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一首歌

德正

<p class="ql-block">  同学相聚好似一首经久传唱的老歌,韵律节奏一致,但每次相聚又赋予不同的意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真的不经用,不经意间我们己苍老了容颜。今又相聚,欢乐的时刻留住瞬间美好、留住永恒记忆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席间人人频频举起手机拍录视频、抢拍美照,互相传递,有你有我,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出生的我们这一代农村人,在那生活尚不能温饱的年代,能够上学并坚持上完高中,实属不易。1972年底,高中考试招生也开始恢复,我们经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01名同学于1973年初进入新建的公社中学读高中,可好景不长,“白卷英雄”张铁生的横空出世,“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原载于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1973年“恢复高招”被否定,考试被批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农村的基础教育又恢复到文革期间的乱局,批判“学而优则仕”,一时间,学校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批判教育回潮的大字报,记得我曾在全公社的批判教育回潮的有线广播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下半年,学校便开始开门办学,什么数理化、史地生全都靠后,把两个班的学生分成为农村农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卫生、机电、会计三个专业班,晚自习可有可无,愿上就上,除离家二十多里外的部分学生坚持住校外,我们大都成为了走读生。老师还组织学生占用很多学习时间搞勤工俭学,为205国道铺柏油路准备石子,除了拉车到校外捡石头,就是在校内砸石子,堆积在教室前,一个班级一大堆。</p> <p class="ql-block">  赶上毕业时间由寒假改为暑假,我们两年学制的高中在校成了两年半,毕业时我们班因班主任犯了错误被贬,由时任班团支书的我主持将原勤工俭学的班费,为每位同学购置了镢头、铁锨和锄头等劳动工具,草草地毕了业。回乡开始参加集体劳动。</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的那段时间,同学们都在不同的岗位忙碌奔波,直到1995年毕业二十年,我们组织了首次同学聚会,并邀请部分我们的任课老师参加,从那一年开始,我们便大聚三年五载,小聚年年有,尤其是驻城同学,凡遇同学们的大事小情,人数或多或少聚会成了一种常态,本就原来的两个班,专业班互相交织,加上年岁多了班的概念已十分模糊,我们的聚会从来就没分过一班二班。</p> <p class="ql-block">  凡是在外地闯荡的同学回老家探亲理事更是同学们一呼百应的事情,接机、接站、陪吃、陪玩,分工负责,各尽其能,吃遍知名小吃、名吃。返程你送一包用石碾压碎了的花生米面,我送一包地道的猪肉炒辣疙瘩咸菜条,深深的同学情,尽在点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每每同学们在一起,无论游山玩水,还是餐桌面前,定会成就欢乐时刻,在嬉戏打闹、频频举杯的过程中,家长里短,往事从箭、旧事重提,少有的几件经典往事,更是保留项目,每次都要摆上台面,戏弄一番,什么晚自习之后一男一女教室中温习功课,惹得多事人熄灯躺在床上睡不着又起身前去在教室窗外仔细观看。提起某同学招工进城后,暗恋同期招工进城的女同学,春节前买了猪头下水一套趁女同学还没回家送到了其父母家中,声称是帮女同学捎回来的,等等等等。哄堂大笑一阵,仿佛又回到了从前。</p> <p class="ql-block">  同学友谊历久弥新,相聚的时刻总是短暂的,愿我们的情谊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愿这首老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传唱永久,同学相聚常聚常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