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26讲一一子路篇第二十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篇第二十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与大家分享《论语》第十三篇子路篇第二十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子的。</p><p class="ql-block">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p><p class="ql-block">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p><p class="ql-block">曰:“敢问其次。”</p><p class="ql-block">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p><p class="ql-block">曰:“敢问其次。”</p><p class="ql-block">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 kēng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其次矣。”</p><p class="ql-block">曰:“今之从政者何如?”</p><p class="ql-block">子曰:“噫( yī),斗筲( shāo)之人,何足算也!”</p><p class="ql-block">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子贡问孔子:“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算作是士?”孔子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p><p class="ql-block">去做。出使四方各国,能够完成国君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人,可以达到士的标准了。”</p><p class="ql-block">子贡又问:“差一点的是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宗族都认可他孝敬老人,乡党邻里都</p><p class="ql-block">认可他友爱兄弟。”</p><p class="ql-block">子贡再问:“再差一点的是什么样的?”</p><p class="ql-block">孔子回答说:“说出的话一定会信守,做事情一</p><p class="ql-block">定要有结果,固执而不知变通,这样的人是小人,但也可以算作是次一等的士了。”</p><p class="ql-block">子贡说:“您看如今的从政者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唉!这些都是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算得上士呢?”</p><p class="ql-block">子贡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熟悉,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十大弟子之一。子贡是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儒商鼻祖。子贡在孔子那里学的是言语科,可以说是外交专业,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家有千金,是孔门中的首富。</p><p class="ql-block">鄙以为,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惟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尽管历史上公认颜回才是孔子思想的传人。如果论学问,子贡也许比不上颜回,或者说也比不上曾参,但论干练通达,为人做事,颜回或曾参或其他弟子远远比不上子贡。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其他弟子的文字加起来也没有子贡一人多。司马迁对子贡的评价十分高,《史记.货殖列传》曰:“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能够在天下扬名,没有子贡的帮助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子贡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时,孔子48岁,孔子那时候还没有做官,只是一个私塾先生,孔子是公元前501年51岁时才开始做官,所以孔子的经济并不宽裕,而子贡出身商人家庭,据说子贡拜师的“束脩( xīu)”可不是十条腊肉干,而是金银。关键是孔子在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期间,子贡一边在孔子身边学习,一边出去做生意,算是“半工半读”,在经济上支持自己的老师。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一分为八,史称孔门之乱,又是子贡站出来团结同学们,资助曾参等人撰写《论语》,就凭这一点,司马迁对子贡的评价并不过分。</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不过是子贡有钱呗,孔子当然喜欢他。”窃以为,如果你是这样想问题,那就太遗憾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说的就是强大的齐国田氏要攻打鲁国来扩展势力,箭在弦上,鲁国的命运岌岌可危,子贡得到孔子的准许后,身负重任,前往齐国劝止。结果,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利好局面。司马迁继续说道:“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改变鲁国命运,使鲁国转危为安,一人影响了五国的命运。试问:有这样才华出众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呢?</p> <p class="ql-block">海南儋州宗亲万祖爱开发的白马井清华骓苑</p> <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说了,子贡比不上子路勇敢?鄙以为,未必。子路的确勇武,但还不是儒家崇尚的“仁智勇”的“勇”,子路是匹夫之小勇,子贡是君子之大勇。比如说,孔子当年和众弟子困于陈、蔡之间,面临绝境时,孔子的其他徒弟唉声叹气、束手无策,又是子贡挺身而出,去楚国斡( wò)旋,使得楚昭王准备聘用孔子为上卿,封七百里书社之地,让孔子一行终于摆脱了困境。</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子贡有高尚的品德和杰出的才干,可是这些却没怎么得到孔子的赞许,反而还常常受到责备和批评。想必孔子爱之深,责之切,对子贡是爱在心里,嘴里却不表现出来。然而,子贡没有丝毫的不满和自以为是,只是一味地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砥砺自己。当孔子问他和颜回相比,谁更贤明时,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是闻一知二,我怎么敢与颜回比呢?可实际上,由于他学绩优异,又善于雄辩,且极具政治、外交、理财、经商之才,亨通显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并富致千金,成为孔门弟子中实力最强、知行结合得最好的。</p><p class="ql-block">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有人说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论语.子张》中记载,当时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就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鲁国的另一个大臣子服景伯把这话转告了子贡,子贡谦逊地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 kuī)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那点学问本领好比一间低矮屋子的围墙,谁都能看得见屋子里的陈设是很好的,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如果不从正门进入,就见不到里面宗庙之壮观、各种房屋之多样,而能够寻得正门的人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思是说,子贡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之所以孔子的名声能布满天下、儒学在当时具有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鄙以为司马迁的话确有道理。</p><p class="ql-block">经常有人问我:“万老师,孔子的临终遗言是什么啊?”老夫总是说,孔子去世前最想见的弟子是子贡,见到子贡后七日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孔子对子贡讲的话大概就是临终遗言。《史记.孔子世家》结尾处详细地记载了孔子临终前的过程,司马迁写道:“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73。”这段话意思是说:孔子自觉生命已到尽头,于是赶紧召远在他国的学生子贡回来,整天倚门瞩望,终于盼回了子贡,孔子一见面就说:赐啊,你回来得太晚了(你个臭小子怎么才来啊)。史记虽然没有记载子贡此刻是怎么表现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见到老师这时的状态和对自己的期盼,内心该是如何的悲感。就在此时的前两年时间内,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和最喜爱的学生颜渊、子路相继去世,已过七十的孔子在颜渊去世时甚至大病了一场,就在生病期间,学生子路一直陪伴着他,子路的去世,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将要走到尽头。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中只剩下子贡,所以他临终一定要召子贡回来,向子贡交代自己的政治遗言。孔子叹口气,于门前徘徊,低声唱起歌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礼记.檀弓》记载了子贡听到老师唱歌时的心境,说子贡听了老师的歌“五内俱焚,无言而泣”。孔子唱完,不知道是不是看到子贡哭了,孔子也哭了,对子贡说:这个天下不讲礼,没有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真正重视我的学说,看来我是看不到我希望的周礼之风尚了。孔子终其一生都希望能恢复周礼,君王能用礼乐治理天下,所以他这么说,很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意思。孔子又说:夏朝的人死后是在东阶上停棺,周朝人死后是在西阶上停棺,商朝人死后是在正堂的两根柱子之间停棺。昨天夜里我梦到自己坐在正厅的两柱之间受人祭奠,看来我的始祖是殷商之人,我是殷人之后,老天在召唤我了,我就要死了。这些就是孔子的临终遗言。七天之后,孔子去世,终年73岁,是年为鲁哀公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海南儋州白马井清华雅苑</p> <p class="ql-block">鄙人臆( yì)想啊,孔子也许还对子贡讲了许多其他的话,只是没有历史记载而已。大家知道,孔子“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未来考古发现孔子自己写的“遗言”或者文章之类的东西,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子贡写的“孔子遗言”。据史料记载,子贡在孔子死后为老师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后就纷纷各奔东西。子贡在老师的墓前种下一棵树,后人谓之“楷( kǎi)树”,乾隆皇帝题字“子贡手植楷”。子贡并在孔子墓旁修了一间茅草屋“结庐而居”,陪伴老师六年的时光。子贡后来辞官经商,病死在齐国,葬于老家河南鹤壁浚县。一说子贡活到64岁,一说活到70岁,子贡临死前一直念叨着老师。真可谓:师生情谊深似海,感天动地,千古流芳,贤哉子贡!据说齐国国君为子贡还写了一篇悼文。</p><p class="ql-block">不瞒大家说,鄙人只要一提到子贡,就止不住笔。好了,今天说子贡就到这里,下面继续学习今天的章节内容。</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里,孔子阐述了“士”的标准,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士”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春秋时期,士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他们没有世袭爵位和封地,却有机会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既不像一般百姓那样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算不上统治阶级贵族,而是社会地位介于两者之间、道德才能都相对比较优秀的那一群人。这些人相较而言,更有社会责任感,也更有担当,如果用今天的概念来对应,可以称之为“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子贡向孔子请教士的标准,应该也是想要引出孔子的一些话,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孔子给出了关于士的三个层次的标准。</p><p class="ql-block">士最高一级标准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里孔子提了两条,一是行己有耻,就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没有人监督时的羞耻之心,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道德修养的看重,就是真正的严格自律。我们今天讲提高道德修养要“慎独”,和孔子说的行己有耻是同样的道理。二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出使四方诸侯,能够完成国君交给的任务。能够在国与国的较量中成功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需要超人的胆识才华。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出的两条标准,一为德,一为才。孔子认为,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人才配称得上士。</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层次,孔子认为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弟通“悌”,兄弟友爱。孝悌是儒家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关系,是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准则。孝,是对父母长辈的尊敬顺从;悌,是兄弟之间的友爱和睦。孔子认为,做到这两条,也可以算得上士了。与第一个层次相比,这里只强调了德,而未强调才,也就是说,在德才二者之中,孔子更看重德。只要德行好,才略欠一点,也可以称得上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孝悌标准与第一个层次的行己有耻还是有差距的。行己有耻不只局限于家庭内部,而孝悌只局限于家庭内部,低了一个档次。</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层次,孔子认为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做事有始有终。但孔子认为,这样的人“硁硁然小人哉”(硁,像石头一样坚硬),像石头一样固执而且不分是非,已经是小人了,但其品格作风有可取之处,所以“抑亦可以为其次矣!”说出的话一定守信,做事情一定要有结果,在多数人看来,这是美德。但孔子却指出这是“小人哉”,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不问是非黑白,一味守信、求果,所以算不得君子。但他们讲诚信、表里如一,这种品德也是可贵的,所以孔子勉强把这样的人算作次一等的士了。</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子贡又进一步问了一个问题:“您看如今从政者怎么样(今之从政者如何)?”孔子感叹了一句:“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算得上数呢(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孔子的话里充满了对这些人的鄙视和不满,认为他们连那些“硁硁然小人”都不如。这里既有对“今之从政者”的不屑,恐怕也有一些对自己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奈和不满。</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一下孔子给出的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层可以与后世的“治国”相对应,第二层可以与后世的“齐家”相对应,而第三层则最多可以对应后世的“修身”。加上一个平天下,就构成了“修齐治平”的后世儒家奋斗目标了。</p><p class="ql-block">鄙以为,我们通过学习这段话从中可以受到的启发就是,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就得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增强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素质,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为国家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有道是:为师应学孔夫子,为商应学端木赐,师生情谊应学子贡与孔子。《易经.益卦》有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儒商,而新儒商的榜样可谓之“子贡+科学”,为商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道,乃新儒商之道。</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与海南儋州宗亲万祖爱、万励贤合影</p>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