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遍看法认为印象派画家主要关注于绘画中的“光线”和“色彩”,然而,我却观察到他们也致力于传达内在情感。罗丹曾言,“艺术就是情感”。艺术评论家卡斯塔格纳里先生也曾指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印象派,不是因为他们画风景,而是风景所创造的印象”</span>。这种“印象”融合了感官体验与情感交织,展现了一种更加主观化的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风格标志着绘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们摆脱了过去重视叙事性、历史和宗教主题的绘画传统(上图),而转向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下图)。他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极少在作品中融入寓意或象征性的元素,而是</span>通过即兴创作、合成颜料和感官体验,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瞬间易逝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不再依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艺复兴绘画的线条与透视,避开了巴洛克绘画明</span>暗对比的阴影过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不必像自然主义</span>对景物细节进行精确的描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甚至不需要</span>浪漫主义画家所喜爱的雾气、暴风雨和自然灾害来烘托。他们以中立的眼光观察自然,倾向于运用色彩描绘景物。他们通过色块来捕捉形状与透视,运用色调及互补色渲染阴影的微妙过渡,并通过色彩笔触来表达景物的质感和温度感。</p><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家的内心世界显得轻松愉悦,无需承担宗教情怀的沉重负担,也不带有后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的强烈情感,更没有表现主义所特有的苦痛。他们致力于通过视觉艺术传达审美的感官体验,而非借助作品表达复杂的思想或信念。</p> <p class="ql-block">莫奈这幅《麦地》是他最后一次送去参加印象派绘画展览的作品,它标志着他对绘画风格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幅画之后,莫奈逐渐放弃了人物画和城市风景画,转而专注于描绘自然景观。这样不仅可以表达他个人对自然的感受,还可以触动观众的感官体验。</p> 即兴创作 <p class="ql-block">印象派的风景画超越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范畴,它们更注重捕捉特定时刻的光线、色彩和大气效果,以此来表达画家的主观感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评论家</span>特雷维斯曾推测,莫奈经过长时间的户外生活,能够在工作室里绘画。他可以闭上眼睛,任何之前捕捉到的场景就会历历在目。后来他遇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莫奈,并在谈话中提起此事。莫奈否认了这种单凭记忆重现印象的可能性。莫奈</span>说,这是一种极其客气的假设,但是“即使对自然有一点了解,没有模型还是最好不要动笔作画”。这种“模型”应该指的是对自然景象中光和色的抽象,尤其是分色法绘画,一定要靠“户外写生”的实践才行。</p><p class="ql-block">分色法,即把颜色解析分离成不同的纯净色,是印象派画家们创造视觉色彩混合效果的独特方法。莫奈率先在他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蛙地》和</span>《赞丹港口》和等作品(附文)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分色法也使得实景变成了具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打破了传统绘画对线条和轮廓的依赖,</span>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p> 合成颜料 <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家使用合成颜料的实践,反映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一次重大的革新。合成颜料还让画家们能够更自由地户外作画,表达更轻松的情绪。印象派人物绘画大师雷诺阿甚至说:“没有颜料<span style="font-size: 18px;">管,</span>就不会有印象派”。</p><p class="ql-block">莫奈对捕捉自然界中特定的色调有着极致的追求,不惜使用昂贵的进口合成颜料来表达他期望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气氛。许多人不知道莫奈的哥哥</span>莱昂。<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莱昂</span>是一位色彩化学家和颜料代理商,拥有两项合成颜料的专利,还帮助莫奈开发了著名的调色板。据估计,莱昂提供的合成颜料被用于了当时约80%的印象派作品中。去年,巴黎还举办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莱昂的特别展览。展会的策划者</span>勒斐伏尔先生甚至说,“以前从未为人所知,但如果没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莱昂</span>,就不会有莫奈——当今世界都知道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莫奈还倾向于充分利用合成颜料的鲜艳度(下图上面三幅),表达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加强视觉的冲击力,似乎也受到了浮世绘里“热闹情景”的启发。雷诺阿使用颜料则较为极简,使得画面温暖、和谐,呈现出一种温馨愉悦的氛围,还让人能联想起他的人物画里那种朦胧的美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下面三幅)。</span>后来,莫奈在他的睡莲系列画中也接受了这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极简色彩</span>的理念,色彩逐渐变得更加淡雅和超脱,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宁静与和谐(附文)。</p><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们通过对合成颜料的独特运用,不仅推动了绘画技术的发展,也为后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如今,丙烯颜料的普及象征着一个新的绘画时代的到来。当然,观众们仍在适应过程中,正如19世纪初次面对印象派作品时那样。这种技术和材料的发展不断地超越了绘画原有的边界。</p> 感官体验 <p class="ql-block">印象派画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对自然界的模仿和真实的再现,而是通过色彩和笔触来传达光线和大气的变化,以及画家个人对此的感受和体验。印象派艺术家认为,色彩本身不仅能够表现物体的形态,还能表达特定时刻的氛围、温度和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最近世界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越来越多的地方</span>举办沉浸式绘画展览,融合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的多感官体验,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综合艺术享受<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实际上,全方位地触发人的五官并不需要细节,用极简的色彩就能做到刺激人的观感,使人不仅可以看到树木,还能感觉到风的吹拂,甚至能听到鸟叫声,因为人曾经在这种环境中有过体验,人会重新回忆或者回味这种体验。</p><p class="ql-block">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对观众内在感受和记忆的一种唤起,通过这种共鸣来加深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莫奈运用暖色调来表现阳光照射下的温暖感觉,并用冷色调的阴影来进一步加强炎热的感觉,粗犷的笔触让花海散发出淡淡的香味。一条隐隐约约的小道旁,白色的花丛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吹散的蒲公英,</span>树叶在不规则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摆动</span>,缓缓的微风不时送来凉意。<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远处</span>村庄的存在仿佛打破了荒野的孤独感,近处朦胧的树荫则创造出了一种另类的空间形态,这与东方的“留白”精神不谋而合。那时法国在德法战争中战败的阴影仍然存在,双重创伤的民族仍然沉浸在沙龙的战斗画卷中,可以想像,印象派这种轻松地享受感性的景观体验当时一定颇为令人惊讶。</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这幅《吉维尼的白杨》展示了一排逆光下的白杨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人们体验一种夏天的温度感,</span>传达了画家对自然的一种体验:<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风吹动着树叶摇摆,仿佛在沙沙作响,光线似乎在颤抖,</span>甚至能幻觉出知了吱吱的叫声。通过平等对待画面的每一部分,观众被引导专注于对表面色彩的感知,从而体验到其作为纯粹绘画的抽象品质。</p> <p class="ql-block">莫奈还画过白杨系列,分别传递出了温馨、明媚、清爽、潮湿、炎热和寒冷等感觉。据莫奈说,他画到一半的时候有农人要来砍树,把木材卖到市场上去,他不得已只好将其全部买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莫奈绘画中的花朵海洋融入了人物—他的两个孩子。这不仅让观众可以想象莫奈绘画时看着家人的心情,观众还能够通过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和与环境的互动,想象并体验到人物在花朵海洋中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生动的黄色和红色不仅描绘了鲜花的活力,也唤起了一种温暖和快乐的感觉。背景中的凉爽蓝色和淡绿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遥远的氛围,为温暖的前景提供了色彩的平衡感。</p><p class="ql-block">从构图上看,背景中的白杨树以垂直线条对比水平的田野和山脉,加深了画面的视觉深度。画面中央的人物连接了前景和背景,吸引了观众的情感投入。</p> <p class="ql-block">冬季的寒冷被莫奈在此画中巧妙地捕捉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森林的细节通过白色和蓝色的层次丰富地呈现,它们反射出裸露的皮肤在潮湿空气中所感受到的寒意,同时,树枝上晶莹的冰霜仿佛触手可及。莫奈利用细腻的笔触模拟了树枝的质感,通过使用近乎黑色的人物轮廓来加强景物周围的色彩对比,并以逆光的淡粉色渲染了一丝暖意。</p><p class="ql-block">在1885年,那个人类历史上的小冰河期,莫奈曾在零下24度的严寒中作画,必须穿上多层棉衣,并依靠孩子们帮忙搬动他的画架。在那些寒冷的日子里,孩子们嬉戏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笑声</span>常常在空气中飘荡。如果我们得知画中的人物是莫奈的儿子和继子,我们也许能更深入地体会到画作背后的故事——莫奈心中的充实与温暖。这幅作品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再现,它也是莫奈与家人之间关系的映射,是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莫奈或许希望我们理解的是,绘画如同一座桥梁,它联接着可见的自然美景与那不可见的情感世界。</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以后,他画过很多雪景来表达悲伤的心境,成为印象派画家中画雪景最多的一位。后来,他在未来的第二任妻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的雪景中粉红色的逆光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下图上面三幅),与西斯莱的雪景(下图下面三幅)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初开始,物理光学(研究光及其传播)和生理光学(研究眼睛及其感知能力)为视觉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型。视觉感知不再被视为完全客观,而是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这甚至带来过了一场关于视觉的危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象派画家开始反思视觉与其他感官的交互。他们认为,人体是环境的一部分,风景不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是一种感官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后印象派画家,比如梵高,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探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梵高</span>不仅关注光和色彩,还尝试通过色彩表达内心的体验和情感。梵高的《星夜》以旋转的星空和充满动感的色彩表达了他对宇宙的感受和内心的狂热。</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绘画探索反映了画家对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新理解。画家们开始意识到,视觉体验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也不是宗教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有的、集体性的主观体验,</span>而是更加强调个体感受、个人视角和个人心理状态的探索。这一理解开启了现代绘画对主观体验和抽象表达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文中的照片除古典绘画和杨树系列外均摄于波茨坦的巴贝里尼博物馆中</p><p class="ql-block"><b>附文</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tu1qih" target="_blank">再探印象派:揭秘莫奈水中世界的奥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