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观念上来一场“革命”

天马

<p class="ql-block"> <b>在消费观念上来一场“革命”</b></p><p class="ql-block"> 天马</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2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前年后,逛了几趟市场、商场、卖场,有一种感觉让我感到有些不妙,很多过去十分火爆的地方,变得很是冷清,甚至出现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窘象。铺子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似乎没有了昨日的“丰满”和“富足”,不仅消费者明显减少,手里的“大包小裹”也没有了往日的“气派”。再看有的铺子、柜台还明幌幌地写着“出租”、“出兑”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何以出现如此景况?我想,除了别的原因,一定是跟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自己手里的钱,不再是过去那样“大手大脚”,就是那些过去花钱如流水的主,也紧缩了自己的“银根”。</p><p class="ql-block"> 消费上的过分“谨慎”,必将带来经济发展的萎靡,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所以,要求得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转,更大释放改革发展“红利”,就必须让消费这驾“马车”快马加鞭,一日千里。为此,我们最重要的是在消费观念上来一场“革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首先是要搞清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充分发挥消费对拉动经济的积极作用。</b>过去,我们有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总觉得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而消费则是消耗财富的,由此推定,生产是积极的,消费是消极的。如此说来,生产是光荣的,消费就是“可耻”的。</p><p class="ql-block"> 从整个经济层面上讲,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生产和消费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在一定意义上说,两者之间只是一个循环、转换的过程,有生产就必然有消费,没有消费,生产就会出现过剩,就是出现屯积。而在很多保守者那里,往往不是把金钱看作是交流、交换的工具,而是当作自己的财富,因而把手里的钱攥得死死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能“把金钱攥出水来”,似乎保富、致富只能靠积累。恰恰积累的结果,不担没有让自己变富,却可能是越攒越穷,越攥越穷。</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末,市教委主任辛继尧同志去日本回来跟我讲,他跟日本人聊天,日本人说,我们有钱跟你们中国人说的有钱不是一个概念,你们有钱是实实在在的在兜里,在银行,而我们有钱都是在产业上,摸摸自己的兜里是没有钱的。两种不同的状态,说明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说明了只有投资和消费才能拉动经济持续增长。</p><p class="ql-block"> 过去讲戒烟的时候,有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老两口一起过日子,老汉喜欢吸烟,老太婆乐于攒钱。到了年终岁尾,老汉需要一笔钱来救急,老太婆从“钱罐子”里拿出六七千块,帮着老汉解了燃眉之急。老汉问老太婆:“你这钱是哪里来的呀?”老太婆告诉他,你每买一盒烟,我就放到“钱罐子”里同等的一笔钱,你一年吸烟就花了这么多的钱。老汉有所醒悟,原来自己一年吸烟要花掉这么多钱啊!从此就把烟戒了。到了第二年的年尾,老汉又向老太婆要钱救急。老太婆说:“我哪里有钱啊?”老汉说:“你钱罐子里不是有攒的钱吗?”老太婆说:“你没有吸烟,我也就没有攒钱啊!”讲这个故事,并不是鼓励人们吸烟,而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消费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位国家领导人在一篇讲话中,鼓励人们扩大消费,他当时讲得很形象,说我们的老农民劳动一天下了工,切上二两塾牛肉,喝上二两“老白干”岂不快哉!听了这个话,我当时觉得不可理解,因为那个时候,一个农民家庭还达不到那样的生活水平。发展到现在,恐怕所有百姓都不仅仅是这样一个水平了。我们可以说,改革的成果,也就是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的结果。消费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深圳,那里的人们就有一句话“钱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赚!”,这在当时来说,反映了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句话道出了“花”与“赚”的辩证关系,说明“花”并不见得就能把人们花穷,相反,他很可能成为“赚”的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 <b>  其次是要搞清楚消费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金钱在循环中发挥作用。</b>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就是在经济循环中的“运动”。有了这种“运动”,才能够把生产与消费之间、买家与卖家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知识是从不断学习中得来的,要想让自己的知识之“渠”永远能够“清如许”,必须让学习得来的“活水”不断涌入。拿这个道理来作个比喻,我们今天要想让市场能够保持“清如许”,就必须依靠消费的“活水”不断涌入。没有了消费,市场就会枯竭。中国有句成语,叫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济流通领域也是如此,只有保持生产与消费、销售与购买之间的平衡,才能让经济发展健康有序,“平稳致远”。</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类市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梗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流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经营手机、家电的人不赚钱,他就不会去服装市场购买高档服饰,商场里的服装经销商不赚钱,他也同样无法实现手机的不断翻新、换代。大家都无钱可赚,大小饭馆当然也就很难做到“川流不息”,“急头掰脸”吃上一顿也就更是没有了可能。假如都是如此这般下去,流通领域就必然出现“死结”,走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反过来,大家都能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消费,真的有了“钱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赚”的远见与“胸怀”,对待别人的商品也能够像“老鼠爱大米”那样,就一定能够让整个市场的“活水”奔腾而来,一泄千里。</p><p class="ql-block"> 说到消费,有人会抱怨,自己所以不敢花钱,是因为兜里钱少,甚至会说“有了钱,我也会花。”记得我小的时候,农村有句话,叫作“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过日子真的是这样,有的人家,看起来生活并不宽裕,可人家通过精打细算,日子过得蛮滋润。相反,有的人虽然“财大气粗”,生活并没有看出什么水准。我们说积极消费,扩大消费,当然不是倡导乱花钱,甚至去当“败家子”,而是提倡人们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消费在市场运行中的积极作用,使消费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更好地去拉动经济增长。</p><p class="ql-block"> <b> 再次是要真正懂得“物质变精神”的道理,让消费来为人生的快乐助力。</b>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在我们很多人那里,一说到消费,首先想到的是满足生活所需,也就是物质需要。很少有人把它提升到精神层面上来。事实上,物质与精神需要,二者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一定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反过来,心情的愉悦,又会为创造更多、更大的财富积蓄起强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拿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家庭中所使用的炊具、餐具,所有的生活起居用品,看着顺眼,就会让你感觉心里舒服。一套高档餐具,定会让你的食欲大增;用一只漂亮的竹桶泡脚,一定会比普通的塑料盆子增添几分动力。脚上蹬上一双高档皮鞋,走起路来定会让人感觉坚定有力。至于餐桌上的美餐,除了一饱口福,更会让人精神焕发,惬意万分。所有这些,都是“物质变精神”的结果。物质又从哪里来?它要靠消费来支撑,没有适度的消费,物质就不能得到满足,精神也就难以愉悦。</p><p class="ql-block"> 人们习惯说“生活质量”,我以为,所谓的“生活质量”,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一是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说,物质上的质量易于满足,而人们对精神生活、精神满足的追求则往往是无限的。不管是提高物质生活质量还是精神生活质量,都离不开消费。当我们把这一切都看得开的时候,就会真正懂得消费的价值,做到任何时候都让金钱来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让自己围着金钱去打转。消费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让自己开心快乐的境界,这种消费才叫作“物有所值”。</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不肯消费,而把金钱攥在自己手里,心里有一个顾虑就是手中总要有把“过河钱”。“过河”为何意?简单理解就是用来“应急”,比如养老、防灾,更多的还是生怕自己有一天“倒下了”,让它成为“救命钱”。其实,对待这件事,有着两种思维,账也有两种算法:一种算法是把“资”投到自己健康、快乐上,该吃就吃,想穿就穿,怎么快乐就怎么来,用金钱来换得自己开心、精彩的人生。说不定,这种活法会让自己“一乐免百灾”;另一种算法是把钱攥在自己手里,省吃俭用,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到头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很不如意。这种活法,很可能倒会过早地把自己的身子骨拖垮了,甚至连“过河的钱”都没有用上,老早就让自己“掉进了河里”,也就是赵本山小品里说的“钱没花了人没了。”拿这两种算法做个比较,聪明人都会懂得,当然还是后一种更划算。</p><p class="ql-block"> 总之,消费同任何事务一样,它也有两重性:有人通过消费,给自己带来了“不亦乐乎”,让自己的人生“活就活他个龙摆尾”,“活就活他个虎生威”,最后总结自己的人生是“不白活一回”;而有的人从早到晚,为花钱而纠结,为消费而苦恼,到头来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了一辈子。由此可见,人们很有必要在消费观念上来一场“革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