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龚之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泽合成氨厂位于县城北郊仙华洲的一片山坡上。是县革委会于1972年,在贯彻“狠抓战备,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和“大办五小工业”的精神中,争取到的建设项目,从基建到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末,合成氨厂立项后,县领导开始抽调干部、配备班子,从交通、环保等角度选择厂址等前期工作。经过短时间的准备,1973年5月正式成立了光泽合成氨厂筹建处,由老干部房金锁同志任筹建处主任,下设办公室、土建安装组、财务组、采购供应组等,在老人委大楼正式挂牌办公,共有20多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工厂早建成、早投产,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在筹建处主任房金锁等领导干部带领下,筹建处同志学习大庆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基建、安装工作顺利进行。</p> 艰苦奋斗建厂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华洲离县城3公里,这里灌木丛生,高低不平,工程开工后,工地上推土机连班作业,不停地轰鸣,干部、职工挥锄头、拉板车、搬砖块、抬石头,你追我赶,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奋斗的景象。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不仅厂区实现了三通(电、水、路),而且一座主厂房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厂房土建和安装时期,首批工人(退伍军人)即将进厂就无法安顿,于是除土建、安装按计划施工外,还日以继夜地抢建了一座食堂兼礼堂的“两用堂”,权当筹建处人员和先期报到的工人住宿之用,融办公、开会、学习、膳宿、仓库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生活区没有清场,也没有建筑道路,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到处泥泞不堪,穿高统雨鞋也粘着又厚又重又脏的泥巴。由于人员拥挤,室内卫生条件差。尽管在这极差的条件下工作、生活,但是,当工人们看到“三八式”老干部房金锁同志都和我们一样干,看到了筹建处一班人,有的与工人同住同吃同劳动,有的虽然家住城里,但终日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大家也就心安理得了。可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之类的格言是多么重要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合成氨厂即将试车时,又招了一大批退伍军人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厂当工人,为了安排这些新工人的住宿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本着尽量简陋的精神,又赶建了一座200平方米兼容中心化验室、医疗室、广播室的所谓办公楼和一部份职工宿舍,才勉强安顿下新报到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成氨的生产是用煤炭制造的氢气和从空气中得来的氮气,按3(2·8):1的比例,在高温(500C)、高压(300大气压)下合成的,同时又使制气流程中需要脱除的二氧化碳与浓氨水作用,生成最终产品-碳酸氢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泽合成氨厂是根据上海化工设计院第五版(修正) 设计的,年产能力3000吨合成氨施工的。当时,对于具体施工、设备安装、合成氨的生产原理等等,筹建处多数干部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黄文川、郭文清等几位专业对口的技术干部,他们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工地上,专门攻克技术难关,使整个筹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加强对新工人的技术培训,对调进氨厂的工人,全部送县外老厂进行岗前培训,做到带技术、知识上岗,另一方面由厂部的技术人员对工人加强岗位指导和传授技术、知识,提高工人素质。从而在1975年5月点火开车试产时,产品经化验含氮量达17%以上,符合国家标准,顿时全厂上下欢天喜地。合成氨厂的正式投产,也给全县人民带来了喜讯,为全县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p> 技术改造扭亏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5月合成氨厂正式点火开车投产后,由于技术落后、产量低、成本高,在几年的时间内一直惨淡经营,几起几落,曾因长期亏损几乎倒闭。然而,在那特殊的筹建环境下锻炼出来的老工人、技术人员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又有以后几位厂长的得力领导,特别是在已故厂长王尚国同志手上开始的卓有成效的几次技术改造、扩大规模,从而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至1993年它的年产合成氨能力已发展到15000吨,相当于原设计的5倍,所产的碳铵不仅满足了全县农业的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多余部分还支援了邻省邻县。随着化肥产量的增加,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连续几年来实现利税均在百万元以上,为地方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泽合成氨厂被福建省授予先进企业,计量合格单位等荣誉称号,陈群厂长也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完善,氨厂必将实现依靠科技进步,挖潜改造,优质高产,开发新产品,步步腾飞。</p> 烟囱代替厂标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氨厂,抬头望去,便见一座30米高的大烟囱矗立在厂区,现在它完成了历史使命,已让位于另一座40 米高的新烟囱了。但是,这座30米高的老烟囱经历了氨厂诞生以来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仍不失为一座珍贵的厂标志,它还使人回忆起当初建成时光彩夺目的英姿,它上方那醒目的“光泽合成氨厂”六个凸起的黑体大字,更增添了几分娇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在环抱烟囱的脚手架将要拆除之际,由当时县里颇有书法名气的刘贤儒同志书写的。他不辞辛苦,用整张牛皮纸铺在地上,一张一个字地写好的,然后亲自登上近30米高的脚手架放样,将大字一个个纵列誊在烟囱砌体上。刘贤儒同志现已出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泽合成氨厂在改建新大门之前的十几年里,厂门上没有任何厂名的标志或牌子,就因为那六个硕大的黑体字已经十分清晰、美观、庄严地告示了众人。</p> 漫水桥的大作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氨厂早先打算建在造纸厂的现址,据说邻近的一家“大个子”企业提出会受污染,加之省里分管的军代表又以靠近火车站不利“战备”为由提笔一勾就泡汤了,所以才重新选定现在的厂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氨厂生产所需要大量的原燃料(煤),要在火车站货栈卸车,然后再分装人力板车和机动车一趟趟运进厂区。隔河可见的东西却要绕个4公里的大圆弧才到厂里。凡是运煤之日,从火车站到厂部的一路上都洒满了厚厚一层煤,这不仅白白浪费了财富,而且污染了城市环境。尽管铁路就在厂区和生活区之间穿过,但是,要想在半路接出一段专用线来,那是“天方夜谭”,不符铁路章法的。若从车站铺设专用线进厂不仅路线长,而且要架设一座铁路桥,所需的巨额资金定会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改善运输条件,几经申述,终于获得了上级的同意,以15万元的造价建成了跨越北溪150米长的漫水桥,这样既减少了运煤的洒失又节约了运费,既缓和了城区道路的拥挤,又减少了城区的污染。这座桥从1978年5月建成后,经受多次惊心动魄的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依然屹立在氨厂门口的北溪上,质量实属全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海桑田,如今,漫水桥已成为城乡交流的一条宝带,连结着城乡的油溪、饶坪、坪溪农场、上屯、池湖、儒堂等乡村,对促进这些乡村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龚之珏撰写的“忆光泽合成氨厂二三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现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