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唐诗之旅(一)

阳城箫客

<p class="ql-block">李长三</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八年前,我策划了一次自认为很有文化意蕴的旅行——唐诗之旅。那时,我并没有打算出诗集,只是想通过一个人的旅行,探寻一下唐代诗人的足迹和心迹。而选择一个人,是因为这将是一条艰辛的文化苦旅,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游伴。</p><p class="ql-block"> 有梦想的人生总是充满色彩和挑战,以前的梦想大都围绕着如何发展艺术事业,如何提高书画水平,精力也大都耗费在书斋和砚边。但长期宅在书斋,也会限制思想格局,甚至约束艺术想象力。或许是因为那次川西之行的启迪,大自然的召唤让我无法抵挡,在无数次与山川的对话中,在无数次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中,似乎找到了内心的方向和归属,知道了该选择什么,该放弃什么。况且,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也是画家或学者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旅行和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性质,盲目的旅行很可能会成为一次毫无意义的旅游,因此,做好路线选择和确定思想主题尤其重要。经过反复的筛选和对比,我把路线首先选定在丝绸之路,然后又确定了“唐诗之旅”这个主题,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具有探索意味的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一直对我充满了神秘的诱惑,这是古代文人着墨最多的地方,是汉唐时期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之路。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连绵不断的驼队,络绎不绝的商贾,身戴佩剑的侠客,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的僧人,以及放浪不羁仰天长啸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熙熙攘攘的场景,我们大都是通过史料抑或是影视作品看到的,现实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并未亲眼目睹,从诗人高度凝缩的诗句中,似乎还能看到当时的繁荣景象。但这条曾经承载着帝国梦想的交通要道,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这次旅行也并非循规蹈矩,路线也就显得有些跳跃。</p><p class="ql-block"> 旅行是从西安开始的,这是大唐的国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众多的唐代诗人云集在这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昌龄、岑参、王之涣、高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散发着诗的光环,人道是长安三万里,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今天的西安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气象,但是高大的城墙,硕大的皇陵和兵俑,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咸阳古道的马嵬坡、茂陵、乾陵等等,依然保持着特有的魅力,令无数人着迷。只是我来西安市区较多,那些古迹看了很多遍,也触摸了很多遍,于是把目光转向了终南山。最初知道终南山还是因为读了唐代诗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那似乎是对终南山最初步的了解。可真正进入山中,才发现诗中所体现的只是外在印象。这座道家名山,历来以“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著称,不仅景色怡人,而且修行之人遍布山隅,在此逗留的日子里除包揽山中阴晴变换,与高士谈艺,更多是夜闻泉声幽咽,晨听百鸟齐鸣。面对此情此景,也自然引发了我的灵感,即兴作画数幅,并填写了唐诗之路上第一首词《望海潮·访终南山》:</p><p class="ql-block"> 古城阴岭,终南锦秀,仙山自古闻名。云里翠峰,林中气韵,连绵千里峥嵘。樟树系青藤,曲径绕沟壑,涧水清泠。峪口通幽,上有黄雀一声声。</p><p class="ql-block"> 春来毓秀钟灵 ,逐白鹅野鹿,偶遇张生。循道大儒,人间倦侣,花开花谢不惊。无寐阅金经,驿外闻山鬼,虎啸猿鸣。太白峰高雪舞,无畏可攀登。</p><p class="ql-block"> 有道友曾劝我加入终南隐士的行列,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始终坚信大隐隐于市,现实中见过太多人以居士或隐士自居,实际上却是蝇营狗苟功力心很重,就算是那些穿上道袍或僧袍的人不照样满脑子名利,甚至花天酒地吗。所以说在哪里修行并不重要,关键是拥有一颗怎样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行程是榆林。榆林在陕北的北部边缘,虽然与唐诗的关系不大,但这里完好保存着一座边塞古城,被称为“塞上小北京。”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经过三次修建,至今保存完好,且游客稀少,鲜有打扰。这是历来兵家争战之要塞,据说,多位皇帝都登上过榆林古城楼,平添了几分霸气和神秘。而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则是那座雄伟的镇北台和那座厚重的红石峡。红石峡,因山石皆红色而得名,又因山势雄伟,两峡高耸,亦称“雄石峡”,据明碑记载原为“宋元古刹”。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南峡两壁对峙,榆柳高耸,曲径通幽。红石峡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沙尘之中,任凭风吹雨打,总能在一片安然中凸显。它以天成雄秀闻名,更以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引人入胜。摩崖石刻分布在红石峡南段东西对峙的悬崖石壁上,峡内题刻为明代至民国年间遗迹,诸家书法并存,或苍劲高古,或风韵厚重,或潇洒飘逸,被誉为“塞上碑林”。榆林是黄土高原和蒙古沙漠的分界线,站在镇北台眺望西北方向,可以清晰看到蒙古大漠。</p><p class="ql-block"> 榆林人很好客,有两位当地的朋友,抛开自己的煤矿生意,开车带我转了好几天。看了几座最有陕北特色的古村落,瞻仰了路遥笔下的双水村,还带我去了高原上一个天然湖泊,湖泊很小,却甚是别致,周边有几个高高的土山丘,在一个最高的山崖上还自然形成了一个“道”字,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在严重干燥的黄土高原上,这个小小的湖泊,犹如高原的眼睛,明亮而清澈。这显然也是一个外人找不到的地方,除了我们,并未看到其他游客。我爬上那座最高的土山,冲着水面用力呼喊了几声,山下的朋友忽然唱起了陕北民歌,这是我熟悉的旋律信天游,我赶快拿出随身携带的翠玉笛,合着他们的歌声吹奏起来……歌声和笛声,伴随着习习风声,回荡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返回的时候,日头已经偏西了。一路上他们依然高唱着陕北民歌,尽管歌声不够专业,却也质朴纯真。也许他们意识到唱的不够好,便打开车上录音机,随着原声一起唱。我听着歌声,看着接连不断的土山和窑洞,看着车后扬起的沙尘,看着广阔的苍穹和大地,我的身心完全融合在这片莽莽苍苍且望不到尽头的黄土高原上……</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仍然住在古城的客栈里,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涌上心头,写下了《七绝-榆林行》:</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字尤精,</p><p class="ql-block"> 烽火高台望帝京。</p><p class="ql-block"> 一路归来天色晚,</p><p class="ql-block"> 两三相伴上孤城。</p><p class="ql-block"> (待 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