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之旅(二)美丽的哈瓦那(中)

川江水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美丽的哈瓦那”,那么哈瓦那的老城区就是它美丽的标志。我们来到老城区的“中央公园”,也有叫它“中央广场”的。当旅游车开到这里,导游应要求,在这里停留了十五分钟,让大家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公园中央的雕塑,是古巴独立先驱“何塞•马蒂。正好一只鸽子落在了他的头上,而下面坐着一个小男孩儿,仿佛在说明他希望把和平带给后代。</p> <p class="ql-block">中央公园周围的建筑,都具有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这里有商务大厦、“老爷车”博物馆,哈瓦那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大剧院被誉为,拉丁美洲最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剧院之一。其建筑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宏伟壮观。</p><p class="ql-block">1948年古巴最著名的芭蕾舞大师阿利西亚•阿隆索在这里创建了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每隔两年剧院会举办哈瓦那国际芭蕾舞节,这可是国际芭蕾舞的一场盛会。</p> <p class="ql-block">哈瓦那老城区是以四个广场为核心,再由小街、商铺、酒店和沿街各式各样欧式建筑连接起来并浑然一体,成就了哈瓦那的历史文化风貌。它于198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首先来到了“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它是老城区的东北入口,它以广场南面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而得名。这一修道院始建于十六世纪,据说这座修道院修建了两百年,它是哈瓦那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广场铺设的石砖,就可以看得出其斑驳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对面,原是哈瓦那股票交易市场,建于1907年~1909年。古巴革命后该大楼经翻修,现在是哈瓦那最漂亮的商务大楼。大楼内还有一些外国使馆在里面办公。</p> <p class="ql-block">大楼前的雕塑,好像是两个股民在商量着股市的变化,长此以往,他们便成为恋人(这可是我个人的臆想🤣)。</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东面隔着一条马路的是海关大楼。导游告诉说它旁边正在维修的是老的海关大楼。而在大楼的背后就是海滨大道,那里的码头经常停泊游轮,乘坐游轮的旅游团到古巴的第一站,就是来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游览。</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西面有一座邮电大楼,紧挨着它的是当年的“侯爵府”。侯爵府大门紧闭,在门前侧的椅子上有一尊音乐家“莫扎特”的塑像,本来想坐在椅子上留个影。可是那位古巴女人就是坐在那里不走。后来才发现谁要是到那里照相,就会有一个古巴男人过来收费。看来他们已经控制了这个位置的摄影权。</p> <p class="ql-block">说是在“侯爵府”的后面是一座“伯爵府”,总之广场周围,在过往的年代是一个贵族居住的地方。说是1763年~1794年当时的哈瓦那总督就在这里居住,所以说这里有着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修道院的正门方向,有一座塑着三头狮子的喷泉(你仔细看前面广场的照片就可以看到),这也是这个广场的打卡地之一,不过现在它正因维修被围栏挡着。不过不要紧,在修道院的侧门也有一尊很有意思的人物雕像,让我们欣赏。</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说,这一雕像塑造的一个流浪者,他就和中国的“济公”一样,用他智慧和幻术,乐善好施、济危扶贫。你看看他浑身上下挂放着什么东西?真有点儿,鞋儿破、帽儿破……的劲头儿。</p> <p class="ql-block">从圣弗朗西斯科广场通往老城区的道路上的路障,居然用得是近代的铁炮管。</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的街道两旁都是西班牙式建筑。装点街道的绿植和花卉,使人感到走在街上就像在花园中漫步。有些街道是那样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有些街道又显得人声熙攘。街边饭店的服务员,在热情的招揽生意。</p> <p class="ql-block">路过的“传教士”酒店。实际上这家酒店不是教徒也可以住宿。</p> <p class="ql-block">不过要是让我晚上在这里留宿,我宁可选择另一家酒店。你仔细观察一下酒店里的陈设,就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沿着街巷来到了老城区的第二个广场~“老广场”,它建于1559年,又名“岁月广场”。当年它其实叫“新广场”,19世纪随着武器广场和周边社区的延展,此广场的重要就开始逐渐被削弱,由此改名为“老广场”。导游说这里曾经是一个贸易市场,可是因为它附近住的都是些穷人,所以它的地位无法和别的广场比。书上介绍说当年还进行过买卖奴隶的贸易,也作为举办节日庆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场周边都是欧式建筑,在这里你仿佛来到了欧洲的某一城市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周边建筑的回廊,是不是挺气派的?</p> <p class="ql-block">从广场上这棵铁制的热带花卉造型,才感觉到这里的古巴味道。</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骑着大公鸡的“女战士”的雕塑,不知其中的故事?反正给人感觉古巴民族也是一个“战斗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喷水池,是整个广场的打卡地。不过在古巴旅游期间从来没有看见哪一个喷水池是喷水的。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古巴虽然是一个让海洋包围着的岛国,但它的淡水资源是匮乏的。宾馆里的自来水不但不能直接饮用,而且就是烧开了饮用起来也不是味道。导游告诉我们要喝热水,尽可能的用矿泉水烧开了饮用。可就是这样我们发现烧开后的水还是有水垢。</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去老城区的第三个广场~“武器广场”。沿途的街道可以说处处都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古巴哈瓦那很喜欢铁艺画。</p> <p class="ql-block">就连一些酒馆,餐厅的墙壁上也用极简的铁艺画作为装饰,给人的感觉挺新颖的。</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盆景,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老城区的街头也能看到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区不乏这种小巧的街边公园。</p> <p class="ql-block">场地不大不过在这里有人坐在椅子休闲,也有人在这里练着功夫。</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小小的公园的墙壁上,有这样的装饰图案,你能看出它说明了什么吗?</p> <p class="ql-block">在街道上我们看到挂这样招牌的房子。导游说:这是革命保护委员会办公的地点。当我们刚来到古巴时,就问过导游哈瓦那的社会治安怎么样?他就说,这里的治安还是很不错的。除了有警察以外,还有革命保护委员会(简称:革保会),他说这个组织就相对当我们国家当年的“红卫兵”一样,是群众组织,平时就和老百姓一样,一般你是看不出来他们这些人的身份的。可是他们肩负着反特和监视违法犯罪人员的责任。后来,我觉得他说的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这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有点像我们的居委会,不过它更具有着反敌、反特和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导游还告诉我们街道房门上挂有这样标志的是可以住宿的民居,而且是有政府认证的。如果你随便投宿在一些地方,政府是不认可的,安全和价格上出现了问题,也是比较麻烦的。我看一本书上介绍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巴搞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业是重点项目,一改以前的封闭状态。到2013年时,全年游客就达到了280多万,成为古巴赚取外汇的主要途径之一。刚开始古巴酒店稀少并陈旧破烂,完全无法应付旅游的需要,后来就采取开放民居,由政府检查和批准后,发出牌照,实行严格规管,定期稽查。虽然上交费税不少,可是居民还是有利可图,所以居民具备条件的,都踊跃申请开办民宿。</p> <p class="ql-block">来到“武器广场”,它也被称为“兵器广场”。这个广场并没有武器和兵器。此广场的面积并不大,倒是它的前面有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园子。所以给人的感觉它就像一个闹中取静的花园。它始建于1519年,是哈瓦那最古老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就是1776年建成的总督府,当时是西班牙总督所在地。1898年古巴独立战争胜利,赶走了西班牙殖民者。从1898年~1902年四年间当时古巴政府还没有成立,就有美国协助管理,实际上就是由美国来监管。这里也是美国“总督”(监管者)的办公地点。1902年古巴人民选出了第一位古巴总统~托马斯•埃斯特拉达•帕尔马,这里也就成为了古巴的总统府。</p><p class="ql-block">这个总督府(总统府)是一座三层的巴洛克式建筑,拥有“帕提欧”独特的风格(即拥有廊柱环抱,有着露天庭院的西班牙建筑)。西班牙总督就是站在总督府的阳台上阅兵和观看各种表演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城市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总督府前,这个人物塑像,看起来非常严肃和认真,他是谁呢?导游告诉我,他叫“法兰德斯”,是哈瓦那老城的保护者。我查了一些资料,是这样介绍的:尤西比奥•里尔•斯宾格勒是古巴人,是一位城市历史学家、古城保护学者,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修复计划的负责人。是他首先意识到历史悠久的地区的复苏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在他一再坚持和提议倡导下,哈瓦那老城从一个满目疮痍,古建筑岌岌可危的地方,恢复了它的原状,成为了旅游圣地。里尔就和中国的梁思成一样为保护历史古迹和历史建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他比梁思成幸运,他成功了。古巴总统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曾称他为“拯救哈瓦那的古巴人”。2019年7月31日77岁的里尔因患癌症去世时,当地的居民在阳台上挂起了白纸,以示对他的悼念。在总督府前为他塑像,也是在表示对他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广场花园内,伫立着古巴战时共和国总统赛斯佩德斯的塑雕。他是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十年(1868年~1878年)战争的领袖。虽然在1874年2月27日,他在避难时被西班牙士兵发现杀害了,但是他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胜利了。</p> <p class="ql-block">在原总督的大门旁也有着他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最后一个广场~“大教堂广场”的路上,我们看见了“两个世界”酒店。为什么叫“两个世界”?有人说:如今的古巴已经没有印第安人,只有白人和黑人构成的“两个世界”……别看古巴女排是清一色的黑人美女,就认为古巴都是黑人,其实古巴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白人国家。不过让这家酒店名扬天下的还是因为它这里曾经住过一位客人~“海明威”。</p> <p class="ql-block">两个世界酒店大堂陈设和装饰舒适高雅。海明威1928年第一次踏上古巴的土地,第一次住进了这个每晚只收两美元的酒店。海明威在给他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城里有一个能眺望整个码头的不错的旅店,叫两个世界,又好又干净一天才两美元。”</p> <p class="ql-block">一部罐笼式老电梯每天上上下下,大多是装着来看海明威的人。你根本无须开口,电梯先生便会按下五层的按钮,据说1932年到1939年期间海明威每次来古巴都住五层的511房间(现在已经辟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在这个房间阳台上可以看见古老的大教堂、大海、港湾和卡萨布兰卡半岛,海明威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写作。他在这里完成了不少作品,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它的写作过程。海明威是一个勤奋的作家,早晨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而且是金鸡独立式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可惜的是没有安排我们去他的511房间参观)。</p> <p class="ql-block">两个世界酒店大堂的一角的墙壁上,挂满了海明威的照片,有人称之为海明威角。其中一幅大照片上的海明威,一贯的硬汉形象,头发白了,胡须白了,皮肤皱了,唯独不老的是眼神,是“桑提亚哥“精神: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这种精神,使我想起有人说的: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海明威,三个大胡子男人代表着古巴的精神和灵魂,还有这个世界失去已久的英雄气质。</p> <p class="ql-block">说到海明威,在老城区一定要去看看与之有关的“五分钱”小酒馆。这个挂着古巴国旗的小酒馆,客人总是熙熙攘攘,人气很旺。</p> <p class="ql-block">在它的旁边的一幅招贴画,可看出这里曾经有着很多名人和政要前来光顾,是个非常知名的小馆。</p> <p class="ql-block">五分钱小酒馆,其实正式名称叫作街中小馆(El Bodeguita del Medio)。可能当年莫吉托(一种鸡尾酒)在这里只卖五分钱一杯,所以就被人们叫成五分钱小酒馆了。可是现在一杯莫吉托就要卖到六元钱一杯了。可是就是这样这里还是人满为患。因为当年海明威每次去海湾钓鱼路过这里,都要在这里喝上一杯莫吉托。海明威在这里留言:“我的莫吉托在五分钱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在小佛罗里达餐馆(达伊基里也是一种鸡尾酒)。”</p> <p class="ql-block">调酒师先在玻璃杯里加入了糖、柠檬汁、和气泡矿泉水,再放进几片新鲜的薄荷叶,用小棒将叶子捣几下,最后加入朗姆酒和冰块搅拌,一杯莫吉托就调制好了。</p> <p class="ql-block">我是个不喝酒的人,为了海明威的名头也要了一杯莫吉托品尝品尝。味道就像加了酒的汽水,还有一股薄荷的香味儿,挺好喝。</p> <p class="ql-block">在小馆喧闹的萨尔萨音乐声中,我不禁想到海明威是美国佛罗里达人,他怎么这样眷顾异国他乡的古巴呢?也有人向海明威提出这个问题,他说:“这里有清爽、明亮的早晨,有奇异的鸟,有西班牙情调的街道和醇酒,有黑眼珠里蕴满热情的古巴女郎,这真是一个好地方。”但我觉得他说的:“我爱这个国家,感觉你在家里一样;一个人像在家里一样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乡,就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这才是海明威热爱这片土地的真实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区游览的最后一个广场“大教堂广场”,顾名思义这个广场是以这里的大教堂命名的。这个教堂是古巴的主教堂,也是古巴最大的教堂。该教堂的全称是哈瓦那圣克里斯托瓦尔大教堂。克里斯托瓦尔是哥伦布的名字。所以它也叫圣哥伦布大教堂。从历史上讲,古巴人多信天主教,全国到处可见到大小不等、形状迥异的天主教教堂。但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以后,无神论者逐渐增多,信奉天主教人数大幅减少。不过,古巴共产党允许其成员继续信奉天主教。1998年2月罗马教皇应邀访问古巴时,古方让他在首都哈瓦那举办了大型弥撒,卡斯特罗还亲自陪同参加。</p> <p class="ql-block">据说哈瓦那圣哥伦布大教堂始建于1748年,竣工于1777年。大教堂外部采用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有棱有角的石灰岩,砌成的波浪形立面,形成凹凸有致的动感波纹,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情绪感染力。有人说它是古巴最美丽的教堂。但是当发现大教堂两侧对称耸立的钟楼竟然一点也不对称,大小不同,样式各异。就像正在闹别扭的两个兄弟,怎么会是这样呢?后来才知道大教堂有着一部曲折的建筑史。1748年耶稣会开始承担大教堂修建,1767年才完成主体工程。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下令,从西班牙本土和海外领地驱除耶稣会。于是,还没有等到大教堂完工,耶稣会就被驱逐出了古巴。后来,圣芳济会修士接手工程,1777年建成的大教堂,就成了现在的模样:巴洛克式的外立面,哥特式内部,两个不对称的钟楼。这个大教堂融合了欧洲和美洲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像是一个漂亮的混血儿,个性独特,形态自由。我们在老城区的游览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你喜欢上了哈瓦那,你就再等待看下一美篇“美丽的哈瓦那(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