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六百年芳华重现天日

刘建明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六百年芳华重现天日</p><p class="ql-block">文/李鸣鸣 张弢 姚璐</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处处流光溢彩</p><p class="ql-block">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p><p class="ql-block">沉寂多年的板闸遗址</p><p class="ql-block">见证了大运河淮安段600年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迎来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板闸遗址位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目前,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地面景观已面向市民开放,《淮安板闸—明清遗址考古报告》也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淮安地区大运河文化研究再添重要新资料。</p><p class="ql-block">板闸遗址贯穿了明清两代淮安段大运河发展的始终,是古代运河沿线留下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其发掘收获巨大,基本完整揭露了明代水闸遗存的整体面貌,对研究我国明清水利交通、河道治理、漕粮运转、盐榷税收和古建筑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缘起:板闸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板闸风情街”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大量条石,淮安市博物馆随即进行跟踪勘探和清理。随后,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对所发现遗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发掘区域上部地层已被完全破坏,现表土之下即见遗迹。发掘揭示出明代闸体及附属设施,共发现1座水闸、1条古河道、1座码头、2道堤坝和成排的建筑基址等遗迹,并出士了大量与运河有关的遗物。</p><p class="ql-block">此处水闸是什么时候出现,又是谁建造的呢?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李博向笔者讲述了板闸的历史和变迁。</p><p class="ql-block">陈瑄是著名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他与准安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p><p class="ql-block">陈瑄本是一名武将,在明洪武年间曾随侍大将军蓝玉,深受器重,屡立战功。建文四年(1402),陈瑄升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统领水师,镇守南京江防,以抵御朱棣的燕军。但在燕军抵达浦口时,他主动率水师迎降,使得燕军顺利渡过长江。朱棣登基后,封陈瑄为平江伯。</p><p class="ql-block">永乐元年(1403),陈瑄被任命为总兵官,总督海上漕运,他逐渐从武职官员转变为精通水利的专家。当时海运常遭遇倭寇的骚扰,同时海上风浪较大,时常发生船只倾覆,船毁人亡。为了保证京师的供应和漕运的安全,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决定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仍由陈瑄负责。</p><p class="ql-block">当时,江南漕运沿运河抵达淮安后,必须将粮食卸下,车盘过坝后,再经淮河抵达清河,中间过程损耗巨大。陈瑄采用本地故老建议,发动民夫疏浚北宋沙河故道,由城西管家湖导水,至鸭陈口入淮,命名为清江浦。并在河上建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控制水流宣泄。</p><p class="ql-block">永乐十四年(1416),因为四闸没有能按预期节制水流,又在移风闸东2里仓促建木闸,永乐十五年(1417)改为石闸,从此有了“板闸”之名。五闸联合运用,及时启闭,以利蓄泄。实际效应就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不仅平缓了水流,有利通航,还起到了调节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变迁:板闸的“兴衰浮沉”</p><p class="ql-block">板闸镇位于淮安城西北十二里,“居两淮之咽喉,贯淮扬之通衢”。这里何时设镇已经不可查,“板闸镇”最早见于明朝天启《淮安府志》。</p><p class="ql-block">宣德四年(1429),因钞法实施困难,明政府于南京至北京运河沿岸客商聚集之处,设置户部钞关,收纳关税。由于板闸地处运河咽喉位置,淮安钞关就设在板闸。由此板闸一跃成为运河上的新兴城镇,南连河下、淮安府城,北邻清江浦。</p><p class="ql-block">其后,虽然明清两朝其他税关时有裁废、增设,但淮安钞关始终存续。清人卢贞吉在《淮阴竹枝词》写道:“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生动描写了钞关与板闸古镇一派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清代中后期以后,国力逐渐衰微,漕运不兴,加上淮关管理混乱,腐败丛生,板闸地区逐渐开始走下坡路。1931年,实行货物就厂征收统税,取消内地关卡,淮安钞关被裁撤。大量以关务谋生人员四散而去,各奔东西,板闸随之衰落。</p> <p class="ql-block">见证:板闸的“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清江浦河是明清大运河最为繁华的线路之一,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是古代运河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地。而板闸在历史上与移风、清江、福兴、新庄等闸构成了大运河清江浦段闸运体系,起到了隔绝黄河倒灌运道的泥沙、调节清江浦运河水流的作用,并且设计了一套严格的启闭制度来保障漕运的正常运转。</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考古发掘了水闸、建筑基址、古河道、码头、堤坝等五类遗存。水闸整体大致呈对“八”字形,中间窄,两头宽,两端连接古河道。这五类遗存与地面留存建筑一起构统了板闸遗址的整体内涵。</p><p class="ql-block">从广泛意义上来看,板闸遗址即是明清时期以板闸—钞关—板闸镇为中心的各类历史遗存之集合体。除了上述主要区域的遗存以外,还与周边的墓葬群、古粮仓遗址等遗存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发掘中所见遗物分为出土遗物和采集遗物两类,总计2700多件,年代集中于明中晚期至清代早期,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另有少量建筑构件等。器类有陶、瓷、釉陶、石、金属、钱币和骨角器等。其中钱币由汉至清代跨越多个时代,其余均系明清时期遗物。</p><p class="ql-block">瓷器和铁器是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最为丰富者,瓷器以青花瓷为主,种类多样、纹饰繁杂,另有少量的青瓷、青白瓷及酱釉瓷器。器型囊括碗、盘、杯、盏、瓶、罐等。</p><p class="ql-block">铁器绝大多数出土于水闸底部,包括篙头、钉、勾刺、锥、箍、叉、锚、锭等船工、石工用具和刀、剪、针等生活用具,其中又以篙头及各类钉为数最多。</p><p class="ql-block">2019年,板闸遗址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被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2021年,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大遗址名单。</p><p class="ql-block">板闸遗址是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是目前所发现的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成为明清两代大运河淮安段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板闸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古河道,现为梯级的一串水塘</p> <p class="ql-block">淮安三元宫</p><p class="ql-block">淮安三元宫,座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板闸南街,明万历巳未年(1619),榷使庄起元建。后正殿被火焚毁。乾隆十七年(1752),前监督普福捐资复建,为明清时期淮安一处重要的宗教建筑。虽然经过两三百年的风霜,依然屹立不倒,是目前板闸保存非常完整、也是仅存的一座明清时期的建筑!据周边的老人回忆,历史上板闸地区因地势低洼,水患不断,老百姓民不聊生,常常背井离乡,外出乞讨度日,待水退出后,又重返家园。老百姓出于良好的愿望,免受水患的侵扰,家家户户纷纷在家中敬起了“天宫、地宫、水宫”三位神仙,以求免除水患,保一方平安。后来又筹资建起了《三元宫》。 三元宫建成后,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设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存5栋房屋,有三官大殿、前殿、山门及南北厢房各一幢,皆为硬山顶抬梁式。其中三官大殿面阔5间14.10米,进深9檩11米,檐口高4.2米,脊高8.5米。室内用方砖铺成菱形地坪,柱础为白矾石。原三官大殿与两侧厢房有廊轩相接。香火非常旺盛,就连当时南面的河下镇、淮城镇以及北面的山阳镇、清江浦的众多善男信女,都络绎不绝的纷至沓来,院内烟火袅袅、烛光熠熠,场面十分的壮观! 1945至1946年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属新华日报印刷厂曾经驻此。 解放后,三元宫也曾一度改为粮站,文化大革命前,曾有一位天荣老道长在三元宫主持了数十年,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离开三元宫,返回上海,不久便圆寂了。当地老百姓都尊称他叫“天老爷”,可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2年三元宫正式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由淮安市道教协会统一管理,并作出了整体规划,现三元宫大殿已整修一新。</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三元宫</p><p class="ql-block">淮安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六年六月九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淮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闸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板闸遗址</p><p class="ql-block">时代:明</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位于生态文旅区福地路社区规划馆南侧,是大运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河时所建。遗址包含古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建筑基址等遗迹,发掘出土碑座、抱鼓石等建筑构件及陶器、瓷器类遗物约3000件。板闸遗址对研究清江浦运河河床、运口与其它节制闸高程变化、迁徙机理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研究明清水利史、运河史均具有重要的实物佐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江苏段</p><p class="ql-block">(淮安钞关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淮安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全国八大钞关之一,全国最大钞关。</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设置于明清,于民国时期被裁撤。</p><p class="ql-block">中央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p><p class="ql-block">淮安钞关俗称淮安榷关、淮关。</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遗产</p><p class="ql-block">淮安钞关遗址</p><p class="ql-block">淮安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三年三月立</p> <p class="ql-block">金板闸</p><p class="ql-block">水岸园林餐厅</p> <p class="ql-block">钞关</p> <p class="ql-block">刚竹</p><p class="ql-block">科属:禾本科刚竹属</p><p class="ql-block">简介: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5米,幼时无毛,微被白粉,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的各节上不明显;箨环微隆起。</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规划馆</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文化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