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2024年零04月11日

滴水观音

<p class="ql-block">很久没有来到元大都遗址了,这里的海棠花开了过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真是花红柳绿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北京市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p><p class="ql-block">贡献维护者 小航jason </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The Site of the City Wall of the Yuan Capital Dadu)[8],因其主要以土夯筑,俗称土城。遗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境内。城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竣工。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明军进占大都,元顺帝和后妃、太子以及部分大臣仓惶北逃,明兵占领大都城后对大都城进行了改建,放弃了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移约五里后另筑新墙,从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于是北部元代城墙(土城)便成为遗址。</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由若干段东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墙遗址组成,现存遗址包含北土城和西土城两段,城墙全部夯土筑成,全长4.2公里,基部宽达24米,顶宽约8米,高约16米。因其具有中国宋元时期工程特征,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结构及风貌,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元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元代建筑和元代城市营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1957年,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元大都城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垣建成,周长28.6公里,四隅建角楼,平面布局呈长方形。</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率军攻占北京后为便于防守将北城墙南移5里,使北部土城废弃,成为遗址。今城墙尚存约12公里,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的遗迹。[10] [12]</p><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基宽2.4米,与高及顶宽之比为3:2:1,墙体为夯土筑成,故又称土城。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柱)和“纴木”(横木),以加固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元后期又于各门外加筑瓮城。[10]</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肃清门和健德门的瓮城土墙,部分残存于地面之上,城门的地基夯筑坚固,城门建筑过梁式木构门洞,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护城河,城墙用夯土筑成,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城墙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为3:2:1,11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北段、西段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保存完好,肃清门瓮城土墙南半部遗迹也清晰可见。1970年,在元大都城墙遗址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发现一窖元代瓷器,共有青花、影青瓷器16件,其中2件影青瓷碗的底部均墨书八思巴字姓氏标记。</p> <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墙遗址具有中国宋元时期工程特征,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结构及风貌,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元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看到被损坏的文物感到很是心痛</p> <p class="ql-block">碑刻上的忽必烈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内最大的石雕像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