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那挂鞭炮

强哥

<p class="ql-block">鞭炮,又称爆竹、炮竹、爆仗等,是指燃放时主体爆炸并能产生爆音、闪光等效果,以听觉效果为主的产品。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新年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p><p class="ql-block">鞭炮(爆竹)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p><p class="ql-block">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和编炮一直到鞭炮。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我一直认为,过年是从放鞭炮开始的。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散文家秦牧在《花城》中写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一顶新毡帽。”从诗文中不难看出,过年放鞭炮是我国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啊,过年,因为有了鞭炮声,这年的味道才会更加浓郁;有了鞭炮声,才真正叫过年,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过年的“灵魂”。清脆的鞭炮声,渲染出了过年的气氛,平添了过年的喜气,烘托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欢乐心情。小时候过年,必须要有鞭炮,这鞭炮就好像是小男孩过年的“标配”。即使没有好吃好喝,没有新衣新裤,只要有鞭炮,再寒酸的年也就有了欢笑,再寻常的年也会不同于一般。鞭炮“噼噼啪啪”一响,心里就乐开了花,那年的意义就会升华。小时候,我在老师发给的寒假作业上看到了关于“鞭炮”的由来及过年为何放鞭炮的小故事,多少年过去了,但我仍记忆犹新。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习俗,过年放鞭炮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放爆竹就形成了习俗。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老鬼。”相传在远古时代,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有人笼火焚烧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年”吓得抱头鼠窜、丢魂落魄,再也不敢来伤害人畜了。由此可见,早期放鞭炮是源于除鬼怪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在过年燃放鞭炮的由来。现在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祈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到过年,我们兄弟四人就对鞭炮充满了情怀和向往。因此,对于我和哥哥及两个弟弟来说,过年有没有新衣裳倒是其次,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一挂鞭炮。上世纪70年代,那时普遍物资匮乏,经济拮据。我们家八口人,虽说父亲是个乡村教师,是吃公家饭的,但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是农业户口。那时的父亲每月领40多元工资,多半交给了生产队打了口粮款,一大家靠剩下的一点钱过活实属不易。平时父母都是精打细算,过年办年货更是经过他们反复合计后才定下来,这年货中就包括我们兄弟四人心心念念的一挂鞭炮。临近年关,母亲去镇子上办年货刚走,我们兄弟四人就开始翘首期盼母亲的归来。当我们拿到鞭炮时,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我们终于盼到了做梦都在想的鞭炮。红红的包装纸上贴着醒目的黄色标签,100响赫然入目,是湖南省浏阳市生产的。</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珍贵的一挂鞭炮先由母亲保管起来,直到除夕晚上才拿出来给我们。拿到鞭炮后,大哥先把包装纸撕掉,映入眼帘的是红红火火、挨挨挤挤、煞是可爱的鞭炮。他小心翼翼地把整挂鞭炮拆解成一个个散的,我们每个人分到25个(包括拽掉引线的)。这珍贵的25个鞭炮,谁也不舍得放,拿在手里,左瞧瞧,右看看,实在忍不住时才放一个。听到别人放炮的声音,我们就用嘴模仿炮声:“噼!啪!噼啪!”模仿炮声后,我们个个脸上绽满了笑容,连蹦带跳,心情好到了极至。</p> <p class="ql-block">一串串鞭炮挂在竹竿上,点燃后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弥漫着硝烟和火药的香味。</p><p class="ql-block">有引线的鞭炮是珍贵的,没有引线的鞭炮也不舍得丢弃,我们用没有引线的鞭炮玩一种“老婆打汉子”(老家人的叫法)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先把炮仗一分为二,让两截炮仗有火药的一面相对,中间间距约三四厘米,然后点燃其中一个,喷出的火焰瞬间把另一个引燃,这样就形成了两截炮仗面对面的“大战”,后喷完火焰的一方为胜者,这就是小时候爱玩的“老婆打汉子”。玩这样的游戏既带来了欢乐,又“废物”利用,可谓一举两得的乐事。不过,玩这样的游戏有危险性,有的小孩因不小心,就被喷出的火焰烧伤了手或脸。因此,母亲看到我们玩这种游戏后,总会将我们数落一番,多次唠叨不让玩这种游戏。我们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可是,背着大人,依然在玩,除非没有这种无引线的炮仗。因为鞭炮少,所以倍加珍惜,放每一个鞭炮都要玩出个花样。除夕晚上,我们常常会把点燃的鞭炮使劲往空中扔,看谁扔得高、炸得响。在空中炸响的一瞬,会闪出一朵朵烟花,在夜空衬托下,那朵朵烟花显得格外明亮耀眼。谁料,就在我们玩得上劲的时候,三弟的棉袄的一角着火了,风一吹,火便燃得更旺了,我们手忙脚乱地为他灭火。母亲听到了,赶忙舀了一瓢冷水,才把火扑灭。母亲没有责骂他,只是说没有烧伤人就没事。后来,母亲找来一块颜色相似的布补好了,这可真是“红红火火”过大年啊!除夕一整夜,我们这些小孩是不睡觉的,这一宿叫“熬年”。熬年最有意义的是,不但能享受家家户户一年一度笼旺火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我们补充鞭炮不足的天赐良机。每年除夕午夜一过,人们就会在自家院里把提前准备好的柴火点燃,“接神”的序幕就此拉开。这一刻,每家所有人都会从屋里来到院中,男的放炮,女的烤旺火。此刻鞭炮齐鸣、烟花夺目,天空瞬间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男女老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沉浸在这美好而短暂的欢乐时光中。一堆堆旺火,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给家家户户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把人们过年所有欢乐和对来年的所有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笼旺火、放烟花,寄托着人们祈盼招财纳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古人曰:“吉,喜也,美也,无不利也;祥,好也,福也,益也。”笼旺火,吉庆吉祥,避灾求福,招财进宝,是人们的一种愿景,它求的是一种兴旺,图的是一种如意,盼的是一种幸福。人们“接神”后,总有一些未燃放的鞭炮散落在各家的院子里。这时,我们兄弟四人就提着灯笼,加入到捡鞭炮孩子们的队伍中。接神时,人们为了烘托气氛,鞭炮都是整挂燃放,这样,每挂鞭炮都会有一些未炸响的,这些未炸响的鞭炮,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拾捡的“战利品”。我们兄弟四人会挨家挨户地去捡,一晚上能捡到不少鞭炮,有引线的,有半截引线的,更多的是没有引线的,不管有没有引线的鞭炮,在我们看来,都是好宝贝。经过大半夜的拾捡,很好地补充了我们鞭炮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捡鞭炮回到家,东方已露出鱼肚白。我们欣喜地从衣兜里掏出各自的“战利品”,认真地数着,喜不自禁,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无比喜悦的笑容。整理好鞭炮后,天已大亮。我们洗过脸,给姥姥和父母开始拜年,拜过年后,在吃饺子前,我们开始在院里玩大哥“发明”的“鞭炮炸小铁皮碗”游戏。先是每人拿出5个鞭炮当奖品,而后开始游戏。具体做法是:把一个放在地面上的鞭炮引燃,然后迅速用小碗扣上,鞭炮炸响后,小碗炸飞,谁能接住炸飞的小碗,就能得到一个鞭炮的奖励。然而,不是每一次炸响后,小碗都向上飞,有时会侧飞,即使是向上飞,也未必能接得住。大哥个子高,玩他自己发明的游戏比较占优势。但很多时候,他虽然接住了碗,可是往往“劳而无获”。原因是,每次接住碗时,他就会笑得前仰后合、东倒西歪,一不小心就把碗掉到了地上。记忆中,大哥接住碗的那一刻,简直乐翻了天,连笑声都变了调。他笑得太有趣了,一笑起来有点像女生的声音,那么尖又那么细,而且笑着笑着眼里就会溢出一些泪水来。听到他有“特点”的笑,姥姥、父母亲和姐姐、妹妹都从屋里出来了,看着大哥笑时的夸张动作,都忍不住跟着笑起来,且忍俊不禁、乐不可支。那一刻,他简直可以和喜剧演员相媲美,或者说喜剧演员也不过如此。有了大哥如此笑声和夸张动作,整个大年初一就有了更多的欢喜,更多的喜庆。可以这么说,我们家的过年的欢乐,是被他的笑点燃的,瞬间就充满了整个院落。“鞭炮响,财神到”,过年的鞭炮曾给多少孩子带来了欢乐,给过年增添了多少欢乐和喜庆。毫不夸张地说,乡村里的年是一群痴迷于鞭炮的孩子们盼来的,是那一声声清脆的鞭炮声催来的。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多少年过去了,而我依旧怀念那时我们兄弟四人脸和手冻得通红,两行鼻涕,在凌冽寒风中点燃鞭炮过年的旧时光,那提着灯笼捡鞭炮的快乐,还有放炮把棉袄燃着的情景……那红红火火、小巧可爱的鞭炮,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温暖着岁月,丰盈着心灵,托慰着欢喜。哦――我那鞭炮,我那欢笑,我那苦涩而又天真烂漫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人们会开心地聚在一起,享受着团圆的温暖。而在这个节日里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鞭炮。</p><p class="ql-block"> 鞭炮,是中国特有的烟花爆竹,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各种庆祝活动中,鞭炮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春节期间,鞭炮更是成为了人们庆祝的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人来说,鞭炮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在古代,鞭炮被用来驱逐邪魔、消灾避</p><p class="ql-block">祸。如今,鞭炮则成为了人们庆祝团圆、迎接新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鞭炮的美,不仅仅是它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鞭炮,代表着人们迎接新年、传承文化的信仰和希望。每一声鞭炮炸响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就盼着过年,能长大一岁,而且,有鱼有肉吃,有新衣穿,还有零食。尤其喜欢的,是能放各种爆竹、烟花。</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爆竹,品种单调,有独响的;有二踢脚,地上听一响,冲到天上再听一响;有冲天炮,"嗤",像火箭一样,冲到天上,"啪"一声;再有,就是俗名叫"嗤花"的,只燃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并不炸响;剩下的,就是鞭炮,一百头、两百头、五百头、一千头的……一万头的很少,哪像现在,鞭炮卷成一圈,一个人竟然搬动吃力。</p><p class="ql-block">一进腊月,小孩子就激动了,好像"年"已经到了跟前似的。有一年腊月,我找父亲要钱,上街买爆竹。父亲说,咋买这么早?我说,早吗?都下雪了,快过年了啊!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哪天过年,只是觉得快了。从小镇回来,我好像买了独响的40个,买了一千头的鞭炮两挂,还买了一个新产品——降落伞炮。看介绍,一声炮响,会有一个降落伞飞出来。对这个新玩艺儿,我和弟弟们都充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那些爆竹放在五斗橱的抽屉里,我时不时地拉开抽屉,看看,摸摸,再看看,再摸摸,爱不释手。终于忍不住,拿了一个最便宜的独响,心想,就放这一个,听听声响。父亲在门口抽烟,我要了他的烟,吹了吹火,就要点燃。这时候,邻居小燕子吓得赶紧跑开。我故意吓她,"点了点了。"待她跑远,我才点燃,"嗤",立马扔了,"啪",好响、好脆啊!我笑,小燕子也笑,周围的人都跟着笑。</p><p class="ql-block">自放了第一个,欲望的闸门算是打开了,不放一个,就感到手痒,心也痒。于是,几乎是无法控制,鬼使神差,我把那些独响的,时不时放一个。其中一个扔到地上没响,我以为是个哑炮,拣起来,却响了,炸得我的手指麻木了很久。最后只剩下了两个,我才清醒,再也不敢放了,因为大年初一,要放开门炮,三响,象征一年吉祥。第三个开门炮,我就只能指望那个降落伞炮了。即使这样,我仍不能收敛,干脆把那些鞭炮拆开了,一个一个地放,就这样,还没到除夕,那些鞭炮也被我放光了。</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我起得很早,准备放开门炮。天刚蒙蒙亮,下着小雨。前两个,极顺利地响了。降落伞炮是个新产品,我琢磨半天,才点着捻子。母亲久听不到,就催促,开门炮要三响啊。我说,马上就响了,话音未落,"啪",响了。我在雨中,昂着脑袋,朝天上望,望酸双眼,也没看到降落伞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开门炮放过,母亲已经起床了,说,再放一挂鞭呀。我苦笑,说,一挂也没有了。母亲的语气就有些加重:不是买了两挂吗?我只能装憨……那年春节,父亲回乡下老家了。我不怕母亲。果然,母亲再没说什么,就动手煮饺子了。</p><p class="ql-block">多天后,我终于发现,那个降落伞挂在树枝上了,像个泄了气的气球。挂了大半年。</p><p class="ql-block">现在,各式各样的爆竹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但是,燃放的兴趣却小极。一年年过去,心境早已变化,再则,担心空气会被污染,毕竟,健康更重要,空气是大家的。</p><p class="ql-block">至今怀念那年的鞭炮,温馨,柔软,像一缕阳光,轻抚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