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院人(1)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总理来视察</b></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17日中央广播大楼建成后,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于1959年2月19日视察中央广播事业局,听取了包括筹建广播学院的工作汇报,周总理予以肯定。2月21日局党组立即开会研究落实,加快广播学院筹备建设工作。在完成外语系,新闻系,无线电系招收了新生之后,于1959年9月7日在中央广播大楼音乐厅召开了北京广播学院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说广院先说左院长</b></p><p class="ql-block">左荧于1959年调入广院担任付院长(主持工作),主抓广院的建设发展,政治思想教育。我们在广播学院五年,左荧付院长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他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说话尾音拉长,王友骞学他的声音最像,同学们啊!啊要拉长音。平时很少见到他,但每学期至少要做三次以上的报告。每次他做报告,都要到中央广播大楼里的音乐厅。后来学校人多了,里面坐不下了,就改到广播大楼后面的广播剧场里做报告。</p><p class="ql-block">1965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供应有显著改善。他也发福见胖了,可能为了减肥,他也在操场打打羽毛球,活动活动,但是效果不明显。</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11日上午9时,我们在拍全体毕业生照时,看到他的肚子大大,脸圆圆,脖子粗粗,走路缓缓。照完相没过几天,同学纷纷离开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毕业后,我先被安排做教员,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1966年10月我回学校串联,学校学生很少,学校的学生可能也都到祖国各地串联去了。左荧正拿着大扫帚在扫操场,穿着旧旧的兰工作服。人瘦的都快认不出来了。那会正是文革期间,学校里贴有不少左荧的大字报,没有胆量上前搭话,只是注目看了他一会。他也不抬头,低着头扫。觉得才过了一年,人竟然瘦成这样,反差太大了。肯定挨批斗痛苦,吃喝不好,睡不好觉,精神压力大,这比什么减肥药见效果都快啊!</p><p class="ql-block"> 左荧也曾是热血青年,1917年7月出生于河南获嘉县,原名王文星。1937年参加学生运动,1939年左荧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任学生会主席。1946年他转入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担任新华社语言广播部(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军事组组长。解放战争时期,左荧跟随党中央来到河北平山西柏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参与报纸广播的稿件撰写工作,为瓦解敌军士气、团结教育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当广院领导后,积极改进教学质量,采取措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1964年底,中央提出了关于发展外语教学的七年规划,左荧认为一些非通用的小语种可以成为学院的特色。于是一年之中,泰米尔语、意大利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希腊语、葡萄牙语等23种小语种专业相继开设并开始招生。专业学习之余,外语系也结合学院特点,开设了采访、编辑、播音等课程,这些多方并举的措施让广播学院的外语系,一跃成为全国重点外语院系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1954年3月从中央军委机要干校的培训部队人员,抽调一部分人员到广播战线,学习广播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是培训班在良乡发射台学习</b></p><p class="ql-block">广播是宣传战线最好,最得力的形式,广播是党的喉舌。为了满足全国发展广播事业的需要。1954年3月在良乡发射台,开办了广播技术人员培训班,共举办了六批,培训学员922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58年9月2日在南礼士路,成立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由于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全国各地对广播技术人员员的需求。1959年9月7日成立了北京广播学院,校址是原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在真武庙的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是无线电系60级部分同学,毕业前夕在学校南门留念。</b></p><p class="ql-block">在学校五年,赶上了国民经济困难的时期,学校的运动队全都解散了。好多同学每月缴9元伙食费都费劲,实在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金,分为三等,每月甲等9元,乙等6元,丙等3元,为穷困家庭的学生解决了大问题。那会学生穿着朴素,有的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裤子。1964年重视阶级成分,招收都是工农家庭的学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1963年9月伙食费为12.5元,1964年9月又提高到15.5元,饭菜质量明显得到了改善。</p><p class="ql-block">上学期间,除了左院长的形势报告,每逢有重要广播,如批判苏修的九评文章,全校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小喇叭广播,有的文章很长,要听一个多小时,齐越,夏青的厚重,庄严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p><p class="ql-block">那会每班还用班费订参考消息,北京晚报,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到周五下午是党团活动时间,由于要分几摊开会学习。申请入团的小组,就去五楼顶上看会。由于学校的操场小,每到课间操时间,全校各班学生把操场排的满满的,一二三四的喊号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1961年26届世界乒乓球比赛有实况转播,我就跑到一楼实验室里去看,由于打得紧张激烈,老师都聚精会神看比赛,没有人注意我也在看。到了四年级后,学校给配备了一台苏联制造的电子管的电视机,由于质量不行,经常要调整行,场的同步,让信号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那会为了改造思想,开学后先去劳动锻炼,大约在二十天以上,都是干农业活,翻地,插秧,秋后收玉米,,,五年级时毕业实习,没有去劳动锻炼。</p><p class="ql-block">那会经常夹道欢迎外宾,学校就在长安街,就近在钓鱼台与学校之间的马路两旁,呼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有时要等上一个多小时,车队才过来,完成迎宾任务。</p><p class="ql-block">五年的广院生活学习,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就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63年10月召开第二届学生代表大会,这是与会代表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新武院长</b></p><p class="ql-block">周新武是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的副局长,兼任广播学院院长。他很少到学院来,除非有重大活动他才过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顾湘副书记</b></p><p class="ql-block">顾湘是学院党委副书记,也是延安过来的老干部,她也给同学作过报告,但是次数很少。我记得她一次做报告时说,尽管国家有困难,你们现在也比我们在陕北时好,,,</p><p class="ql-block">是啊!一代比一代强,看到中国传媒大学的现在,要比我们在广院时,强过不知有多少倍!真是好羡慕现在的年轻人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 小语种见长的广院</b></p><p class="ql-block">我在学校打球,认识了好多新闻系,外语系,播音班的球友。有外语系的球友说,到了五一,十一两大节日来不少外国贵宾,除此之外,平时一些外国领导人来访问,一些外宾来华都要接待,陪同。可是外交部,外事口没有小语种的翻译,如果用英语,法语翻译,对人家不够尊重,只好到学院借调学生进行翻译。每次去有车来接送,当然有饭局也要陪着吃喝,有时还能参加人大会堂的国宴。他们说的情况,让我真挺羡慕,好想转学到外语系去。外语学习轻松,课程少,而学工课的课程多,做题多,负担重,太费脑子了。外语系不但课程少,学好外语主课就行了。而毕业后的分配,无线电系更比不了。人家大都去外交部,外贸部等有外事口的单位,有的直接被分配到驻外使领馆,有不少就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对外口语广播,翻译稿件,不会被分配到边疆去。如学泰米尔语的孙蓉是学校女篮队员,毕业后直接就去了锡兰大使馆,现在改为斯里兰卡。1965年她回校看望,穿着得体,气度不凡,与在校时无法相比。与她同班,爱打乒乓球的黄炯越也直接被分到大使馆工作,第一项工作是给我国乒乓球外援教练当翻译,他在学校时,我俩就常打乒乓球,他说能把所在国的一些国手打败,我说那里的水平真够低的。你利用这宝贵机会,得到外援教练的指点肯定会提高,他说有点长进。</p><p class="ql-block">尽管有转系的想法,在学校里转系是不容易的,只有极个别的人转系成功了,如校篮球队的陈文清是新闻系的,后来转到摄影班去了。那铁中是无线电系六零级的,一年级时曾经同班同宿舍,二年级他就转到播音班去了。</p><p class="ql-block">外语系里最厉害的是斯瓦希里语的一位同学,一次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来华访问。这个同学去给毛主席作翻译,照片还登载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这个同学外语水平高,稳重踏实,后来给钱其琛当过翻译。真是专业不同,待遇差别可太大了。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毕业后的分配,参加工作后的待遇,差距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p><p class="ql-block">打球空闲时与外语系的球友聊天说话,也教了我几句你好之类的问候语,学的挺利索,时间一长又都忘记了。只有阿拉伯语的问候语记得最清楚,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到了新疆用得上。</p><p class="ql-block">我问过球友,班主任老师会说小语种语言吗,他们说老师也不会说,但是会英语,或者法语,外教老师用英语表达本国语言,老师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讲给学生听,等于中间需要二传手,英语,或法语就充当了二传手。但是过了一年多后,教学之间就基本不需要二传手了,学生已经能够用小语种语言与外教老师比较流利的交谈了。</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广院有小语种的教学,学校也来了不少代培生。这些代培生都是许多外语学院,北大等外语系毕业生。他们到单位后,由于工作需要,要求学小语种。当时只有广院有小语种,就代着工资来学。我记得其中就有赵明的爱人许静珊,她学法语毕业后,被单位派到广院学斯瓦希里语,后来他们的孩子考入北外,学的是西班牙语。</p><p class="ql-block">广院的小语种,是避开人之所长,另辟蹊径。既满足了广播对外宣传的人才需要,又支援了国家很多重要部门的用人需求。</p><p class="ql-block">广院外语系的教师,都是聘请的外教。在学校里,常看到外国人的进出。而来自坦桑尼亚的外教老师又瘦又高,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还有意大利的外教老师个子比较矮,学生给起个绰号叫土豆,外教老师也笑着答应。周末,这些外教常常在专家楼举办舞会,由学校民乐队去给伴奏。</p><p class="ql-block">学校为了加快人才的培养,不但请进来,也走出去。一个1964年刚入学的球友,他学的是瑞典语,开学才两个多月,对我说他要出国去瑞典了,去学瑞典语。那个年代出国是一件很难的事。可这个小孩才进入广院两个多月,就出国了,更加深了我对专业选择的悔意。</p><p class="ql-block">工作多年后,有的同事向我咨询,他的孩子考什么学校好,考什么专业好。我第一句话,就问小孩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好可以去学理工,学习一般,就去学外语。果然两个同事的孩子都去学了外语,后来发展的都不错。</p><p class="ql-block">再说点题外话,可能大家都知道“疯狂英语”李阳,他的父母曾经是我的同事,李阳在兰州大学学的是工程力学系,却把英语学出新水平,干出了一番事业。</p><p class="ql-block">再有马云也是以英语见长,使自己的事业有了腾飞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广院的两次危难</b></p><p class="ql-block">北京广播学院的两次危难,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吃的用的,什么都缺,什么都凭票,证,购货本,都定量供应,由于缺少汽油,公交车车顶上都背着一个大煤气包开行。所以1961年1962年连着两年没有招生,只有59级60级两个年级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961年6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之内。那会学校里传说广院要停办了,看来不是空穴来风,但也没有得到官方证实。</p><p class="ql-block">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文办字367号文件),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广院逃过了一劫。</p><p class="ql-block">由于上级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所以学校招收63级64级新闻系(播音班),无线电系只招收了64级大专班。1965年6月,北京广播学院决定将定福庄北京石油学校作为学院新校址。当年招收了65级学生,遇到文革就停止招生。1970年5月,学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指为“黑基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再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广院又遇到一劫!没有学生没有教学,又静静熬过了三年,共有八年没有招收本科学生,上面图片广院的门垛上残留着文革的标语,是那个时代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潮打空城寂寞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校园无声待时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年过后春雷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广院迎来新时期。</b></p><p class="ql-block">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开始着手重新建设。作为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的组长,左荧顾不得身心上遭受的折磨和伤痛,带领大家砌围墙、挖水沟,修整在动荡中被损毁的校园。他又多方奔走,重建图书馆、劝说在“文革”中离职的教师回到学院任教。复校的广播学院还举办了全国在职播音员学习班,可这样的努力却在“批林批孔”的浪潮下被说成“克己复礼”,左荧再次受到批判。1974年冬,因工作调动,左荧离开了北京广播学院调任中国唱片社社长。1984年左荧因病去世,享年67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总理的关怀</b></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在1940年就担任党的广播委员会主任,历来对广播宣传非常重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传递我党的声音,鼓舞人民斗志,直至建立新中国。1973年再次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得以恢复重办。广院迎来新生,开始了新的锦绣前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中国传媒大学</b></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教育事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北京广播学院也在2004年校庆50周年时,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从量到质,从规模到水平,全面来个大飞跃。作为老校友为之欢呼雀跃,放声歌唱,祝愿中传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难忘的返校</b></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二十多年,回到母校机会很少,一次是2015年返校,第二次是2019年参加65周年校庆活动。亲眼目睹学校的变化日新月异,为之高兴啊!一晃五年又过去了,七十周年校庆就要到了,老同学又可以相聚母校话情谊,举杯庆贺!好期盼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亭小桥水在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诗情画意入心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是公园胜公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绿树成荫伴高楼</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达标的运动场</b></p><p class="ql-block">标准的运动场,锻炼身体,多么惬意啊。当年我是学院足球队的,学校没有地方踢球,只能到北礼士路新华印刷厂的场地去踢球,一对比无比感叹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学校的校歌,你会唱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文娱小舞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娱角,常进行,设施齐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你唱歌,我跳舞,尽情表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小舞台,试身手,起步向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看明日,大舞台,精彩奉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六零级同学就餐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学校食堂饭菜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个托盘装几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当年九元一个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油水太少愁断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线电系六零级部分同学与北京广播学院校牌合影,回顾六十年代的岁月,还是无比的兴奋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电视走入千家万户</b></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看电视开始走入民众的生活,在那个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的年代,不但能够听,还能看到表演的节目,看到国内外新闻,跟在家看电影一样,看电视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可是电视机价格高,数量少,能够有一部电视机是很让人羡慕。那会一到晚上,全家,甚至邻居,友人都挤着看电视。有的家庭干脆把小小黑白电视搬到院子里让大家看。当时单位有一台电视放到会议室,每天几十人拥挤着看的津津有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了电视机,看电视是每天最受欢迎的事。</p><p class="ql-block">电视受到人们喜爱,国家的重视,人们愿意投身到广播电视行业中去。有多少家庭,多少年轻人对考进北京广播学院的有着强烈渴望。从而提升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抬高了录取分数线。学校能够从众多的报名考生中,选取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施教。甚至有的学生分数很高却不去考名校,转而投考广院。广院的播音,新闻采编和电视专业,小语种都受到考生的喜爱,广播学院迎来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未来属于中传</b></p><p class="ql-block">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的丰富,电视机不断更新换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化。使得看电视已经不是人们娱乐的唯一选择,手机已经成了全能型的宝库,让人们须臾离不开的伴侣。手机几乎无所不能,人们从手机得到想得到的,能够得到娱乐。使得电视收视率大为降低。最典型的就是春晚,是过去三十晚上必看的节目,关注的看,看的笑声连连。而现在看手机的,聊天,吃饭渐渐取代了对春晚的关注程度。有的家庭电视机成了摆设,当然好看的栏目,还是受到热捧。就要求这个行业,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要创造出更优秀的栏目,节目,让人们得到更大的精神享受,更好,更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祝愿中传大学不断发展,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更大更多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未来属于中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