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梅村王乔洞三月三庙会

风雨同行

<h3>相传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将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民间的道教圣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要举行庆祝活动,以示人天同乐、人神共享。<br><br>  三月三这一天人们开始踏青,春游、逛庙会,遂成为民俗,流传至今。<br><br>  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王乔洞庙会颇具规模,方圆数百里的人们都赶来许愿还愿,届时山上山下川流不息,熙熙攘攘。</h3> <h3>王乔洞又名洞真观,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玉梅村境内,为豫西名观、道教圣地。据观前竖立的刻于元朝大德五年的《重兴洞真观碑记》记载,该观始建于宋朝,后被金兵烧毁,元大德初年由道士孙纯和等人重建,观内重建时所植的柏树,树龄已有700多年。该观除了有历经沧桑的古柏,“烂柯胜迹”原有十大景观,分别为“扒头王樵”、“树倒成石”、“神碑透灵”、“柏树顶缸”、“老柏抱揪”、“槐柏搭桥”、“古柏钟声”、“东荆西枣”、“火烧柏心”、“玉梅弄琴”,有些今已难觅踪迹。。<br>  传说晋代有一位樵夫叫王乔,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半山腰有两位老人正在下棋,便在一旁观战。等他想起砍柴的时候,却发现斧柄已经朽烂了,他好生奇怪,急忙跑回家。可村里的人都不认识他,大伙只是听老人说以前有个叫王乔的上山砍柴一去不返,这时王乔想到了原来是遇到仙人在下棋了,他又匆匆赶回去,见两位老人还在下棋,就要拜二老为师,两位老人站起来,说笑着走进不远处的一个山洞。王乔紧跟着正要进洞,忽然洞口着起大火,王乔犹豫了一下,正是这一瞬间的犹豫,王乔最后只修成了“真人”,未能成仙。后来村民为了纪念王乔将山洞称为王乔洞,山称为烂柯山。</h3> <h3>烂柯石<br><br>【唐】孟郊<br><br>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br><br>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br><br>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br><br>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h3> <h3> 据史料记载,洞真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 余亩;王乔仙洞在洞真观的南边约三十米,坐北朝南,共两洞口,洞内相通。洞口外两侧镶有石刻,洞内两侧有“透灵碑”;洞口前平台上,另立一方元碑。上 雕刻有“烂柯山 真人仙迹乔仙洞”字样。<br>上联:紫气东来传万载<br><br>下联:仙洞今日几千年<br><br>横批:洞真藏</h3> <h3>游烂柯山<br><br> 宋 朱熹<br>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br><br>空叫禾樵客,烂柯不知归。<br><br>王乔洞口,有烂柯山著名的“倒树成石”景观,“山石如烂木,剖开皆有树叶痕”。这种石头置于水中,水可浸润而上,直达顶部,因此当地人称之为“上水石”。不过,这种景观并非遍布整座烂柯山,而是只存在于南端的王乔洞周围,因此显得尤为奇特和珍贵。</h3> <h3>洞真观的整个建筑区,自南而北为一中轴线,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布局严紧,保存完好。洞真观整体建筑约3000平方米,分三进,前为山门,入内为三清殿,二进为官厅、娘娘庙,三进为玉皇殿等。官厅东侧为厢房,西侧为王母殿、奶奶庙等基址。观内有古柏五株,苍劲挺拔。现存历代碑刻60余方,青石质,内容多为修醮重建、名人题记、圣旨碑等,史料及艺术价值颇高。</h3> <h3>  洞真观位于烂柯山的西南麓,有泉水从山上淙淙而下,汇成一条小河,绕过道观流向西北,最后注入涧河,因所处玉梅村,所以得名的玉梅河。<br><br>  玉梅河的水质很好,又清又甜。相传武则天当年在洛阳称帝,还专门派人到这里取水,用于宫中烹茶酿酒。当地人说,这条&quot;倒流河&quot;还有一个奇异之处,就是一般的鸭蛋黄为青黄色,而玉梅河畔的鸭子生出的鸭蛋,蛋黄是金色的。只这两点,玉梅河就足以令人感到自豪了。</h3> <h3>王乔洞于2000年9月25日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洞真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免费景点,山清水秀,道观沧桑,犹如世外桃源。<br><br>  道教提倡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得失随缘、顺其自然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一脉相承。<br><br>  欢迎大家到铁门镇玉梅村王乔洞参观游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