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之峨嵋山(上)

海春居士

峨嵋山位于四川峨眉市西南,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全山现有寺庙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佛事频繁。 峨嵋山大牌坊。正面“天下名山”为郭沫若所题;背面“佛教圣地”由赵朴初手书。 “峨嵋山文化长廊”由第一山亭、古今游山图、摩岩石刻、三行道、儒释道、峨眉武术馆、影展馆及儒释道休闲步行道等景点组成,向游人展示了道、佛、儒三教在峨眉山相互融合的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山亭”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亭。 《古今游山图》,俗称“天下第一图”,为铜铸造。古图(左)选明万历皇帝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体现峨眉山传统文化的厚重,今图(右)突出新风貌、新景观。 古今游山图旁有摩崖石刻“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 “三行道”,喻意儒释道三教门人,先后来山求道之逸事。 “儒释道”则以三教融合、“天人和谐”的思想展示了峨眉山三教的历史与发展。 “峨眉山武术”从武术和天地精气的角度突出了三教的文化。 儒释道休闲步道。 崖壁上的“峨嵋山”三个大字是康熙御笔。 “报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峨眉山中第一大寺,也是大部分游客游登峨眉山风景区的起点。寺庙山门上的匾额《报国寺》,是清康熙皇帝御题。 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取儒、释、道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康熙年间更名,后经修葺扩建,成为布局典雅、殿宇俱全的宏大庙宇。正殿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依山而建,依次升高。 走进山门,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主供弥勒佛。 左右两侧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北方多闻天王,持剑。 西方广目天王,持龙;南方增长天王,持宝伞。 钟楼。 鼓楼。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殿里供奉佛主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 拾阶而上是七佛殿。 殿中供奉的七尊如来。 最后一幢建筑是“藏经楼”。 藏经楼下为“普贤殿”,内供普贤菩萨。 护国泉。 伏虎寺牌坊。 “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因此地山形如卧虎而得名,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依山重建,历时二十载,建成上下十三殿,成为当时峨眉山第一大刹。现在的伏虎寺是峨眉山唯一的比丘尼寺。 大雄宝殿。 《离垢园》牌匾为康熙所题。 “离垢”,本意是指寺院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一尘不染远离尘垢。寓意出家人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造型罕见的“头头是道”普贤菩萨像。 伏虎寺内还有着国内最大的铜塔,即“华严铜塔”。 华严铜塔因塔体铸有《华严经》中所记佛祖说法七处九会的场景以及《华严经》文而得名。 伏虎寺最后一幢建筑是“罗汉堂”。 “罗汉堂”供奉的500罗汉造型精妙绝伦,无一雷同,令人震撼。 伏虎寺旁的“布金林”,是86年央视版《西游记》中拍摄孙悟空拜师学艺所到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 “清音仙境”牌坊。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左通洪椿坪、仙峰寺,右达白龙洞、万年寺,是上山观光朝拜的必经之地。 清音阁,唐代时称牛心寺,明代改名为清音阁,是峨眉山中的重要寺庙,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这里山环水绕,景色优美,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 清音阁下有牛心亭,亭子下面的石碑上刻有“万古清音”四字。两侧各有一石桥,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双飞桥。 附近山环水绕,桥下小溪潺潺,水声滔滔,景色十分优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