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之九华山(一)

海春居士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 ,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九十九座俊秀山峰连绵起伏,从山脚到顶峰名寺古刹林立,信众不绝。 九华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九华山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甘露寺”位于九华山上山公路旁的定心石下,周围树林葱茏,雨露云雾,甘露淋漓,幽静宜人。 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旋即离洞,并得青阳吴尔俊等人资助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名“甘露”。 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 乾隆年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寺院。 甘露寺山门。 寺院的结构独出心裁,进门后即见后墙,前往大殿必须从两旁山墙小门进去。 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甘露寺、祗园寺、百岁宫、东崖寺)之一,由宫殿式大雄宝殿和三组民居式建筑组成,设有祖师殿、方丈寮、禅堂等,殿宇楼阁背靠青山,面向流水,是清修的绝佳胜境。 浮雕照壁。 《敕赐大九华山甘露禅寺》匾额。 大雄宝殿主奉释迦牟尼佛。 禅堂前的廊顶,传统建筑的匠心神奇。 壁雕《地藏菩萨》。 藏经楼。 满目青苔,岁月苍桑。 现甘露寺为十九世纪下半叶重修,“九华山佛学院”设于寺内。甘露寺住持藏学法师兼任佛教学院院长。 九华山佛学院甘露讲堂。 佛学院的拜山仪式。 甘露寺仁德法师纪念广场。 仁德法师铜像。仁德法师(1926-2001年),俗名李德海,江苏泰县人。曾任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他是九华山佛学院的创办者,于2001年8月23日在九华山祇园寺退居寮安详示寂。 “龙池庵”位于盘山公路上,距离景区入口约3公里,是进入核心景区前的最后一座寺院。 龙池庵,又名清隐庵,始建于唐代,为诗僧神颖所居。清咸丰年间遭兵毁。光绪年间(1875-1908年)住持僧开佛募资重修。 民国年间的龙池庵主持华德和尚是九华山肉身菩萨之一。他严守戒律,念佛清修,喜欢植梅画梅。临终时,他端坐蒲团,长叹一声,念了三句:“弥勒、弥勒、弥勒”,而后圆寂。圆寂后尸身3年开缸不腐,其徒惟宝将师肉身装金供奉于龙池庵内。 文革开始时,龙池庵主持智光(惟宝之徒,华德之徒孙)被迫将华德和尚肉身烧毁。真身一经火,骨灰也没有,只剩些许装金的金粉,智光就把金粉埋入惟宝的塔中。不久,龙池庵也被毁,智光和尚只能离开,但智光圆寂时也交待,要把骨灰也放进惟宝塔中,三代同塔,但只有惟宝的名字。 遗憾的是九华山修路时,惟宝塔被拆毁,所幸的是佛教协会于1987年重建了龙池庵。这是大雄宝殿。 “龙池瀑布”,又名五龙瀑,位于龙池庵下方的赭云峰与插霄峰之间的峡谷地带。龙溪自南滚滚而下,千尺泉自东蜿蜒而来,汇流于此。<br> 龙池瀑布三跌三落,如水银泻地,撞击山石,奔流飞散中,声势惊人。 中段注入石穴,喷雪跳玉,再跌落龙池。池面雪波翻腾,极为壮观。 龙池瀑布是九华山风景区最大的瀑布,是九华河的源头。瀑布飞流直下,在谷底形成五池、一潭、一穴,统称龙池,前三池水流平缓,后二池一穴一潭相对落差10多米。 “百岁宫”坐落在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又名万年寺,始建于明代,是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雄居于悬崖绝壁之上,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融为一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为少见。 百岁宫原名摘星庵。16世纪初,来自河北的无瑕和尚在云游了五台山和峨眉山以后,来到这里修行,活到126岁。相传他死后三年才被发现,尸体却未腐烂。众僧十分惊奇,虔心供奉,改摘星庵为百岁宫。 百岁宫山门。 山门上悬挂着“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楷书寺名竖匾,由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书写。 百岁宫“肉身殿”内供奉明代无瑕和尚真身。明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将其尸身装金供奉,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百岁宫从此名声大振。 清咸丰年间,百岁宫遭火灾,大殿等全部焚毁,仅留下无暇禅师肉身殿。文化大革命期间,山僧惟能、普光、悟广为保护无瑕肉身,冒着风险将其秘密转移置地下,方逃过被焚烧的劫难。如今仍供奉在百岁宫殿内。 “五百罗汉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了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 堂内供奉五百尊罗汉,千姿百态,气势壮观。 五百罗汉堂是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是九华山的独特景观。 五百罗汉堂中的“千手千眼观音”。 “古观音洞”地处百岁宫西北侧山腰间,洞口朝西,海拔640米,自古为禅修净地。 <div>古观音洞旁为“观音洞大殿”。</div> 殿中主奉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净土宗专修对象。中间是阿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西方三圣乃是净土宗专修对象,阿弥陀佛代表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功德;观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喜舍。 大殿后身供奉文武财神。 “老虎洞”,又名伏虎寺,是一个天然石洞,位于前山插霄峰北,棋盘石东南,与观音洞背靠背。 洞门两侧石条上楹联:“伏虎降龙地,仙洞名山场”;洞门上楹联:“寒梅傲骨独在,苍天仙洞永存”;洞口上方有两幅平行的“老虎洞”石刻,遒劲隽美,标志着此洞的非凡经历。 现伏虎寺为两层民居式建筑,木雕马头墙显现出徽派建筑的特色,殿前八根青石龙柱顿生威严。 大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左右便是先后拜金地藏为师的闵公和道明父子。相传闵公为唐代九华山人,家产丰盈,为人慈善,不仅甘愿为金地藏佛菩萨奉献九十九峰作“修行之所”,还让儿子为其徒,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皈依佛门,成为金地藏第一个在家弟子。按照佛教“先进山门为长”的规矩,道明为闵公的师兄,俗语“在家为父子,出家为兄弟”,指的就是闵公与道明。 老虎洞不远处有住持大净师太重修老虎洞石板路记事石刻。1981年,大净师太出家九华山,慈明和尚(九华山第九尊肉身菩萨)为其剃度,然后到老虎洞清修30多年。2000年大净师太重修插霄峰北摩天岭至老虎洞的石板路,历时两年完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