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记

雨露田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各位亲朋好友,即日起连续三天发刋我的三篇《茶记》,分别是: 一•我与茶缘; 二•我与品茶;三•我与八道茶。由于文中的观点与做法纯属个人喜好,请赏析并恳请您的建议,谢谢!</b></p> <p class="ql-block"> 茶记:(一)我与茶缘</p><p class="ql-block"> 我的饮茶习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村的风俗习惯喝出来的。有人说喝茶是很深奥的事情;喝茶是很讲究的事情;还有人说老年人、小孩不能喝茶;一年四季要喝不同温性的茶;喝茶必须去茶楼喝等等,这些观点和说法我不认同。其实喝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一种心理的享受,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滿足。特别是当你有了好的茶品,要约好友亲朋喝,把他们请到自己家里来享受招待别人的幸福,形成茶缘共享的良好心情和习惯。</p> <p class="ql-block">  我的品茶喜好起源于少年时代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生活条件很差,从没见过什么茶叶,饮的就是东邻西舍就地取材的枣树叶、石榴树叶等叶子,深冬饮的便是这些干树叶,就这“茶”还只能在打墙、盖房和走亲时才能喝得到。那时村里或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端着树叶泡出的水很恭敬地说:请用“茶”。后来年长了点 , 还可以跟大人们以“茶”为饵去会友、走亲、聊天等,回忆这些树叶“茶”的经历真是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记得好像是我7岁那年夏天,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带回了一台体积很大的收音机,晚饭前家里就挤满了听众,饭后有人建议把收音机安放在我家南边的晒粮场上,引来了人山人海的听众。有“茶”瘾的三爷爷还特别烧了一大铁皮桶枣叶“茶”水,大人和孩子们排号边听边喝,一直折腾到收音机电池的电耗尽为止。第二天父亲就把收音机带走了,尽管我们家人一再解释,但晚上还是来了很多人,直到又把三爷爷烧的“茶”水喝尽了才慢慢散去。从此这里成了三爷爷的说书场,有“茶”有“书”的场景坚持了许久许久。</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参加了工作,借自行车骑行30华里,找到了父亲熟悉的供销社主任,才批条买到了限量的半斤茉莉花茶,这是当时极难品到的也是唯一的茶品——“大把抓茉莉花茶”。这茶浸泡后叶子有近12厘米长,还带有粗细不一的三分之一的茶树杆,泡开后茶水颜色混淆,三泡色味全无,但与树叶相比还是品到了茶的味道,而这可是当时的座上宾用茶。</p><p class="ql-block">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开始饮用珠兰茶,这是因为有滨海和潍坊市区的两位朋友开了茶庄,他们每月从新进的茶篓中间挖出两斤珠兰茶送我,业内称为“茶胆”,这茶品我一直饮用了12年。</p> <p class="ql-block">  后来潍坊有了茶城,能品到的茶就更好了。这期间报社的同事引荐我认识了茶城的李老板,我们便隔三差五去饮茶聊天,不到十天在李老板惯饮的影响下,我改喝了新的茶品——乌龙系列中的铁观音,每次会面,李老板总是风趣的说:你来聊天才几日就改喝了铁观音,这就是我们茶商的高智商啊!每次离开时,李老板便送上两壶更好的铁观音。习惯成自然,饮茶的品味和价位也随之越来越高。</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定居青岛,这里盛产崂山绿茶,又使我放弃了十多年喝铁观音的喜好,改喝了崂山绿茶。在我居住的百米远有个农贸早市,每天买菜都会路过多家茶摊,这里的卖茶人很会做生意,也挺意气,只要进新茶,茶摊主会叫住我:叔(青岛人对长辈的尊称),带上两壶新茶品品……走出很远他们还举手亲切地打着招呼。</p><p class="ql-block"> 绿茶又以新为好,新鲜的绿茶香气喷喷,泌人心田,于是,我家中的阳 台上增设了一个茶台,无论白天或夜晚向左可极目城区的亮丽景致和远山风光,向右是客厅的电视节目,茶台旁还支起一架相机,五年拍完了《窗外光影》的摄影专题,而且还摸索出了“沸水八道茶”的茶道技艺。</p> <p class="ql-block">  品茶能使人产生浓浓的生活趣事,几十年阶段性的喝了多种茶品,从树叶到茶叶,从茶叶到聊天,再从聊天到交友,又从交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交际和欢乐。现在我喝的绿茶固定在了一个茶摊,一个茶品的茶源范围,我在想以后还会换不换新的茶品,此时,我只知道深情感品出的是:有着树叶的经历,才有了口感和心目中的那悠哉悠哉的茶香,再细细回味,那便是我与茶的经历增加了我人生的高度、宽度与厚度!</p><p class="ql-block"> (张路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