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贵||悼昌文好友

南郑文艺★吴元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悼昌文好友</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文驾鹤去,文坛留遗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岁六十三,一生不平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诚实交文友,往来结善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书垂青史,著述美名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岗撰论文,堪称第一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校讲党课,桃李满校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校讲文化,才智润心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供职县剧团,招生六十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遗桄桄戏,拜将成美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秉笔纂戏志,宏文一百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设坛讲戏剧,视屏播文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览古今书,传习不间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兼多种职,操劳日月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志多建树,宏愿尚未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突遭病魔恙,奋争七十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愿渡劫难,共事与并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谁知英才去,痛失好伙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去精神在,吾辈永怀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习好友志,民艺永续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郑民协吴元贵于2024.4.10挽</div> 张昌文,原南郑区桄桄剧团团长,二级编剧。入选陕西文学创作百人计划、陕西历史文化使者,中国民协会员,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外聘音乐教育专业兼职副教授,省非遗先进个人,我区戏曲研究领域专家,多年来从事汉中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桄桄戏剧研究。主编出版了《紫柏论道》《权利识——现实的理性抉择》《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汉水文化史》,收集整理传统剧本100多本,先后编审了传统戏《五女拜寿》《程夫人闹朝》《帝王珠》《御史还乡》等10余部。新编了《风雨危难》《桔乡金桥》《巴山深处花椒香》《红色交通线》《韩信拜将》等剧,其中《韩信拜将》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等。发表了《关于汉调桄桄抢救保护之我见》《汉山樵歌与汉调桄桄比较研究》《汉调桄桄起源与定型》等10余篇论文,抢救录制了老艺人唱段及演员唱段近百折,发行了汉调桄桄老剧照《个性化邮票珍藏册》《明信片》,个人事迹入选《大秦人物》《映西文化名人大辞典》《映西音乐家》等典籍。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昌文先进事迹简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张昌文,男,汉族,陕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无党派人士。中国民协会员、陕西省历史文化学者、陕西省文学创作百人计划入选编剧。曾任汉中市剧协副主席、《汉中戏剧》报刊副主编。现任汉中市南郑区桄桄剧团团长、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外聘教师、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br> 张昌文同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表理论文章收入《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等专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形象良好。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坚定文化自信,2009年从县党校教师岗位调入南郑县桄桄剧团任团长,呕心沥血,克难奋进,把一个濒临消亡的国家非遗汉调桄桄推向了复兴发展,救活了一个剧团,成就了一个剧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成绩。《生活周刊》《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央视、陕西卫视及多家网络媒体都有采访报道。<br> 张昌文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以身作则,带头做事。既当团长,又打字幕,既主持节目,又当演员,既外联演出场次,又当编剧。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关于汉调桄桄抢救保护之我见》《汉山樵歌与汉调桄桄比较研究》《汉调桄桄起源与定型》,主编出版了167万字《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专著,出版了《汉水文化史》等,抢救录制了老艺人唱段及演员唱段近百折,发行了汉调桄桄老剧照《个性化邮票珍藏册》《明信片》。收集整理传统剧本100多本,先后新编了《风雨危难》《桔乡金桥》《巴山深处花椒香》《韩信拜将》(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编剧奖等)。音乐快板《三农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每年在汉中市各县区展演200余场。在对外交流中,率团参加了陕西省文化遗产日《水韵山魂美在陕南》的专场演出;参加了百年易俗社庆典演出;参加了陕西省全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西安演出;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延安宜川展演;参加了全国梆子戏石家庄展演;参加了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参加了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园博园游园活动;参加了歌舞世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歌舞会演;参加了省、市、县春晚演出。注重阵地建设,完成了旧剧场搬迁工作,修建了容纳600人的新剧场和办公场所。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支持演职人员参加电大学习,12人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毕业,5人专科毕业。30人参加了“三区人才”培训,其经验在全国“三区”人才培训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受到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的肯定,并在《中国文化报》上给予了报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招收了60名艺术生开办培养汉调桄桄新人,毕业后全部聘用到剧团工作,并与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签订了委培协议,送入学院戏曲系委培学习,其中18人学习乐器42人学习表演,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陕西卫视“国风秦韵”栏目录制汉调桄桄播出了四期;参加陕西省“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26人次参加了初赛、复赛、决赛、贺新年演出;在“秦之声”栏目播出了近30场演出实况。在汉中电视台“茶馆”栏目做专访播出了四期。县电视台开办了“汉风汉韵汉调桄桄”专栏,不断播出剧团汉调桄桄演出影像,央视、北京卫视、延安电视台、河北省电视台等都有演出播出及报道,扩大了汉调桄桄的对外宣传。2015年剧团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个人业绩入选《大秦人物》《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陕西音乐家》等典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