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东风人”

一舟(郑永津)

<p class="ql-block">笔者按语:近日,原十堰市张湾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东风故里”指挥部“口述历史”项目负责人邓文明主任、十堰电视台甘先生等一行四人到沪,约访当年在二汽建设艰中苦创业的部分东风公司老员工。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口述历史”项目的录制工作。此文是根据本人“口述历史”内容整理而成,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如今已经走过55年不平凡的历程。作为一名老员工,曾经与东风休戚与共,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东风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感慨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5月11日,结束在上海一年零九个月的培训,早已是一名“二汽”员工的我,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告别了养育我的故乡上海,告别了父母与兄妹,踏上了毛主席关于“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伟大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1966年刚初中毕业,在填报志愿时,抱有“好儿女志在四方”志向的我,把“新疆”作为了第一志愿。因为“文革”,毕业分配遭遇搁浅。在两年后的1968年毕业分配时,原本划在“上海工矿”一档的我,拿到通知单,却是“外地工矿”,被分配到湖北省郧阳地区红卫厂。为此,我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找老师讨个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心里想,当初我把新疆作为第一志愿,那么支援内地建设还要讨价还价吗?再说了,我去外地,哥哥和大妹妹留在上海的希望就会大一些。谁知道,当年年底,毛主席发表了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一片红,我哥哥和大妹妹分别去了黑龙江农场和江西插队落户。我们兄妹五人,三人都分配到外地,周边邻居绝无仅有,父亲一夜白了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后来被告知,“红卫厂”是生产军用车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招工必须符合“出身好、表现好”所谓的“政治条件”。也听说,红卫厂在上海招了2000名学徒工,5762厂(即:二汽化油器厂)需要若干名模具钳工。于是,我们来自不同学校的九名学生有幸被“选中”,成为被赋予“打祖国汽车工业翻身仗”使命的二汽第一批新员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们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乘上“东方红”10号客轮,沿长江逆水而上,三天三夜到达汉口,换乘汉丹线绿皮火车,搭汉江客货轮到邓湾……一路辗转,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穷山僻壤的鄂西北,位于郧阳地区十堰镇的花果、二汽的“西大门”——红卫5762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刚进厂的第三天,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一批中学生,与湖北、河南的转业兵一起,被编入了“基建连二排”,成为了二汽建设劳动大军的一员。在难以忘却的青春岁月里,开始了“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五天后,食堂做饭的木柴告罄,厂部决定让我们到大西沟挑柴。当我赶到老乡家,凉开水被早到的人喝完。嗓子冒烟的我,舀了一小瓢缸底浑浊的有些小虫的水,一饮而尽。我挑起两垛木柴,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不一会儿,汗水浸透背心。更要命的是,刚刚翻过一道坡,前面一垛木柴捆绑的绳子断了,木柴散了一地。我连忙把断了的绳子重新打结,再次捆绑木柴,发现绳子短了一截。我立马解下裤腰上的皮带,与绳子系在一起,捆好木柴,继续踉踉跄跄往厂里赶。从来没有徒步挑过担子的我,硬撑着把木柴挑回到了厂里。回到宿舍,浑身几乎散了架,累的瘫倒在大通铺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第一座厂房在花园沟平地而起,由于运输车辆紧张,工期进度迫在眉睫,我们不得不徒步到数公里外的5748厂扛回钢窗。彼时的年轻人“重活累活抢在先”,身体单薄的我也不甘示弱,硬挺着扛起两扇约一百多斤重的钢窗,头顶烈日,汗流浃背地扛回到厂里施工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为了解决职工住宿困难,搭建更多的临时宿舍,尽快建成砖石结构的单身楼,我们多次徒步进山扛花榴树杆、搬运山石。大家翻山越岭,为了激励士气,驱赶疲劳,同伴们唱起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洪亮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山谷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们住在简易的四合院,百十号人睡在竹帘铺就的大通铺上。吃的更是简单,尤其是早餐的干涩凉馒头,对于早已习惯喝豆浆、吃泡饭的我,几乎难以咽下。一段时间,食堂供应的,不是海带炒粉条,就是粉条海带汤。一旦食堂改善伙食,大家便会拿着饭碗,甚至是洗脸盆去打回饭菜。回到宿舍,同伴们一起聚餐,一起分享美食带来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一起进厂的几位同伴成立了“学哲学小组”。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一番讨论,成了我撰写一篇文章的内容。投送到总厂《政工简讯》,第一次拿到了稿费,也第一次有了文章变为铅字的满心喜悦。学哲学,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苦”与“乐”,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二汽建成初期,同伴们乐于吃苦,勇挑重担,表现突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进厂不久,我有幸被分配到政工组。白天深入工地,边劳动,边采访、约稿。晚上“挑灯夜战”,写稿、组稿,编辑油印小报《化油器厂简讯》。建厂初期,没有任何打印设备,也经常遭遇停电。寂静的夜里,昏暗的烛光下,唯有铁笔刻蜡纸的“沙沙”声。那不听使唤的油印机,油墨常常会弄脏双手和衣服。这一切,伴随我渡过许多不眠之夜,当办公桌摞起一叠油印小报,东方已经拂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那时单纯的我,怀着“与平凡的人在一起才能纯洁灵魂”的想法,两次主动调离科室,下车间当一名普通的工人。期间,为了磨炼自己,先后报名参加了“黄龙引水工程突击队”和“人防工程工程突击队”。高强度的引水工程中,有一次竟然吃了两份饭。人防工程中,随时有排“哑炮”的危险,但大家似乎已置之度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成家的那年,分到的房子是干打垒单身楼二楼的卫生间。前主人刚搬走,简单粉刷一下后,我把一套家具搬了进去。这套家具除了立柜、双人床是从上海购买托运来的以外,其它的五斗柜、装饰柜、写字台、方桌、方凳,都是自己业余时间亲手动手制作的。虽然面积不大,但井井有条、满目生辉的布置,一种“家”的感觉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蜗居在斗室里,让我和妻子尝到了夏季酷暑的滋味。白天,太阳把预制板楼顶烤的发烫;晚上,一扇小窗难以形成空气对流,室内温度居高不下,热的让人几乎窒息,无奈只得起身坐着不停地摇着扇子。入冬,妻子怀孕即将分娩,又染上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让我心急火燎。在一番力争下,搬进了女单身一楼。没有厨房,在楼道顶端放了一只蜂窝煤炉;没有卫生间,上污水满地的楼道公厕。女儿出生后,寒冬腊月里,在公厕的水龙头下,每天都要洗一大盆尿布,冰凉刺骨的水,冻得双手通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第三次进入政工部门时,当时已经参加全国统考被省电大企业管理专业录取。本想借机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但却不能如愿。或许是“命中注定”,自己一直与政工“脱不了干系”,先后从事过宣传干事、理论干事和党办秘书、党办主任、党工部部长等工作,且一干就是数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这一次回到政工部门,自己有了质的飞跃。从一名助理政工师,很快被聘为经济师(政工类);多年迫切入党也得偿所愿;自己的职务也随之得到晋升。因工作需要,经党代会的选举,曾两届高票入选党委委员和一届纪委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中年以后,从事党务或政工工作如鱼得水。为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我主动参与党委工作的谋划、实施、推进、总结,结合本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在实践中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得到了全公司的推广和上级党委的首肯。为此,本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我担任党工部部长后,原党办、组织科、宣传科合而为一。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大家做到“分工不分家”,工作上精诚合作,井然有序,高效运作。在公司年终系统评比中,获得了两项“排头兵”和三项“红旗单位”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特大型骨干企业后,我们这一代人也得到了迅速成长,大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尽管人生不可能有永远的坦途,或许是我的所谓“书生气”与宁折不弯的个性,亦或许是我坚守并笃行应该恪守的品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遭遇一些挫折或坎坷。但值得欣慰的是,自己也曾获得过:先进工作者、十佳中层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工资也连续三年得到晋升,岗位工资系数也是三名中层干部最高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我早已退休。作为一名“东风人”,我仍然怀念“东风故里”十堰,关注着东风汽车集团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在东风55年的创业和发展史中,有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倾心奉献。在史诗般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事业中,十堰又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摇篮”。多年前,我叶落归根,重返故里,回到了上海。但我决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东风人”,那些艰苦创业的岁月,将永远镌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span></p> 谢谢朋友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