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治“干巴”

庄园

<p class="ql-block">抓典型思辩(13)</p><p class="ql-block"><b> 不</b>成功的典型材料,往往有一个毛病——“干巴巴的”。其实就是把简要事迹当成了汇报材料。因而虽然事迹也很厚重,但笼统、概括,不鲜活,像冻干菜或压缩食品,给人的印象不深。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 <b>穆</b>青说过,一个成功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美国著名记者修·马利根也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细节是故事的“血肉”和“细胞”,要使典型材料鲜活,必须要细节灵动。要对典型的思想、行动、语言以及事情发生的环境和过程具体说明的细部环节,通过叙述和描写或者特写,给人以亲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进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用细腻而简洁的笔墨将人物的形象或内心和盘托出,使材料更加细腻、丰富,情感更加激荡,将受众被感动得噙在眼角的泪水催涌出来,收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达到其它笔法不大容易达到的“境地”。媒体报道材料因面对的是广大群众,尤其需要运用好细节描写。</p><p class="ql-block"> 但细节描写并不是面面俱到,越细越好,而必须精心挖掘,细致挑选。</p> <b>人物的外貌细节</b><br> <b>外</b>貌是人物给受众的第一触点。概略地看,人的外貌无非高矮、胖膄、黑白等区别,但计算机仅仅通过刷脸就能识别出所有人。这说明人的面部是千差万别的。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特写”式的介绍,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给受众以具体的感受和深刻的烙印。<br> 《<b>解</b>放军报》发表的人物通讯《孙铁锤传奇》一开头就用了这样一段叙述:“<b>孙铁锤</b>,黑乎乎,壮实实,一口河南腔,今年整40。”使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孙铁锤的个性气质,仿佛他就浮现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br> <b>秦</b>牧的特写《探访“数学怪人”陈景润》,写<b>陈景润</b>“戴一副近视眼镜,样子天真,甚至带点憨态”,中山装上衣很短,大概比一般短了两至三寸,鞋子上没有系带,衣服上个别纽扣也不曾扣好。一个刻苦钻研、不修边幅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br> <b>通</b>讯《中国人的骄傲》写<b>袁隆平</b>的外貌:“皮肤黝黑,头发花白,古铜色的面庞上印着道道深纹,显得与他59岁的年龄不太相称。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浅色短袖衬衫,露出粗黑的脖子,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大专家,而言谈举止倒更像一个纯朴憨厚的庄稼汉。”一个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水稻专家的形象活脱脱浮现在读者眼前。<br> “<b>八</b>一勋章”获得者、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b>王忠心</b>的事迹材料,这样描写他的外貌:1米65的个头,黑不溜秋,满脸皱纹……并与后面的叙述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在会场作报告老是低头念稿、磕磕巴巴,但一上讲台授课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接受采访时害羞腼腆、不善言辞,给战友做思想工作却能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老兵王忠心”的形象怎能不烙在人的脑海里。<div><br><b>有魅力的语言细节</b><br> <b>言</b>为心声。语言是人物个性和精神流露的渠道。有时一句有个性的话就可以反映出典型的特点尤其是内心世界,从而使受众与典型架起心联的通道。因此,捕捉到人物最具特色和魅力的语言,就能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迈出一大步。如报道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b>吴孟超</b>的通讯《目击吴孟超的第1861台手术》,在叙述他一生谨守的医道“医本仁术”时,用了吴老的一句话:“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乃子女视于父母,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流金溢彩,名扬四方,而在于如何向病人奉献天使般的温暖。”这一句话,把“吴氏神刀”的真谛揭示明了。<br> <b>杨</b>善洲的事迹材料《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辈子》,在叙述他退休后义务回家乡植树,有人说他自讨苦吃时,<b>杨善洲</b>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在叙述他秉公用权时,又用了群众的一句话:“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为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这样的话语,既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个性和精神境界,有闻声见人之效,又透出了朴实、简洁的文风。</div><div><br><b>灵动的动作细节</b><br> <b>要</b>想使人物的个性揪住受众的心,最好抓住有魅力的动作细节,用动感画面冲击受众。如通讯《目击<b>吴孟超</b>的第1861台手术》中叙述了这样的细节:<br><h5> 吴老穿手术服堪称一绝,他拎着手术服的领口一抖,再抛向空中,手术服下落时他两手顺势向前一伸,手术服就准确套到身上,动作之流畅好像舞蹈……瘦小的吴老穿戴整齐后,脚下垫着方凳站到无影灯下,俨然全副武装的战士进入阵地。此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吴老的眼睛和手。一只大口罩盖住大半个脸,只有口罩上方镜片后面的目光透着活力,那是一种人的精神进入最佳状态的兴奋。一双戴着乳胶手套的小巧灵活的手,毫无老年人的迟钝,轻柔快捷地插入病人的腹腔,探查病人肝脏的癌肿,在密如蛛网的血管中扫描,吴老的手就是眼睛。</h5> <b>这</b>一细节,不仅折射出吴孟超职业风范的出神入化、医术的精妙绝伦,更反映出吴孟超对医术的全身心投入。<br> “<b>八</b>一勋章”获得者、“钢铁战士”<b>麦贤得</b>的事迹材料,在叙述他参加1965年“八六”海战,右前额被弹片击中,脑浆溢出粘住眼角睫毛,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3小时时,这样叙述:<br><h5> 凭着之前练就的一手“夜老虎”功夫,麦贤得一颗颗螺丝、一个个阀门、一条条管路地检查。最后,在几十条管路、数千颗螺丝里,他检查出一颗只有拇指大小、被震松的油阀螺丝。麦贤得顽强地用扳手将螺丝拧紧,并且用身子顶住移位的变速箱、用双手狠狠压住杠杆,使损坏的推进器复原,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和舰艇安全。</h5> <b> 这</b>样的叙述,动感鲜活,使受众如临现场,如见其人,如感其情。</div> <b>凸显主题的细节</b><br> <b> 材</b>料的主题要靠大量的典型事例来体现,更需要最典型的细节来凸显。如果获得这特别是细节,就要运用放大、拉近、频闪等各种表现手法,尽量使之与受众接近,让受众细观,加大对受众的刺激。如2016年11月,一场暴雪突袭商丘,积雪厚度达十多厘米。电视台记者采推的《<b>马强</b>:雪中执勤 交警变身“<b>冰凌哥</b>”》,紧紧抓住一个细节——主人翁帽檐上的一挂冰凌,把恶劣天气,交警雪中执勤的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通过冰凌画面特写、闪切剪辑等新手法的运用,一下子打动了观众内心,触动了人们心头最柔软的地方。片子最终在包括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及央视《新闻联播》在内的众多新闻栏目中刷屏播出。马强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冰凌哥”的美誉,并连续获评市、省、国家“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br> <br><b>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b><br> <b>通</b>过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沟通人物与受众的心灵桥梁,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如科研先锋<b>马伟明</b>的事迹材料有这样一段细节:<br><h5> 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提出该型发电机系统存在“固有震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任何问题。这更让马伟明强烈地感受到: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奋发努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h5> <b>报</b>道“学者明星”<b>金一南</b>的通讯《不息的“钟声”》,在叙述他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的教训时,有这样一段描述:<br><h5> 永定河畔,站在“卢沟晓月”的碑亭前,金一南沉思:如果一个孩子突然向大人发问:“抗日战争怎么会在这里爆发?这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今天的人们该如何回答?</h5> <b>通</b>过主人公的这一段内心活动,既引发受众与金一南作同样思考,又深刻地反应了金一南深沉的忧患意识。<div><br><b>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b><br> <b>生</b>活中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往往可以准确而生动地体现人物的生活意味、生活情调与生活境界。通过对这类细节的描述,可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不仅会达到须眉毕现的效果,而且自然含蓄,更符合“用事实说话”的定律。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数据迷”、火箭数据处理专家<b>车著明</b>的事迹中,有这样的细节:<br><h5> 他每天坚持长跑6公里,下雨天打着伞也要坚持跑,连续20多年坚持不断,加起来相当于走了3次两万五千里长征。除了跑步外,他没有其他业余爱好。家里的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一件衬衫穿了十几年。虽说从事的是高尖端技术工作,但车著明至今用的还是老式黑白屏手机,握在手上常常露不出机身。每次接电话,高度近视的他必须把手机放在眼前才能看清按键。许多同事劝他换一部大屏幕智能机,他却对此不以为然:“能打电话就行,要那么多功能有啥用?”虽被称为“数学天才”,能记住繁琐复杂的数学公式,却记不住儿子的班级,甚至记不住自己的手机号码……</h5> <b>这</b>些细节,既让车著明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有血有肉,也让读者感悟到车著明成功的背后,是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坚定。<br> 《<b>硬</b>汉<b>张勇</b>》有这么一段细节:<br><h5> 有人说,张勇是属汽车的,加上油就能跑。这话对不对且不论,反正只要让他吃饱了,啥事都好说。去年“五一”,团里举办军事运动会。最后一项比赛是万米长跑。比赛开始前,连长问张勇:“吃饱没,给咱跑个第一回来?”张勇拍拍胸脯说:“放心吧,连长,6个馒头下肚了,问题不大。”连长见状,心里有底了。张勇果然弄回个第一。像5×10米折返跑、400米障碍等项目,更是不在话下。只有单杠引体向上,比第一名少拉了两个,可他还撇着嘴不服气:就他那动作标准,我再拉10个也没问题。</h5></div> <b>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b><br> 《<b>县</b>委书记的榜样——<b>焦裕禄</b>》有这样一段细节:<br><h5> 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在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h5> <b>这</b>个细节把焦裕禄的忘我精神充分展现了出来。<div><br><b>触动受众情感的氛围描写</b><br> <b> 氛</b>围是典型表现的烘托,目击现场的氛围细节又是最能触动受众情感的。在典型报道中聚焦氛围细节,既能突出材料主题,更能展现典型的精神品质。如报道“全军优秀士官”宗道辉的通讯《宗道辉:共和国新型士兵》中有这样一段氛围描写:<br><h5> 一声令下,他驾驭某新型飞行器顶风逆雨,直冲海天。50米、30米、10米……宗道辉不断降低高度。这时,耳机中传来指挥员急促的提醒:危险,注意高度!此刻,他清楚地知道,高度每降低一米,危险就增加一分。但他更清楚,高度每降低一米,就能在未来战场上更有效地隐蔽自己消灭敌人。</h5> <b>这</b>一氛围的描写,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神经,使读者的心为宗道辉提到了嗓子眼儿,更使读者为宗道辉的英勇无畏所折服。(摘自拙著《典型炼成经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