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 一本粮食供应证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老物件,我记得1993年从北京部队转业回来时,曾带回来一本《北京市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一翻抽屉,还真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本《粮食供应证》,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往事一桩桩一件件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回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南方农村。那时候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立不久,国家困难,物资紧缺。人民政府采取的是计划经济,甚至连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都是分男女、按大小定量供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家在农村,农民的粮油是要靠自己种出来的。我们不但没有粮油供应,而且每年生产队必须先完成国家的定购粮,余下的才能按个人定量分配到各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粮食定量,大人是分男女的,男人定量高,女人定量要低一些。而未成年的孩子是不分男女的。女孩子是多少,男孩子也是多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儿子撞腰,吃饭讨饶”。意思是说,十几岁的男孩子,饭量大增,一顿的饭量几乎与成年人差不多。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家是五个男孩子,一帮吃饭家伙,自己的定量根本不够吃。一年的粮食,大半年就吃完了。怎么办?只能向生产队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防止遭灾歉收,生产队会在丰收年时,先完成国家定购粮,然后按口粮定额分给各家,余下来的粮食,作为储备粮按国家定价卖给粮库。等需要时凭《储备粮本》再按国家定价买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产队里按口粮定额不够吃的家庭,经队长批准,可以在储备粮里预借。到粮食分配时再分批次扣除。我们生产队大约有一小半家庭,按定额口粮不够吃而需要向生产队借储备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我们家是1968年开始借储备粮的。先是两、三百斤(那时都是稻谷),第二年增加到六、七百斤。1972年我离家到部队的那一年,也是我家借粮最多的一年。全家一年的口粮是3600斤稻谷,我们提前借了1800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在我的脑海里,粮食始终是家庭的第一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部队以后,在连队时,不管是战士还是干部,定量虽是每个月四十五斤,集体伙食个人是拿不来粮票的。只有到探亲时,才能从司务长那里将粮票退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每次探亲回家,总是如数将粮票交给母亲。有一次母亲拿着我交给她的全国粮票去粮站买米,还曾发生了一场误会(见我的美篇《全国粮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但我在办理转业手续时,还是专程去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办事处办理了粮油关系接转手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老家后,我先去了公安局派出所办理了户口登记手续,又专门到城厢镇粮油供应站办理了粮油接转关系。当时尽管买粮买油已经不用供应本了,但办事的人员还是为我办了登记手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粮食供应证》,从北京带回老家,已经整整三十年了。虽然一次也没有用过,以后也不会再用了。可我还是舍不得扔掉,一直将它当作我的收藏品,保存在我的抽屉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04.12.</p> <p class="ql-block">撰 文:军营里的小兵</p><p class="ql-block"> (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图 片:军营里的小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