文成帝仿佛忘却了朝廷上大臣的争斗,忘记了柔然、刘宋于南北的威胁。总之,冯皇后与文成帝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和谐的。然而,天不作美。冯皇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休止符。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5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3岁的冯皇后丧夫痛不欲生,她一连几日以泪洗面,鸣咽不止,既为丈夫离她早去而悲伤,更为自己命运多舛而哀痛。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这积葬俗至今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乡村仍有遗存,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皇后突然身不由己地高声悲叫着,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从烈火中救出冯皇后。幸亏及时,冯皇后才未被烧死,但烟熏火烤,她早已不省人事。过了很久,她慢慢地睁开眼睛,周围的人们方松了口气。冯皇后幽幽地苏醒过来,突然间似乎对生死之事顿悟了。自己生来如此坎坷多艰,或许正是冥冥之中神灵的安排。既然如此,何不咬咬牙挺过去。想到此,冯皇后就像换了一个人,悲伤的双眼透出了一股坚毅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后,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开临朝听政,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逐渐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时誉的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和宦官的联合反对。无奈,他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的那样:“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献文帝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在其死后再次屡起,也是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孝文帝即位时,就更小了,才4岁,连斗大的字都认不全的小屁孩能干什么呢?当然,这北魏的权柄又一次落到冯太后的肩上,她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权。冯太后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知书达理,聪明果断,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吸取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其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很多都借鉴了冯太后的改革措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冯太后尽可能地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来,而且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事业,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这恰恰也是冯太后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成功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说,冯太后在北魏期间的大刀阔斧地一系列改革都有哪些重要的决策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制定宫吏俸禄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魏自开国以来就不给官吏发俸禄,他们想要获取财富,只能通过战时掠夺和皇帝的赏赐。对此,冯太后和北魏有远见的官员们决定实行班禄制,即分等制定俸禄。太和八年(484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该制度正式开始实行。具体内容为在原来规定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通时强调,一旦俸禄确定之后,对于贪赃枉法者不再纵容,只要贪赃满一匹者就要处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推行均田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和九年,采纳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桑田作为世业不须还宫,可卖有余或买不足,但要栽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树木;奴婢、耕牛皆可受田;官吏给公田。均田令源于北魏初年。实行的计口授田,适应了当时北方人口减耗、荒地大量存在的现实,并未对私有土地有很大触动,反而起到了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设立三长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建秦汉以来的乡官系统,推行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为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三长多由豪强大姓担任,但豪强不能随意占民户,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推行新的租调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和十年(486年)采纳李冲建议,实行新租调法。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单身男女、奴婢、耕牛按照各自不同的标准缴纳租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决策不仅改善了北魏的政治环境,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在平衡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她推行了汉化政策,包括推广汉语、汉字以及汉族礼仪制度等,以此促进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冯太后重视教育的作用,她支持并推广汉族的教育体系,使得更多的鲜卑族人能够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她还通过选拔和使用汉族人才参与政治,从而加强了汉族在北魏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冯太后的这一系列改革政策也遇到一定的阻力。由于鲜卑族的传统势力强大,她的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和抵制。面对这种情况,冯太后采取了坚决的态度,她坚持推行汉化政策,并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鲜卑贵族的管控,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执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太后在平衡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既注重推广汉族文化,又注意维护鲜卑族的利益,她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北魏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