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下三村之头村

不羁的种子

<p class="ql-block">  头村,是指村屋建在郡岗之头而得名,郡岗头尾区分,以水流方向确定,上游为头,下游为尾。旧时村庄不大,人口不多时,统一称郡冈,也用谐音称菌冈(见民国时期地图标注),其为下三村之一。同时也是笔者外婆女身家,小时候曾跟外婆入村饮过喜酒。</p><p class="ql-block"> 巡村牛今天介绍头村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村屋现状等情况,让外人认识村庄、了解村庄的过去……</p> 一、简介 <p class="ql-block">1.1、地理位置与交通</p><p class="ql-block"> 头村位于城市主干道~端州七路北侧,前挨郡岗路,后倚郡岗。四邻:</p><p class="ql-block">东:靠郡岗西麓</p><p class="ql-block">南:挨端州大道</p><p class="ql-block">西:郡岗路</p><p class="ql-block">北:与岗边村相邻</p> 下三村社区办公大楼 1.2、行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三村社区居民委员会 <p class="ql-block">1.3、人口、民族</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12月末,村庄户籍人口三百多人,原住民姓氏有:杜、黄、梁等姓氏。全部为汉族广府民系。集体经济来源:出租厂房、铺位、土地等租金收入及承包款。年轻人经商或就近务工。</p> <p class="ql-block">1.4、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41、明及清初属桂林都一图郡冈村;</p><p class="ql-block">1.42、清末属景福围西屯郡冈村;</p><p class="ql-block">1.43、民国初属永寿乡桂林都郡冈村;</p><p class="ql-block">1.44、民国时期属头班一区西屯;</p><p class="ql-block">1.45、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属一区西屯乡头村;</p><p class="ql-block">1.46、民国三十二年十月属一区桂湘乡头村。</p><p class="ql-block">此后不述。</p> <p class="ql-block">1967年11月外网卫星图显示,村庄在高德(高要至德庆)军路边,南北为生态农田,前临泽,后倚岗。</p> 二、周边环境 2.1、村南:端州路边 2.2、村西:郡岗路东侧 三、郡岗炮台 <p class="ql-block">  村后为郡岗山,民国初年(一九二0年)镇守肇庆的林虎,为拱卫肇庆郡城安全,在肇庆郡城附近主要隘口、周边山岗设立了七座炮台,其中郡岗炮台为其中之一,作用是拱卫肇庆郡城西部陆路安全。百年沧桑,当年军阀割据局面早已结束。今天繁华平安的中国正以强者身份屹立世界之林,昔日的炮台变成了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供游人参观和历史凭吊。</p><p class="ql-block"> 五十几年前,笔者曾跟外婆回村饮喜酒,与村中小孩儿一同上炮台捉迷藏。近日重拍炮台时,感觉基本上保持原貌,只是冈上植被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台湾桑思树,变成了混交林,且山岗上多了几穴坟头。</p> 四、酒堂 <p class="ql-block">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宗、教育族人、聚族议事、族长执行家法之所,是传统根之所在。笔者重点拍摄并展示众多祠堂、祖堂,目的是让村人记住自己的祖根,让游子记住乡愁。祖堂内有祀奉与自己血脉相同的祖先牌位。</p> <p class="ql-block">4.1、酒堂</p> 五、祖源与名人 <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以下资料摘自民国《高要县志~氏族篇》。所述人口数量、宗祠状况等,其时间截至1947年12月。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本姓族谱为准。</p> <p class="ql-block">5.1、杜姓</p><p class="ql-block"> 宋杜仲泗,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县之魁星都富佛村为其始祖。传至一九四七年凡二十三世,有丁口五百四十余人。建有宗祠。仕宦表杜應鴻其族人也。<br> 西屯头村一族,亦由富佛迁来,始祖名兆高,于明末始居今里(民国属桂湘乡),迄今(1947)凡十五世,约有丁口一百五十人。<br></p> <p class="ql-block">5.2、黄、梁姓</p><p class="ql-block"> 查民国时期《高要县志~氏族篇》,没有相关记载。<br></p> 六、巷道、古宅 <p class="ql-block">  每个时期(或朝代)建筑的屋宇,都是当时村人生活条件的见证,或多或少可证明当年的生活水平。村中既有明清时代的青砖屋,又有民国时期及上世纪初建筑的坭砖屋,也有上世纪末期建筑的红砖清水墙屋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多层楼宇。一代一代人的乡村记忆存留在古巷、古宅里,成了萦绕心头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6.1、老宅(部分)</p> <p class="ql-block">  笔者不惜花快门拍摄古宅、古巷道、古迹,目的是留住传统的历史记忆,以免时间对它们的湮灭,让曾经与我们代代一同成长的古屋留在相片里,成为回忆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6.2、新宅(部分)</p> 七、古迹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传统、非遗在古籍记载里,而乡村的传统在庙宇、在社坛、在各类神祉、在古井、在古碑里。这些是几千年来,人类敬畏自然的习俗,祈求平安吉祥的朴素情感,达到与其和谐共存,千秋万代的赓续。所有这些印记和文明密码,是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是村庄最古老的物证与记忆,与迷信无关。</p> <p class="ql-block">7.1、镇龙庙</p><p class="ql-block"> 据清宣统《高要县志》记载:郡冈属桂林都一图。有镇龙庙,三乡(头村、岗边、隔布)同建。</p> <p class="ql-block">笔者咨询村中长者,也证明原有镇龙庙,位于郡岗南侧山坳中。不知什么时候拆毁。</p> <p class="ql-block">7.2、社坛及水神祉</p> <p class="ql-block">  社坛是村落的守护神,一般建在村庄出入口边上,其是中国传统玄学和人类敬畏自然的具体表现,是古代祭祀土神之坛。它的作用好比是村庄的另一空间的保安亭,专责守护村庄出入口,保护村民平安。它不同于五方土地神,仅守卫一户一宅,而是整个村庄。</p> 村南口:积庆社 村北口:文兴社 7.3、古井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清宣统,民国《高要县志》</p> <p class="ql-block">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图片为2019和2024年拍摄;</p><p class="ql-block">2、图片、视频拍摄/文字撰写/综合整理:趙汝明;</p><p class="ql-block">3、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可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