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三月三

董宏年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1日</p><p class="ql-block">俗称三月三,上巳节(中国传统节日) ,也叫“桃花节”。</p><p class="ql-block">在看到桃花的时候,人们第一眼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它的美丽,呈粉红色或淡红色的花瓣轻薄透亮,仔细观赏,仿佛是最精致的丝绸,柔软又让人舍不得触碰。而桃花的形状也十分有特色,五朵花瓣对称,中心还有着密集的雄蕊和雌蕊,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当然,除了美丽的外表之外,桃花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既有暖阳微风,也有鲜花绿草,而在无数娇嫩的花朵中,总会有一种能够成为春日里的主角,那就是"人面桃花相应红"的桃花。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桃花总是被赋予浪漫和生命力的意义,它们的盛开不仅仅装点了大地,也能温暖人们的心房,让我们一起走进温暖的春日桃花世界,一起欣赏它的美丽并探索它的生长环境。</p><p class="ql-block">桃花盛开,繁花似锦,现代社会则是还赋予了桃花新的意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它们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希望我们都能像桃花一样不畏严寒,勇敢绽放自己的美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与幸福。</p><p class="ql-block">自娱自乐:</p><p class="ql-block">赏花如练功养生,看花似神光内敛,看花就像哼小曲,越哼越美越开心。</p><p class="ql-block">拳拳之心:</p><p class="ql-block">开心练拳柔化松,神态自然功自成,对错得失别在意,越练越美心抒发。</p><p class="ql-block">少耗内收:</p><p class="ql-block">减少需求断舍离,见小曰明守柔强,得其母以知其子,治人事天莫若啬。</p> <p class="ql-block">上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其核心习俗“祓禊”(fú xì)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亲和。《周礼》记载:“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每逢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古人认为此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正是祛除病邪、净化身心的最佳时机。于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人们纷纷结伴来到江河湖畔,举行“祓禊”仪式,通过洗涤身体,以求洗净旧岁的不祥,迎接新一年的健康与吉祥。</p><p class="ql-block">上巳节的起源还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有关。兰草因其芬芳馥郁、洁净圣洁的特性,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灵物。在举行重大祭祀前,人们会以兰汤沐浴,以示虔诚与纯净。这种古老的习俗逐渐融入上巳节,形成了以兰汤沐浴为核心的“兰汤祓禊”,象征性地驱逐邪气,保佑个人与社群的安宁。</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兴起,文人墨客借上巳节之机,举办“曲水流觞”活动,即众人围坐于蜿蜒流淌的溪水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这一风雅之举极大地推动了诗词艺术的发展,使上巳节成为展示才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记述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节曲水流觞盛事的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一生酷爱上巳节,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这一节日。有一年三月初三,白居易与众友人在洛水之滨举行曲水流觞活动。正当众人诗兴盎然之际,一只酒杯飘至白居易面前,他即兴赋诗一首,其中有句云:“上巳洛桥边,春光满目然。杨柳齐作阵,桃花自相联。”此诗生动描绘了上巳节春光明媚、柳绿桃红的宜人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此事传为佳话,白居易的上巳诗也因此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咏叹春景的经典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