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氏家族纪事》(24)

王秉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王秉钧</b></p> 第三章  亲情篇 “刘姥姥”和她的儿孙们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她时,我的心里格登一下:“这不是电视剧《红楼梦》里刘姥姥吗?”那脸型,那眼神,那笑容,那一脸的憨态,真是一个活脱脱的“刘姥姥”形象。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在我的笔下,给她起了个外号:刘姥姥。我这样写,村里一定会有人说:“你写的不是闫和家的大娘么,哈哈,太像了!”他们说的闫和家,就是闫振和家的——她的丈夫叫闫振和,在这里,省去中间的辈份“振”字已成一种传统和习惯。没错,我写的就是她。</p><p class="ql-block">现在,刘姥姥已经80多岁了。一身农村老太太的打扮,冬天头上扎着格子头巾,夏天手里拿着芭蕉扇——儿子给她装了空调,她也不吹,她就爱坐在巷子头和人聊天,或是在大街上走走,遇着谁,就和谁拉呱儿。她的耳朵有点背,和人说话时,会习惯性地把一只手拢在耳朵后面,似乎想让耳朵聚一聚音,以便听得清楚一点。</p><p class="ql-block">刘姥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闫春伦,今年56来岁,媳妇王洪菊,今年59岁。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农村人觉得这是旺夫的媳妇。闫春伦长年在山东黄岛一带给人家贴地板砖,手下也带几个人,做的还不错。刘姥姥的二儿子叫闫杰伦,小他哥哥7岁,今年49岁。他组织了一个小团队,挂靠在“江苏天目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名下,承包连云港市丰益油脂产业园一家化工厂的管道保养维修业务。</p> <p class="ql-block">这家人,和当地其他农民一样,原来也都是以种田为业。自从土地下户以后,才逐渐地有所改变。早些年,刘姥姥的丈夫闫振和从拿瓦刀起步,后来成了房建工程“包工头”。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人家盖房子的渐渐地多起来。闫振和不同于其它“包工头”的地方,在于他善于搞预算。他能够根据人家的要求,把预算算的准准的。加上他人缘好,各人都相信他,村里人家盖房子,自然都爱找他,他的业务也就越来越好。意想不到的是,他在一次干家务活时,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摔成了脑震荡。从那,一个精明人变成了一个“傻子”。那些年,多亏刘姥姥照顾他,她整天像对待孩子一样,拉着他的手,走到哪把他带到哪,生怕他摔着,或是出门找不到家。</p><p class="ql-block">闫振和摔坏身子的时候,小儿子闫杰伦还没有成家,一家人全靠大儿子闫春伦撑着门面。本来,闫振和老俩口单独过,家里还种了几亩地。从那以后,闫春伦就不让他母亲种地了。他把父母的地拿过来耕种,收下粮食送给母亲,让母亲一心一意地照顾父亲。他父亲在他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又活了10多年才去世。</p><p class="ql-block">农村有个传统说法:“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作为做老大的闫春伦夫妻没少对他弟弟的照顾。</p> <p class="ql-block">杰伦年轻时长得一表人材:个头高挑,腰板挺拔,五官端正,待人很有礼貌。说话时既和气又带点儿风趣,很讨人喜欢。不知什么时候,他相好了本庄姑娘姜翠英。翠英姐妹三人,依次为金英、翠英、含英,被人称为姜家三支花。翠英就是其中的一支。无论长相还是人品,两个人都很般配。那个年代,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两个年轻人虽然有那个意思,但谁也不好意思开口,得找个媒人提一下才行。找谁去说呢?杰伦憋了好长时间,终于瞅准一个机会对他嫂子说:“大嫂子,我觉得姜二叔家的翠英人不错,你能不能找人去提一下?”杰伦未从开口,已涨红了脸。嫂子一听,笑了:“好啊,这事包在嫂子身上。”两家子,都在一个庄上住着,彼此知根知底的,经媒人一提,这门亲事果然成了。</p><p class="ql-block">哥哥按当地风俗,为弟弟过了彩礼,定下了结婚的日子,一家人都很高兴。大嫂子便开始张罗起来,为杰伦准备各式结婚用品。被子要准备三床:铺一盖二。被胎要是当年的新棉花做的。被面子要带“双喜龙凤”图案的,两个枕头要带鸳鸯图案的,床单要带繸子的……一切都办得齐齐备备。</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风俗,结婚的头一天要为新人铺喜床。铺喜床是很重要的仪式。对铺床人的要求也很有讲究的,一定要选有男有女,身体健康,各方面都很全面的人来担当。他们把铺床人称之为“全福人”。杰伦的喜床是由他嫂子亲自铺的。她有男有女,各方面都符合“全福人”条件。铺床的时候,床上要撒上红枣、栗子、桂圆、莲子等,象征“早生贵子”。喜床铺好的当天晚上,还要找一个小男孩来“滚床”,其含意不言自明。杰伦的婚事,办得热热闹闹。</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刘姥姥的两个儿子家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各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大儿子家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二儿子家也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提到这些,刘姥姥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儿子和媳妇都很孝顺。大儿子在黄岛贴地板砖,大儿媳妇一直在家。大孙子南通大学毕业,在苏州工作,还在那里安了家。马上要生孩子了,大儿媳妇正准备去苏州带孙子。二儿子夫妻俩在连云港厂子里上班,每个星期都回来。几个孩子,不管是儿子、媳妇,还是孙子辈,他们每次回来,都给我买东西,不是吃的,就是穿的。”刘姥姥停了一下又说:“我还有一个女儿,嫁得不远,也时常回家来看我。”刘姥姥虽然80多岁了,但说话一点不乱,身体也很健朗,除了耳朵有点背,别的看不出一点毛病。</p><p class="ql-block">当年,刘姥姥的丈夫闫振和,凭着自己的一份诚实,带着左邻右舍的乡亲,给人家盖房子,不仅房子盖的好,而且落得了好人缘。现在,他二儿子闫杰伦也是这样。他组织施工团队,还是带着本庄的乡亲们,在乡亲们中留有很好的口碑。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承包的一家厂子里的管道进行维护和检修。这是一个化工厂,技术含量比较高。特别是对输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管道,维护检修起来难度很大。在用人上,除了一般工人聘用本村乡亲,其他技术人员一律从外地聘请。他带去的工人,对工作非常负责,那些打磨、涂漆等活儿,很脏很累,但是,他们都做得一丝不苟,到边到位。赢得了厂家的一致好评。这与他们的老板——闫杰伦的为人处事——从不克扣工人、处处关心职工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村里很多人都说,杰伦啊,和他父亲当年一个样,所有跟他干的,没有不说他好的。这或许也是一种家风传承吧!</p> <p class="ql-block">他们兄弟之间相处的也非常和睦。但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且工作地点也不一起。平时自然很少见面,但这并不影响兄弟之间的感情。他们一直保持微信联系,不时通过微信聊天方式,问问对方工作情况,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等等。每年春节期间,他们才有机会,把一大家的人召集起来,欢聚在老母亲面前。这时候,最开心的也许莫过于她老人家了。她挨个儿端详着围坐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儿子、媳妇,自不必说,还有一个个长大了的孙子辈。看,他们都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在苏州安家的大孙子一家人回来了;大学毕业,在连云港上班二孙子回来了;还有女儿一家人也都回来了。他们家不但儿子家的几个孩子很有出息,女儿家的孩子也都很有出息:一个在部队服役,一个在某大学教书,一个在某公司担任设计师。老太太看着子孙满堂,心里格外高兴,脸上笑成了一朵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附:《闫氏家族纪事》写作提纲</b></p><p class="ql-block">走进闫康邑——写在前面的话</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溯源篇</p><p class="ql-block">一、阎氏起源</p><p class="ql-block">二、赣榆阎氏</p><p class="ql-block">三、阎康邑阎氏</p><p class="ql-block">四、“三让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五、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六、赣榆闫氏字辈</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家园篇</p><p class="ql-block">一、河畔人家</p><p class="ql-block">二、水库情深</p><p class="ql-block">三、美好家园</p><p class="ql-block">四、山乡风情</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亲情篇</p><p class="ql-block">一、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二、孝亲之道</p><p class="ql-block">三、兄弟之情</p><p class="ql-block">四、夫妻之爱</p><p class="ql-block">五、姑嫂之谊</p><p class="ql-block">六、婆媳之亲</p><p class="ql-block">七、祖孙之乐</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事业篇</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军旅篇</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好人篇</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邻里篇</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学子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秉钧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秉钧,上海启鸿艺术网签约书法家,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宿迁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纪实文学《解放上海的故事》(合作)、《村支书日记》,报告文学集《商海弄潮人》,散文集《大美伴我行》等。散文《为父亲送行》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并入编《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p>